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大名鼎鼎的莫洛托夫雞尾酒是什麼?

用戶6370265476046


莫洛托夫雞尾酒是一種燃燒瓶,起源於西班牙內戰,在芬蘭揚名。之所以叫莫洛托夫雞尾酒,是因為跟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有關。


1939年,在蘇聯和芬蘭的戰爭中,蘇聯轟炸機曾經用集束燃燒彈轟炸芬蘭。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宣稱蘇聯沒有向芬蘭人民扔炸彈,而是向他們空投的救濟食物和麵包。莫洛托夫的言論激起了芬蘭人的極大憤慨,紛紛利用各種方式嘲諷莫洛托夫,於是芬蘭人戲謔地將蘇聯人投下的燃燒彈稱之為“莫洛托夫麵包籃”。有面包了,當然要用酒來感謝送麵包的人。他們借鑑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中,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讓西班牙民族主義者對蘇聯T-26坦克的做法,用空酒瓶裝上汽油來對付坦克,稱之為“莫洛托夫雞尾酒”作為回敬,也被稱為汽油炸彈或人民手榴彈。


事實上,早在莫洛托夫的“麵包籃”之前,幾個世紀以來,小型燃燒彈就一直被用於戰爭和革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78年,東羅馬帝國所發明的希臘之火(希臘語:Υγρό Πυρ),這種神奇的液態火攻武器,可以在水上或水裡燃燒,在海戰中威力無比。據當時受到希臘之火所傷的十字軍所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

1871年,在新興的人民政權巴黎公社即將失敗的最後幾天裡,燃燒瓶成了公社部隊最後的武器,他們用燃燒瓶築起一道道火牆,阻止凡爾賽軍的進攻。有錢人可以用錢購買武器,無產階級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爭取自由。

在冬季戰爭中,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芬蘭人制造莫洛托夫雞尾酒”的方法極為簡單:用玻璃瓶裡面裝上三分之二的汽油,瓶口用長布條塞死,點然後塞進坦克的炮管,不僅容易逼出坦克手,還可以引爆坦克油箱。芬蘭人自制的這份禮物在戰爭期間,共扔出去大約50萬個,炸燬了400多輛坦克,死亡的蘇軍士兵是芬蘭士兵的五倍。

冬季戰爭中芬蘭軍人使用的莫洛托夫雞尾酒

後來還衍生出2.0版本:用大容量的玻璃果醬罐裝滿汽油,然後用厚重的窗簾,毯子或床單把罐子包好,用繩子將其捆紮牢固,把罐子朝上,讓汽油浸透瓶口的紡織品,然後人躲在角落裡,當坦克靠近時,點燃毯子扔進坦克的履帶裡,讓齒輪把罐子碾破,毯子絞進履帶裡持續燃燒,比酒瓶燃燒彈的效果更好。

再後來,芬蘭人乾脆委託Alko公司在其Rajamäki釀酒廠大量生產“莫洛托夫雞尾酒”,其原始配方是在750毫升(0.79美國夸脫)瓶中裝上乙醇,焦油和汽油的混合物。瓶子上有兩根很長的防風火柴。使用前,點著火柴; 當瓶子撞碎時,點著裡面的混合物,比燒抹布更保險更安全。

芬蘭ALKO公司1939 - 1940年期間製造的燃燒彈,瓶身有防風火柴

不過在一年半以後的衛國戰爭中,蘇聯人在深受其害後,學會了這門技術。在驗證過這種燃燒瓶的高效後,蘇軍專門印發了小冊子,告訴士兵們如何用伏特加的瓶子製造有殺傷力的“雞尾酒”,用來對付德國的坦克。隨後“莫洛托夫雞尾酒” 的大名傳遍了二戰同盟國的所有國家。

加拿大士兵練習投擲“莫洛托夫雞尾酒”

進入現代後,“莫洛托夫雞尾酒”並沒有因為大規模戰爭的結束而消失,繼續成為罪犯、暴徒、恐怖分子、反政府武裝的常規裝備,用來對付橡皮子彈和催淚瓦斯。當然,配方也發生了變化:一個一撞即碎的瓶子和一些足夠易燃的燃料,當瓶子破裂時就會著火擴散。一般以汽油和酒為傳統燃料,也有灌進柴油,松節油,乙醇、甲醇和異丙醇。有時會加入洗滌劑、機油、聚苯乙烯泡沫、糖、橡膠、樟腦丸、肥皂、人畜血液糞便、棉花、羊毛,尼龍、人造絲、殺蟲劑、硫酸或臭氣熏天的破皮鞋等五花八門,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增加粘稠度和附著性,並使燃燒的液體釋放出濃煙和惡臭。

1929年,美國的厄爾·哈斯醫生髮明的衛生棉條,讓“莫洛托夫雞尾酒”的製造技術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儘管一些人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燃燒瓶變得娘娘腔,但其吸水性強,防滲漏,衛生便捷的特點,還是讓憤世嫉俗的人選擇了用衛生棉條來代替破抹布。鬥爭依然存在,但溫柔了許多。


史館


伏特加是一種俄羅斯烈性酒,由於喝下之後有取暖的功效,因此在俄羅斯和北歐一些寒冷國家十分流行。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卻有一種酒的名氣比伏特加還要大,這種酒是以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來命名的,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

(二戰中的莫洛托夫雞尾酒)

那麼,這種酒為什麼會在戰爭年代名聲廣為傳播呢?

