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大的秦國在第二代就滅亡了?

風來了666


在今天的農村,時常不免見到,一些形態古樸的宗廟祠堂;在祠堂坐落的村落,往往又聚集了,數量龐大的供奉的族人。這便是早期的“氏族家族”在“商鞅變法”後,演化為“宗族”的形式,遺留下的痕跡。

“氏族家族”的源起,要追溯到西周早期。克商後的周王室,為了團結周人,實現對殷商遺民的統治;而制定了一套完備的“宗法制”,又分封了數量眾多的諸侯國;當各諸侯國的國君,又將受封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統屬的卿、大夫時,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分封”出去的土地上,形成了早期的“氏族貴族家族”。

根據“宗法制”的規定,受封的土地及爵位,都要由“宗子”們世襲繼承下去。在貧富日益分化的過程中,“宗子”們逐漸從農業勞動中脫離出來;並在他的身後,形成了氏族中顯赫的貴族家族。

從西周到春秋的幾百年間,周王室及各諸侯國中,形成了眾多的氏族貴族家族;他們從土地上收取賦稅,過著安逸的生活。昨天的《在春秋戰國的戰火中,商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一文中,錢君已經談到;商業經濟在進入春秋時期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原本只能通過“分封”而獲得的土地,也開始成為交易中的商品;從而使得,貴族間出現貧富分化。佔有了大片土地的氏族家族,在地方上的勢力日趨龐大,甚至開始威脅到國君的權力。由晉國分出的趙、魏、韓三家,以及代齊的田氏,便是這種豪富家族的代表。

進入戰國後,儘管各國君主,對氏族貴族的態度各不相同;依然不約而同地,將其視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其中以秦國態度最為堅決,通過“商鞅變法”,將氏族貴族“一鍋燴”;相較而言的東方六國,雖然也著力推行郡縣制、限制氏族貴族勢力、加強君權;另一方面又與他們妥協,承認了他們政治、經濟上的地位。

即便如此,我們在《史記》列傳中,看到的這個時期的氏族貴族,在思想上也都是激進的;與其他舊的氏族貴族相比,沒有了妄自尊大、思想僵化的跡象。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戰國四君子了。如,齊之孟嘗君、魏之信陵君、趙之平原君;雖然都是國君的宗室,獲封的氏族貴族;但是他們豢養門客,以士之所長,建功揚名。


氏族貴族的權勢基礎,源於他們的封地。秦始皇統一後,失去土地的氏族貴族,又遭到秦始皇的大力打壓。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其中應該便以六國舊氏族貴族為主吧,從而將他們的勢力連根拔起。以至於,楚國的項氏家族逃到了吳地;張耳、陳餘隱姓埋名,做了里門監;張良有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卻結交刺客,刺殺秦始皇。

雖然如此,關東的氏族貴族似乎還很多。以至於,當陳涉、吳廣揭竿而起;齊國的田氏、楚國項氏、景氏,以及燕、趙的氏族們都冒了出來,群起響應;並在陳涉、吳廣之後,成為推翻秦帝國的主要力量。

當秦帝國傾覆,漢帝國建立後;劉邦更是加大了對他們的的打擊力度,以至於,最終被士族貴族所取代,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錢君史話


秦朝二世而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法律嚴苛。

秦朝的法律有個特點就是輕罪重罰、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如連坐、腰斬等等,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2、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秦朝建立後,興建阿旁宮、秦始皇陵、秦長城以及秦道等,而且還保持數量龐大的軍隊,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兩千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濫用民力,繁重的徭役,導致人民怨聲載道,不堪其苦。

3、嚴重的剝削和壓迫。

秦朝的稅收比例很大,為66%,《漢書・食貨志上》:〝收泰半之賦。〞顏師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就是三分之二,比兩漢時期的三十稅一多太多了。秦除按地收租外,還論戶取賦,也就是所謂的口賦,即人頭稅。嚴重的剝削使百姓生活困苦,增大了階級矛盾。

