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大家都知道,釣魚是人和魚之間互相鬥智鬥勇、耗費精力體力的運動。既然需要鬥智,就應該精心計策,巧妙出招,方能把魚鉤上岸來。在這項比智慧、拼耐力的遊戲過程中,撒餌打窩是必不可少的克魚制勝環節,也是釣獲成功的前提條件。在這裡和大家聊一聊釣魚打窩誘魚的那點事。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一、什麼是打窩?為什麼要打窩?

打窩就是在確定垂釣的地點後,在浮漂露出水面的周圍撒餌做窩,俗稱“打窩”也叫“撒窩”。打窩的目的是利用誘餌的顏色、味道,引起魚兒的注意,使更多的魚集中到窩點之內,然後投竿垂釣,這樣就會有效地提高做釣的中魚率,讓你滿載而歸。

二、打窩地點的選擇

當垂釣點的窩位選擇好後,不能只憑水面表像就貿然投下誘餌。一定要先對窩位進行必要的測試,探明水底是否平整,有無雜草、樹根、亂石頭等物,以免刮底。還要注意水下是否有暗流,釣點上方是否有高壓線等危險存在,做釣者身後是否有樹木等物體影響揚竿等等。確定這些麻煩都排除之後,方可定奪是否在此打窩。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三、打窩誘餌的選擇

現在市場上用來打窩的鏽餌用五花八門,就其形態而言,大體為粉末狀和顆粒狀兩種。一般說來,粉末狀餌料用來引起魚兒的嗅覺,使其逐味而至;顆粒誘餌用來觸動魚兒的視覺,隨影而來,實際做釣時最好兩者兼而有之,混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原因很簡單,如果只是用粉末狀的誘餌,魚到窩位後只聞其味而尋不到實際的食物,轉悠兩圈就會離開;若只有顆粒狀的誘餌,量少了,魚兒們游過來搶食,轉眼就沒了。要是投多了,魚兒們吃飽了就溜之乎也。結果都不能達到使魚兒長久停留在釣窩周圍的目的,也就難以充分發揮打窩誘魚的作用了。

因此,在誘餌中既有粉末狀的餌料,撒到水中會立即霧化並把味道擴散到魚窩四周,迷惑更多的魚兒紛至沓來。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尋味而來的魚兒得到一些顆粒餌料,但又總覺得食而不飽,方能讓魚兒們在魚窩內戀戀不捨地游來游去,從而增加咬鉤的機會,提高上鉤率。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一)根據做釣的水域而定

我們做釣一般在江、河、湖、泊做釣,每一處水域的水色、水質、水底泥質等情況千差萬別,要根據釣點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誘餌打窩。總的原則是:水淺則量少,水深則量大。水清則味輕,水混則味濃。

例如:做釣的水域能見度較低,水底淤泥深或在水草較多的地方做窩子,一般使用目標大些的餌料,或者味型較重底餌為佳。如果,如果水深在一米以內,可以直接用打窩器投下顆粒誘餌做窩;如果是水深3米以上時,則要把混合餌料做成拳頭大小的粉團成群投入,方可順利落入理想的水底窩點出,產生實際效果。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二)根據目標魚的口味而定

不同種類的魚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喜歡濃,有的喜歡淡。比如:鯽魚比較嘴饞,遇到甜味、香味的餌料,會毫無顧忌地搶食。因此,打窩時經常加入一些味道比較濃烈的商品餌,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讓鯽魚成群集結,讓你連桿不斷。而鯉魚相對比較要矜持得多了,所以做釣鯉魚經常用豆餅、小雞飼料等味道較清淡的餌料做窩,往往效果會更好一些。故此,在投餌做窩時,使用的窩餌選料要投“魚”所好,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根據目標魚的大小而定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做窩時,還要根據所釣的目標魚的大小,使用的顆粒誘餌的大小也要做出相應變化。例如,在做釣鯽魚和體型較小的鯉魚時,以用小米、碎米、大米之類散碎粒即可。如果想釣體型較大的鯉魚、青魚等,就應該使用玉米粒、小的薯塊、豆餅塊、螺絲等物進行打窩,才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三、迴避幾種錯誤的打窩方式

我們在做釣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初入釣行的朋友,在做釣的過程中,打窩的餌料沒少用,力氣也沒少費,折騰了半卻得不到令人滿意的魚獲,大多是因為打窩方式的不正確。這裡列舉幾種錯誤的打窩方式,看看你是否也在如此使用呢?

(一)天女散花式

有的釣友在做釣之前,不管釣什麼魚,不管水的深淺,也不管風向如何,更不管釣點的遠近,抓幾把酒米或者顆粒,天女散花一般地向水裡撒去。仔細想一想偌大的水域,你拋下的幾把顆粒餌料,能有幾粒真正落到釣點呢?這種打窩的方法和不打窩沒有什麼區別。

(二)投擲炸彈式

也有的釣魚人上來就打重窩,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餌料攥成大團,“哐哐”往釣點砸去,如同拋擲炸彈一樣聲震四方,即使窩點附近本來就有魚,“哐哐”的聲響也讓魚兒受到驚嚇,慌忙四散逃跑。像白條、麥穗這種魚被驚跑後,過一會就能再回來。但鯽魚、鯉魚這類膽小的魚種,想要再把它們召回窩子,恐怕就不會是一時半晌的事情了。

三)瘋狂重窩式

千萬釣魚者認為:“要想魚上岸,全憑糧食換”,他們認為要想釣到大魚就一定要打重窩,動不動就用臉盆打窩,用塑料桶打窩,有甚者乾脆成麻袋地把窩料傾瀉到釣點。隨後,在釣點附近搭起來帳篷,駐紮幾個人日夜堅守。其不知過多的窩料被投放到水底,魚兒一時又吃不完,就會發黴變臭,魚群聞到就會避而遠之,不敢靠近,造成“臭窩”的現象,結果適得其反。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四、撒餌做窩的正確方法