實際上,莫洛托夫雞尾酒並非是一種酒精飲料,而是二戰中土製燃燒彈的別稱。說起來,這種武器雖然以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命名,但卻並非是蘇聯人發明的。

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支持了共和派,而這種武器正是由共和派人士發明。他們將汽油、橡膠,白糖等物都裝在一個玻璃瓶中。在這種武器使用初期,還需要點燃瓶中延伸出的布條再進行投擲。到後來瓶中又加入了黃磷,可以直接扔向目標。瓶身破裂時,黃磷在空氣中會迅速自燃,並且瞬間點燃飛濺的汽油,殺傷力驚人。

在二戰中,多國軍隊都運用了這種製作簡單並且殺傷力巨大的武器,甚至一些國家將它作為了反坦克常規武器。莫洛托夫雞尾酒由此惡名遠播,人們每每提及,都會感到戰慄不安。

(莫洛托夫舊照)

那麼,既然是燃燒彈,為什麼會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呢?

1939年,在蘇聯與波蘭結束戰爭後,蘇聯方面以芬蘭國界的炮火與防禦工事太靠近列寧格勒為由,要求芬蘭撤出國界上的所有防禦工事,並且要求芬蘭人將國界後退數十里。

在雙方交涉無果之後,蘇軍派遣轟炸機飛臨芬蘭上空,並在芬蘭全境進行轟炸。與此同時,蘇聯的地面裝甲部隊也全線推進芬蘭,發動全面入侵。

由於蘇聯轟炸機的主要目標是芬蘭的城市區域,因而導致了大量芬蘭平民在轟炸中無辜喪生。國際社會對於蘇聯違反人道主義精神的行為,予以了強烈譴責。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竟然通過電臺發表聲明稱,蘇聯從未向芬蘭人民投下過炸彈,那些蘇聯飛機只是投下面包來救濟困苦的芬蘭群眾。

對於莫洛托夫歪曲事實的發言,芬蘭人民憤慨不已,他們用戲謔的口吻,把蘇聯投下的炸彈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由於芬蘭軍隊武器落後,而且士兵人數被蘇聯絕對壓制,因此很快就在戰爭中陷入了被動。不得已,芬蘭只得借用了西班牙內戰中發明的土製燃燒彈。

由於芬蘭沒有坦克,而蘇軍坦克又所向披靡,因此這種燃燒彈成為了芬蘭軍隊反坦克的重要武器,並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被莫洛托夫雞尾酒擊中的坦克)

為什麼這種土製燃燒彈,竟然是蘇聯坦克的剋星呢?這主要是由坦克本身存在的侷限性造成的。

首先,坦克的散熱問題很難解決,發動機溫度過高。一旦芬蘭士兵將燃燒彈扔到坦克發動機位置,坦克立馬失去動力不說,運氣不好還會造成爆炸。

其次,坦克中有大量的潤滑油,一旦被燃燒彈攻擊,很容易擴大火勢。同時,坦克中都是裝載有彈藥的,火焰擴散到上面,也會引起巨大的爆炸。

這種土製燃燒彈的製造工藝並不複雜,大批量的製造也不怎麼費勁。使用也方便,連婦女和小孩都可以使用。只要手法好、投擲準,基本上一個燃燒彈就可以毀滅一輛坦克,性價比非常之高。

和“莫洛托夫的麵包籃”相對的,芬蘭人民將這種土製燃燒彈稱為“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但由於後來國外記者的翻譯水平不夠,這種武器名字就變成了“莫洛托夫雞尾酒”。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是坦克被燒燬,讓蘇聯人印象過於深刻。在後期的蘇德戰爭中,蘇聯士兵也大量使用了“莫洛托夫雞尾酒”來對抗德軍坦克,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莫洛托夫雞尾酒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雞尾酒,它是一種土製燃燒彈的別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入侵芬蘭,芬蘭士兵無論在人數或是裝備都處於劣勢,面對蘇聯紅軍的坦克芬蘭士兵使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國家內戰時,這種由共和派人發明的燃燒瓶武器。芬蘭人把這種燃燒瓶武器稱之為莫諾托夫雞尾酒,用來招待蘇聯坦克。在之後持續的戰事中芬蘭人大量生產這種燃燒瓶武器,用以手或者擲石器投擲。一旦與坦克發生交戰,就使勁搖晃幾下燃燒瓶扔向敵人坦克,燃燒瓶裡的硫磺遇見空氣後會立即燃燒起來,燃燒的濃煙會進入到坦克駕駛艙內,濃煙會引起駕駛人員驚慌,駕駛人員一旦吸入濃煙身體便會立即感到不適,再者當時的坦克燃料都是採用汽油,坦克油箱往往都是掛在坦克外部;汽油具有非常強烈的易燃性遇火即燃從而可以引爆坦克。