4、帝國內部不穩定。

秦滅六國後,六國依然存在很多貴族,他們內心深處是不臣服於秦朝統治的,每時每刻都在伺機而起,準備復國。秦始皇在位時,進行過多次巡視以震懾這些不穩定分子,但這並沒有起到作用,而且還差點被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的張良刺殺。

5、秦二世的殘暴統治。

秦朝施行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所有大權集於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好壞決定著帝國命運的走向。秦始皇駕崩後,趙高連同丞相李斯矯詔立胡亥為帝,並害死胡夫。胡亥即位後,趙高掌握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殘害手足,陷害大臣,加重徭役,最終激起民變。

秦朝的滅亡,從根本上講就是四個字:不得民心。《荀子·王制》中有這樣一句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這句話多次被後人引用(如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講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來勸諫皇帝能夠重視民心,居安思危。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國家才會長久,秦朝不得民心,所以二世而亡。


對話歷史


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營建的大型工程太多!

首先是宮殿。秦始皇每兼併一個國家就把宮殿描畫下來,在渭水北岸比著建造。宮殿樓閣複道相聯,所得諸侯美人鐘鼓充其中。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樹立在宮中。為了讓咸陽人口多起來,秦始皇又遷徙天下富豪二十萬戶過來。但秦始皇還覺得宮殿小,在三十五年興建更為龐大的阿旁宮。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周圍建造閣道,自宮殿一直抵達南山。又在南山頂端建立宮闕,由複道相連,渡過渭水,抵達咸陽。此時建造阿房宮的民伕多達40萬,北山的石材,蜀地的木材,由馳道絡繹不絕地運輸過來。

而在此之前,秦始皇就已經發動70萬人在驪山修建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各種珍奇寶貝充滿地宮。巨大的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由機械灌輸驅動。鯨魚膏為油,長明燈久久不滅。在地宮門口和通道里安設機關,凡是靠近者都會被毒箭射死。但秦始皇沒有看到自己陵墓建成,在東巡路上病死,這時候正是七月,為了怕引起天下變動,趙高和李斯等人秘不發喪,又陰謀揭開秦始皇的遺囑,賜死原本傳位的太子扶蘇,立二世胡亥為皇帝。這時候秦始皇的遺體已經發臭了,趙高於是令人拉了一車鮑魚以亂其臭。等回到咸陽時已經是九月份,秦始皇遺體才得下葬。大事已畢,為了怕建造陵墓的工匠洩露秘密,胡亥命令軍士關閉地宮之門,所有工匠都被封在裡面,沒有活著出來的!驪山陵墓建成時有115米高,與埃及胡夫金字塔不相上下,但建造人數卻是胡夫金字塔的8倍,因此可以想見其工程浩大靡費!

在北方,更有多達上百萬的黔首修建長城。糧食不夠用,胡亥下令各個郡縣徵調糧食。凡是建造大型工程的地方,周圍三百里內的老百姓不能食用穀子,違者處以墨刑或宮刑。服徭役的民伕卻要自備口糧。這就造成整個秦國人聲鼎沸,馳道上車馬粼粼,全是服徭役和趕去建造大型工程的人。

狂妄的胡亥又極其昏庸,聽信趙高指鹿為馬,車裂丞相李斯,於是秦朝體制益發變得沒有任何約束性,嚴苛的法度讓人民經年累月地勞作,得不到休息,已經完全超出了承受能力,所以各地才揭竿而起,秦國在短短15年內滅亡!