在垂釣過程中,每個釣魚人做釣的習慣各有不同,打窩的方法也就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總結起來也是有規律可循,這裡給初學釣魚的朋友們介紹幾種比較簡單有效的打窩方法:

(一)直線打窩法

即把誘餌從釣位向前遠撒至3—5米,與做釣者正前方形成一條直線區域。這種打窩的方式比較方便快捷,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引誘魚群聚來。釣者即可釣遠,也可釣近,即可沉底釣,也可打浮。垂釣時可以在三、五米的直線區間內自由轉換。但是,缺點是耗費誘餌較多,魚兒來得很快,去得也快。

(二)單點疊加打窩法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這種方法要求投餌把握好一定的準度,一般用打窩器把誘餌撒到浮漂下方水域,大體集中在一個點上。把誘餌堆集在一起,層層疊加地高出於水底,容易而使魚發現而來覓食。此法多用在魚群密集的養魚池塘、水草叢生的草洞中。優勢在於所撒誘餌少,又可以使魚兒集中到一點爭搶進食,往往形成連口的現象,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初學垂釣者。但美中不足的是,一旦跑了一條大魚,就會驚動全窩,嚇得窩內的魚兒受四散逃走,造成炸窩的現象。

(三)梅花形打窩法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以浮漂為中心,用打窩器在垂釣水面同時打四、五個窩點,彼此距離各約半米左右,與浮漂所在的中心窩點形成一個梅花形。這樣窩前後左右、中心均可釣,魚群密集,上鉤率高。及時在一個窩裡跑了魚之後,魚群不易驚散,在其他窩子依舊酣然用餐。這種窩子的優點顯而易見,可使用雙竿或者三隻竿同時做釣都綽綽有餘。

(三)扇形作窩法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以垂釣者為原點,向前方水域拋竿所致的地方,用打窩器同時做下幾個窩料點,形成一個扇形。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多把魚竿同時做釣,即使某個點位沒有魚,其他的點位也可以有魚兒上鉤,可以有效地避免“空軍”的現象。

(四)移動打窩法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就是用豆餅或菜籽餅、花生餅一類的塊狀誘餌,切成十幾釐米見方的餅塊,用紗網包裹或在中間戳一個小洞,栓好一條長長的的細繩。餅塊被投放到窩點處,漫漫地溶化,層層地剝落,引來魚兒爭搶啃食,卻又不可能很快吃完,這樣,魚會越聚越多,持久不去。如果魚情不理想,需要轉移釣點時,只須拉線取出剩餘的豆餌料,移動到其他新的釣點即可。它的優點是釣點集中,節約誘餌。其缺點是釣到大魚後,鉤容易帶到紗網或繩線上,有礙垂釣。因此,一般使用單鉤做釣。

(五)抽餌做窩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做釣時,直接用魚鉤帶上大一些的拉餌團(也可以帶上散炮),在窩點內連續抽上幾竿,使得拉餌團迅速散落霧化開去。散落水底的拉餌團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引起魚兒的注意,迅速聚攏過來爭搶撕扯拉餌團,又形成更大的霧化帶,濃烈的拉餌味道就四散到更遠處,招來的魚兒自然就越聚越多。如此反覆地抽上數竿,誘窩也就形成了。

這種抽餌做窩方式,聚魚速度較快,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周邊的魚兒招致窩內。缺點是這種方法比較浪費餌料,特別是白天用拉餌抽窩時,會招來很多的小雜魚鬧窩,餌料不易落到水底,很難釣到水下的底層魚。所以,此方法一般建議在晚上使用,等到小雜魚歸去休息之後,再用拉餌抽窩,效果會更加理想。

五、魚窩做好之後還要適當的補窩

在做釣的整個過程中,不是打一次窩料就萬事大吉了,隨著時間的流逝,窩內餌料的量逐漸在減少,留在窩內的魚兒也越來越少,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應該及時補撒誘餌,俗稱補窩。補窩時要應注以下幾點:

(一)補窩的動作要輕

輕是指整個補窩時的動作要放輕,包括走路、講話、餌料入水等聲音要儘量小一些,因為此時可能窩子裡及周圍還有魚,如果補窩的動靜太大,會驚走魚兒。特別是在晚上,想要釣大個體的魚,更要保持安靜為宜。

(二)補窩的餌量要少

少是指補撒的誘餌應相對比第一次下窩的數量少,如果是顆粒狀的餌料,每一次補上十粒即可。因為有的魚兒已在窩裡吃得半飽不飽,意猶未盡。如再多撒餌,魚吃飽了肚子肯定會溜之乎也,造成魚兒忽然停口的現象。

(三)補窩的次數要勤

勤是指為了能讓魚兒留在窩內,並不斷咬鉤,補餌的次數還要多一些,每當魚兒咬鉤的頻率減緩時就要及時地補窩。因為窩內魚兒的數量越釣越少,千萬不要等到窩內的魚兒都釣光來再去補窩。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顆粒餌料入水的聲音,對魚兒是一種聲音刺激。特別是在魚池、黑坑做釣,平時魚兒們聽到投撒餌料的聲音時,就如同聽到了開飯命令,快速聚集過來就爭搶餌料,已經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所以勤補餌料,可刺激魚兒不斷進窩,讓你連竿不斷。

總之,打窩是釣魚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關係到最後的漁獲。只要我們細心揣磨其中的小技巧,運用得法,就會讓你的魚獲連連,“爆戶”而歸的。

用這種方法打窩,想不“爆護”都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