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分众传媒 价值的创造者&多方共赢的平台?

分众传媒一季度报公布之后,引发了一顿媒体的热议,对分众传媒的看法,基本是两派:一、看空派,认为分众传媒自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承受业绩下滑风险,2019年第一个季度营收下滑3亿,净利润大幅下滑,这个业绩不能支撑起千亿市值。第二种观点:看多派,认为分众传媒多年维持超高净利润,营收140亿,净利润高达60亿,堪比茅台。虽然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短期业绩下滑,但是广告点位翻番似得增长,而且完成了一二线城市广告位产品升级,长期业绩值得期待。

大家在议论分众传媒短期业绩的同时,却忽略了分众传媒带来的社会价值。在这一点上,是不得不服江南春这个人的。虽然大家觉得现在电梯广告很普及了,但是笔者在很多地方的电梯里看到很多还没有铺设广告位的,有的是被地方的小媒体拿下来,但是很多挂的是自己家的招租广告,也就是电梯广告在这些小媒体手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分众传媒在这种形式下,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他能够通过其资金实力以及技术能力和客户开拓能力来解决广告位闲置问题,来降低社会资源浪费。

社会价值:分众传媒的出现首先一点是,让物业收入增加了,这一点很多业主抱怨广告收入应该分到业主手里,这个问题应该业主和物业好好协商,有了蛋糕剩下的就是分配问题。其次是广告主,广告主通过电梯广告这种相对低价的媒体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大品牌可以迅速引爆,小品牌通过分众和阿里合作也可以通过数据赋能来实现广告投放。值得深思的是,分众传媒带来的这种社会价值是创造型的,这是为社会带来的新增财富。而电子商务虽然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但是也使很多实体店铺关门歇业,导致很多人失业,分众传媒这种电梯媒体带来的社会价值不是以他人的失业为代价的。

分众传媒的聚焦:2003年成立,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经过一系列的并购,企图通过外延并购拓展电梯空间的局限,但是失败后,现在策略重新定位聚焦生活圈媒体,聚焦意味着风险会降低,历史经验看,只有充分聚焦的公司,才能够保证净利润的产生,而这种聚焦策略还是经过了大低谷之后,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可期。

生活圈媒体的外延,如果说虽然现在电梯媒体虽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是能够看到天花板的话,外延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活媒体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领域,比如现在分众在做的第二生活场景电影院媒体,再者还有公交车媒体,私家车媒体等等,同样这些媒体也是创造出多余剩余价值的,电影院媒体是为电影院创造额外价值,超市广告位是在为商超创造额外价值,公交车媒体是为公交公司创造额外价值,私家车广告是在为私家车创造额外价值。当然生活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分众的外延,在多年后,分众真正碰到电梯的天花板后,我想这些都是江南春的拓展选择。

一直觉得马云是一个特别有战略的人,2018年7月,耗资150亿成为分众传媒的第二大股东,有人说马爸爸又被套了,但是你看阿里巴巴的股票市值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投资而缩水,原因是什么?电梯场景虽然看着很简单,但是很宏大,如果做到足够的规模后,电梯将联通每一个住户,这个能力相当于互联网的飞机落了地啊。再加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赋能,电梯会变成定制化的场景,千楼千面的场景,这个狭小的空间,会出现很多好的形态。如果说“铂爵旅拍”“boss直聘”这种广告是粗放、变态式的,届时广告会是魔幻式的、多样式的!

如果说新潮传媒的进入是这个行业的搅局,会造成整个行业整体利润下降,这个考虑,笔者不敢苟同,电梯媒体是个市场很大的市场,除了新潮还有梯影还有1000余家甚至更多的传媒公司,新潮传媒的强势进入只不过是给这个行业起到了“鲶鱼效应”,低价抢客户、高价拿点位也不会是新潮传媒的立足之本。分众传媒之前的策略是引爆品牌,后来加上了数值化赋能,一直没有重视中小企业、小微商家这一块,新潮的进入,希望能给分众带来危机感,重视起小微商家,因为比起大企业来,小企业更需要宣传更需要销售渠道!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分众传媒在众多的质疑当中,股东数暴增到了25万,随着分众传媒私有化时的私募过桥资金的抛售,这个数字很可能还会持续增加,股市里有个哲学,散户增加股价就要大跌,这个当然会是一种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会有这么多的人购买分众传媒的股票呢,因为这些股民上下班的时间每天都能看的电梯里分众传媒广告位商投放的满满的广告,从而认可了分众。从这个角度看,分众营销客户的同时,这280万个点位也在免费为分众每时每刻做着广告,这个广告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了。如果分众想包装一款产品出来,估计相当于0成本让全中国人知道,这个价值是多少,也很难衡量。

众说纷纭,分众传媒的市值不多做评论,但是分众传媒价值创造值得学习,作为行业老大如何封杀品类,也值得我们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