好奇文史談


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利用十年時間,橫掃六國,實現了華夏大一統,建立了秦朝。但卻只存在了十四年,便如曇花一現,煙消雲散在歷史長河中。

很多歷史學家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秦朝皇帝的暴政,甚至還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但從史料很多記載中,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止這些因素,真正原因還需要從根源上說起。

1.僵硬體制

商鞅給秦國創造的那套體制很管用,可以說把秦國煉成了一部強大的戰爭機器。但商鞅既是秦國崛起重要人物,也間接充當了未來秦朝的掘墓人。衛國人商鞅在魏國不得志,跑到秦國卻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拿著李悝那套法經在秦國進行了變法。可以說商鞅為了秦國的改革變法真是拼了,用盡了全力,秦國改革變法很成功。著重發展農業,壓制貴族勢力,獎勵軍功將士,實施最嚴酷的連坐法,讓秦王牢牢掌握了大權,秦軍也成為攻不無克,戰無不勝,令人生威的軍隊。雖然後來秦惠王不賞識商鞅,致使商鞅殘死在秦國,但秦國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成果,而是延續一百多年,一直到秦朝滅亡。這一點著實讓人感覺蹊蹺,相比其他國家,變法大都沒有成功。但秦國變法雖然為其統一六國助了力,但這種體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顯示出弊端。因為秦國的體制並不適用六國,秦國表面上滅了六國,想把他們的體制複製到其他國家,根本就不成功。那種殘酷的做法致使很多人怨恨。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是萬能藥,適合當時秦國,並不適合統一後的秦朝和其他列國。

2.人心不順

秦國統一的是領土,人心並沒有歸一。秦國統一之路很血腥,當然這只是從戰爭的一面說起。畢竟當年春秋戰國一些國家存在多年,因為戰爭失敗而亡國,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心裡都不舒服。於是秦國便展開鐵腕治理。表面上看血腥殺戮震懾了各列國的人,其實這些人與秦國人不一樣,他們都是些有身份有思想的人。俗話說人是殺不完的,思想是毀之不盡的,秦始皇統一的領土越大,人心分離的也越大。因為當時秦始皇只有一套治國的方法,那就是商鞅變法,而沒有適應各國特點以撫而治,所以人心也不會那樣順從而歸,表面看是大一統的局面,仇恨的種子已經發芽。

3.文化斷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居然把天下所有藏書焚燒,並且坑殺了很多儒家學人及術士,歷史上稱為焚書坑儒。表面燒的是書,殺的是人,其實那是一種對文化的毀滅,也是一種愚民的做法。秦國偏離周朝中心,當春秋各國發展時,秦國一直很封閉,所以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思想的發源地。雖然秦國能人很多,也有很多著書立說之人,但並沒有出過真正思想家。有人會說法家思想在秦國得到了發展,但法家思想的源頭是管仲,後來在李悝、商鞅等人發展下,只是成為一個學派,況且這些人也不是秦國人,到了韓非才把法家思想總結出來。因此本來就文化空心的秦國,還不吸取先進文化,成功只是一時,早晚要失敗。



用戶6621702316


秦帝國在短時間滅亡,並不是暴政和貪婪,而是因為太大。

我的看法是,秦帝國的崩塌和什麼暴政是沒有關係的!有關係的是秦始皇的心,秦始皇並不是一個續六世之餘烈的皇帝,恰恰相反的是,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但是他的心太大了!


他在統一六國之後,第一,並沒有殺光六國王室,這留下了滔天后患,看看後面反叛的人,基本上都是六國後代!

第二,北築長城是利千秋萬代而不利當代,看看後面我們對匈奴蒙古甚至是女真的戰爭,都是出長城,據長城守之全線,然後集合優勢兵力和少數民族進行大決戰,我們能逐匈奴於漠北,據女真蒙古與北部草原不得入之。但是那些少數民族通過長城之後,中原基本已失大半,只能據長江而守,所以長城不管是誰建,在中國都是會建的。而精銳的30萬騎兵北派,這又是一個滔天大患!


第三點是南征百越,如果秦始皇徵發楚國人的話是不可能的,所以秦始皇為了開疆拓土而且又為了國內安定,於是派50萬精銳步兵南征百越,這又是一個滔天大禍!我可是說秦始皇死於自己的仁德,因為他恰恰忘了戰爭是對於形成國家觀念最好的方法,用兵如泥,甚至讓南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入侵,讓那些國家的子民感受到了國家的重要性了之後,他們就會形成真正的國家民族的觀念!如果秦始皇沒下那麼大的棋,八十萬精兵穩守關內,那秦國的壽命絕對會延長百年,但是這麼做的後果將會是,中國賴以發家的中原將會淪為北部少數民族騎兵的跑馬場,他們的軍隊甚至可以隨時隨地的飲馬長江,肆虐中原。

對於秦王朝的滅亡,只能說是“時也運也命也”!