當然莫洛托夫雞尾酒瓶炸彈在運用上是危險的,跟坦克距離很近,具有冒險性。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會飛的鹹魚灬


莫託洛夫雞尾酒就是我們在絕地求生裡面的燃燒瓶,最初是在西班牙內戰時蘇聯人發明的一種武器,不過可笑的是正是蘇聯人發明的這小小的燃燒瓶卻讓蘇聯人在日蘇諾門坎戰役、蘇芬戰爭中吃盡苦頭,不過蘇聯人也吸取教訓在蘇德戰爭中也讓德國人吃盡苦頭。



燃燒瓶並沒有統一的製作方法,只要在玻璃瓶填充易燃液體,然後在瓶口伸出一塊引燃布,然後點燃投擲出去,讓液體灑在要攻擊的目標,引燃布點火引燃液體。因為早期的坦克發動機是汽油發動機,汽油易揮發、易燃,所以遭到燃燒瓶的攻擊時很容易引爆汽油發動機。所以燃燒瓶才有作用,德國坦克正是因為裝備汽油機,所以燃燒瓶才有作用,只要換裝柴油發動機就沒問題。
對於敞篷式目標還是有很強的攻擊戰果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丫丫軍事研究)在軍迷中,“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知名度極高,雖名為雞尾酒實則是一種裝滿混合燃料的燃燒瓶,也就是就是土製燃燒彈。以簡便易用、威力巨大、火焰兇猛、水澆不滅聞名於世,而且其詳盡的製作配方也並不是什麼秘密。而且發明者也不是蘇聯人,那和時任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總理)的莫洛托夫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會用莫洛托夫的名字來命名呢?

曾經在德國進攻西班牙時,西班牙人拿不出更好的對策來對付坦克,在絕望中他們發明了一種極其簡易的反坦克武器―――裝滿混合燃料的燃燒瓶,攻擊坦克時向坦克投擊燃燒瓶。一旦瓶子在坦克上撞碎之後,流出的黃磷在空氣中立即燃燒,火焰猛烈,這種武器往往給坦克造成極大的破壞。


“蘇芬戰爭”伊始,蘇聯轟炸機轟炸了赫爾辛基和圖爾庫。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時,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發表聲明稱,蘇聯飛機向芬蘭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救濟物資,芬蘭軍民便將蘇聯燃燒彈稱為“莫洛托夫麵包籃”。 憤怒至極的芬蘭人又想出來了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內戰時發明的燃燒彈武器用來對付蘇聯坦克,並將這種燃燒彈稱為“莫諾托夫雞尾酒”, 之後芬蘭軍方在持續的戰事中大量生產了莫洛托夫雞尾酒。芬蘭士兵用“莫洛托夫雞尾酒”燒燬了大量的蘇聯坦克,從而讓這種默默無聞卻又簡易有效的武器一戰成名。


後來蘇聯人在衛國戰爭時面對如潮水般的德國坦克時,又利用了這種可怕的武器,在二戰東線戰役中莫諾托夫雞尾酒的使用達到極致,由此可見,其實最早使用土製燃燒彈作為反坦克武器的是西班牙人,只不過是西班牙人的發明創造後來卻被芬蘭人發揚光大。


吾評武願


莫洛托夫雞尾酒實際就是燃燒瓶。這種簡單,適用的反步兵,反坦克武器。

二戰中,德國的機械化部隊所向披靡,特別是坦克部隊。在前蘇聯,由於基礎兵工產業前期遭到巨大損失,部隊反坦克武器奇缺,步兵重武器奇缺,原有配備的12.7反坦克槍隨坦克裝甲的增厚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但是很快,蘇聯紅軍找到了坦克的弱點,即坦克後部發動機處。於是蘇聯紅軍就就地取材,在伏特加酒瓶內管灌上汽油,點燃投擲到坦克後部,引起坦克著火,這一招屢試不爽,特別是在城市作戰中。後來,紅軍戰士在酒瓶內又加入橡膠皮。橡膠皮在汽油的作用下變軟,會粘貼在坦克上,增加燃燒度。同時在城市作戰,和火力點攻堅中,燃燒瓶燃燒破碎聲,和敵人的嘶叫聲極大震懾了敵人。而且這種武器製造簡單,材料隨處可取,極受戰士歡迎!

莫洛托夫,斯大林親密戰友,1941年任蘇聯外交部長。他多次與德國打交道,因此紅軍戰士戲稱這是莫洛托夫給德國的禮物,即莫洛托夫雞尾酒!


東周列國8


莫洛托夫雞尾酒瓶指的是裝滿混合燃料的燃燒瓶,具有依然效果好,不易撲滅等特點,是近距離對付坦克等裝甲目標最經濟的解決方案。


無所不萌的世界


一種像酒瓶的燃燒瓶。一般用於反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