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分眾傳媒 價值的創造者&多方共贏的平臺?

分眾傳媒一季度報公佈之後,引發了一頓媒體的熱議,對分眾傳媒的看法,基本是兩派:一、看空派,認為分眾傳媒自2018年第一季度開始承受業績下滑風險,2019年第一個季度營收下滑3億,淨利潤大幅下滑,這個業績不能支撐起千億市值。第二種觀點:看多派,認為分眾傳媒多年維持超高淨利潤,營收140億,淨利潤高達60億,堪比茅臺。雖然受市場環境的影響短期業績下滑,但是廣告點位翻番似得增長,而且完成了一二線城市廣告位產品升級,長期業績值得期待。

大家在議論分眾傳媒短期業績的同時,卻忽略了分眾傳媒帶來的社會價值。在這一點上,是不得不服江南春這個人的。雖然大家覺得現在電梯廣告很普及了,但是筆者在很多地方的電梯裡看到很多還沒有鋪設廣告位的,有的是被地方的小媒體拿下來,但是很多掛的是自己家的招租廣告,也就是電梯廣告在這些小媒體手裡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分眾傳媒在這種形式下,顯然是具有優勢的,他能夠通過其資金實力以及技術能力和客戶開拓能力來解決廣告位閒置問題,來降低社會資源浪費。

社會價值:分眾傳媒的出現首先一點是,讓物業收入增加了,這一點很多業主抱怨廣告收入應該分到業主手裡,這個問題應該業主和物業好好協商,有了蛋糕剩下的就是分配問題。其次是廣告主,廣告主通過電梯廣告這種相對低價的媒體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大品牌可以迅速引爆,小品牌通過分眾和阿里合作也可以通過數據賦能來實現廣告投放。值得深思的是,分眾傳媒帶來的這種社會價值是創造型的,這是為社會帶來的新增財富。而電子商務雖然帶來了效率的提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但是也使很多實體店鋪關門歇業,導致很多人失業,分眾傳媒這種電梯媒體帶來的社會價值不是以他人的失業為代價的。

分眾傳媒的聚焦:2003年成立,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後經過一系列的併購,企圖通過外延併購拓展電梯空間的侷限,但是失敗後,現在策略重新定位聚焦生活圈媒體,聚焦意味著風險會降低,歷史經驗看,只有充分聚焦的公司,才能夠保證淨利潤的產生,而這種聚焦策略還是經過了大低谷之後,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可期。

生活圈媒體的外延,如果說雖然現在電梯媒體雖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但是能夠看到天花板的話,外延就顯得特別重要。生活媒體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領域,比如現在分眾在做的第二生活場景電影院媒體,再者還有公交車媒體,私家車媒體等等,同樣這些媒體也是創造出多餘剩餘價值的,電影院媒體是為電影院創造額外價值,超市廣告位是在為商超創造額外價值,公交車媒體是為公交公司創造額外價值,私家車廣告是在為私家車創造額外價值。當然生活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是分眾的外延,在多年後,分眾真正碰到電梯的天花板後,我想這些都是江南春的拓展選擇。

一直覺得馬雲是一個特別有戰略的人,2018年7月,耗資150億成為分眾傳媒的第二大股東,有人說馬爸爸又被套了,但是你看阿里巴巴的股票市值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投資而縮水,原因是什麼?電梯場景雖然看著很簡單,但是很宏大,如果做到足夠的規模後,電梯將聯通每一個住戶,這個能力相當於互聯網的飛機落了地啊。再加上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賦能,電梯會變成定製化的場景,千樓千面的場景,這個狹小的空間,會出現很多好的形態。如果說“鉑爵旅拍”“boss直聘”這種廣告是粗放、變態式的,屆時廣告會是魔幻式的、多樣式的!

如果說新潮傳媒的進入是這個行業的攪局,會造成整個行業整體利潤下降,這個考慮,筆者不敢苟同,電梯媒體是個市場很大的市場,除了新潮還有梯影還有1000餘家甚至更多的傳媒公司,新潮傳媒的強勢進入只不過是給這個行業起到了“鯰魚效應”,低價搶客戶、高價拿點位也不會是新潮傳媒的立足之本。分眾傳媒之前的策略是引爆品牌,後來加上了數值化賦能,一直沒有重視中小企業、小微商家這一塊,新潮的進入,希望能給分眾帶來危機感,重視起小微商家,因為比起大企業來,小企業更需要宣傳更需要銷售渠道!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分眾傳媒在眾多的質疑當中,股東數暴增到了25萬,隨著分眾傳媒私有化時的私募過橋資金的拋售,這個數字很可能還會持續增加,股市裡有個哲學,散戶增加股價就要大跌,這個當然會是一種風險,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會有這麼多的人購買分眾傳媒的股票呢,因為這些股民上下班的時間每天都能看的電梯裡分眾傳媒廣告位商投放的滿滿的廣告,從而認可了分眾。從這個角度看,分眾營銷客戶的同時,這280萬個點位也在免費為分眾每時每刻做著廣告,這個廣告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了。如果分眾想包裝一款產品出來,估計相當於0成本讓全中國人知道,這個價值是多少,也很難衡量。

眾說紛紜,分眾傳媒的市值不多做評論,但是分眾傳媒價值創造值得學習,作為行業老大如何封殺品類,也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