秦朝皇宮


所謂依人


從孝公到秦皇,秦國一直延用商君之法,秦國變得異常強大,遂秦皇發動對六國的戰爭,乃勢如破竹之勢掃六合,吞八荒,一統天下,天下初定始皇遂用鐵腕手段,治理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後山東諸國多有悵恨,礙於秦皇之威,不敢造次!秦皇薨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縱在二世胡亥之手而亡!究滅亡之因。賈誼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很是蔑視和不屑口吻!我分析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秦法不合時宜,秦法從孝公到秦皇100多年其不合理的部分一直沒得到修改,秦人早已適應,而其他的六國民眾,正處於痛失國家的痛苦中,對於外來的法律是存在抵抗的,至少從心裡是不認同的!這就給秦國統治階級造成了治理上的不適,造成了統治階級與其餘六國民眾的矛盾,秦國卻拿不出與其相適應的法律。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第二、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 第三、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 第四、苛捐雜稅和徭役過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六國民眾不堪重負。秦皇修建阿房宮和北築長城消耗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導致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為秦亡埋下伏筆,苛政猛於虎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五、天下統一後民心不齊,沒有贏得民心,各國的百姓都思念自己的故國,對秦國是排斥的,認為秦屬於侵略方是非正義的,各國民眾認為自己是亡國奴,而秦國沒有出臺措施籠絡民心,民心異動安能不反! 第六、文化的認同感不同,要想征服一個國家必須要從文化上征服她,然而秦人並沒有採取措施來消除這種文化上的隔膜感,而是採用雷霆手段,下猛藥,一刀切的方式閹割各國的文化與習俗!這勢必導致各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星辰烈酒


秦朝與隋朝一樣都是二世而亡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被推翻了我總結了以下三個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嚴刑峻法,暴政導致失去了“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群起響應。項梁項羽江東起兵實力得以迅速擴大。百姓不幫助官軍反而加入反叛!



第二,統治基礎不穩固,“秦王掃六合虎踞何雄哉”大一統後的秦朝實現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統,然而很多原來的六國貴族無不想推翻秦朝,實現復國。況且當時北有匈奴,築長城以御之,南有南越,派兵駐之。北方蒙恬率軍30餘萬長期駐紮北方長城沿線。南方也在南越駐紮了近五十萬軍隊。對於當時剛成立不久的秦朝來說在經濟上無疑是巨大的開支和壓力。加上修長城,阿房宮,直道等建築更是耗費巨資。這是間接原因



第三,秦二世不像秦始皇嬴政,他胸無大略,寵信趙高等宦官,不改革秦朝的暴政,還變本加厲,倘若秦始皇還在秦朝還不至於滅亡的如此之快,到了胡亥的統治下,加速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崩潰進程。這是直接原因!

歷史終究消失在淵源長河之中,“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以”~《過秦論》


心隨所向Q


秦國只傳到二世而亡,分析如下 :

主因是秦始皇太暴政,為其個人私利惘顧天下蒼生性命。

建皇陵,建長城,建阿房宮,尋長生不老的仙藥,等大工程項目與行為,政策苛刻無人性,把六國民眾當奴隸,焚書坑儒,毀天下之器滅天下之想,苛政猛於虎。為後來民眾造反埋下了復仇的導火索。

次因是內政不清,無忠誠得力的能人來支持秦始皇政策的延續。

由於秦始皇是突然死在路途中,奸相趙高欲奪權,致使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不能上位,後被謀害。

而秦二世接班後卻成了傀儡,受人擺佈,無法掌控國家武力和財力。

當天下民眾造反時,當權者組織機構癱瘓,軍事武力執行軟弱無力,無法快速鎮壓反抗力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潛伏的天下怒火被點燃,於是秦二世很快就被滅亡了。


友誼橋5


斷了秦老虎的龍脈純屬道聽途說,秦國統一六國基本已近崩潰,秦朝雖然在短時間內滅掉了六國,做到統一,但是卻沒有的人心,要知道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秦始皇一即位就統一文字法制,在短時間內,人們怎麼會一下子適應了。得勝的秦朝,並沒有休養生息,他們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修建自己的陵園,還派扶蘇和蒙恬到關外修築長城,以防止匈奴入侵。這些都是勞民傷財之事。自然引起天下百姓不滿。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最終百姓起義。各國的殘餘勢力不說,還沒有民心,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簡直是為殘餘勢力加碼呀,在加上統一之後的秦國老百姓並沒有的到什麼好處,甚至比戰亂過的還難,這又為反抗增加了籌碼,所以秦老虎也就土崩瓦解了。


大風起兮偶飛揚


秦始皇的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統一帝國,它征服了所有的已知地帶。而這麼強大的帝國怎麼會像煙花一樣,綻放的時候是那麼的璀璨,消失的時候卻又是那麼的迅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全國,建立了大秦帝國,他的這份功業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意義。此時的秦始皇並沒有想怎麼來鞏固自己的這份功業,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此時的山東六國已經被秦國蹂躪了上百年,像麵糰一樣,給秦國這根擀麵杖隨便碾壓。

《阿房宮賦》裡的“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似乎是將秦帝國的滅亡原因歸述為秦始皇的貪婪和殘暴,你貪婪的把老百姓的東西都拿走了,殘暴的讓大家都活不下去了。

其實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它太“大”了,大有大的難處!

修驪陵徵調了70萬民夫,修長城徵調了100萬民夫,建阿房宮徵調了35萬民夫,短短几年內徵調這麼多民夫,需要一個龐大的後勤保障體系。這也證明了秦國的這套統治制度確實有它的可取之處,它可以集中全國力量來完成一系列的大工程。但是它的滅亡也是因為太迷戀這套統治制度了。

首先,秦始皇走入的第一個誤區是,他忽略了山東各國的人文因素。在統一後的短短几年內,各地百姓對秦帝國是沒有歸屬感的。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統一安排官員到各地任命。而基層的這些公務人員只能使用當地的豪門大族,而這些豪門大族卻心懷故國。最終演變成這些秦帝國的基層公務人員,配合農民起義來造反。

其次,秦始皇忽略了原先各個國家的貴族的作用。這些貴族看起來很無能,無力對抗強大的秦帝國,但是他們畢竟治理各個地方很多年了,他們有一套低成本的治理方式。

比如北方的趙國,在很多年前的時候趙國就獨自對抗匈奴,已經積攢了對抗匈奴的經驗。而統一後,秦始皇只能修長城,派蒙恬率領70萬大軍對抗匈奴。南方的楚國因為經常應付百越的侵擾,也總結出了對抗的方法,而秦始皇只能派50萬大軍征伐百越。而這120萬大軍是秦國的精銳之師,全部派到邊境,那麼內部的城防就必然空虛。所以陳勝武廣起義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打到函谷關。

當秦國沒有統一 的時候這套統治制度可以讓秦國變得有效率,當統一後面對這麼龐大的國土,這套統治制度就已經不適合了。比如徵調民夫,在秦國國內徵調一名民夫趕往某地可能需要三天時間,但是你從安徽徵調一名民夫趕往漁陽三十天也不夠啊。陳勝、武廣不就是因為“失期當斬”才造反的嗎,劉邦不也是因為失期了才帶領民夫在芒碭山落草了嗎。

秦帝國的滅亡是因為他太“大”了,自己原本的那個“腸胃”無法去消化這麼龐大的地盤,而秦始皇又過分的迷戀這套“腸胃”。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