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華為無疑是中國目前為止最為成功的高科技企業,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戰略聚焦,三十年如一日的聚焦在通訊領域,沒有去搞房地產,沒有去搞互聯網及金融。

但是,如若仔細分析分析華為的產品線,又會驚奇地發現一個明顯的悖論,那就是華為的戰線太長、太長,橫跨運營商、企業、消費者用戶三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客戶群體。

如若,再看看華為的主要競爭對手,亦或用戶華為自己的話說叫做“友商”,你也會驚奇的發現,華為的主要友商也真的是太多,太強了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華為,戰略聚焦是其成功的一個秘訣

比如:面向運營商領域提供服務的愛立信、諾基亞;面向消費者個人用戶提供服務的蘋果、三星;還加上業務關聯的高通、思科;如果再算上華為去年開始重點發力的雲計算業務,則其友商名單中還將會增加:亞馬遜、微軟、阿里、騰訊等長長的一串。

這,就讓人疑惑了。這完全和華為的戰略聚焦想違背。一方面,規定自己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發展;另一方面產品線又長的嚇人,達到幾乎無以復加的地步。這能不讓人疑惑嗎?

先讓我們看看華為是如何進行戰略聚焦的。

自戴緊箍咒:永不進入信息服務領域

1996年,華為還很弱小,但其就通過公司基本法規定“永不進入信息服務領域”。這一規定,看似簡單,實則沒有幾個企業能夠下得了如此大的決心。

比如,強大如騰訊、阿里、百度們,就經常經受不了另外兩家的誘惑,吃著自己碗裡的肉而手卻伸向了對方的鍋。原本各自做各自的即時通訊、電商、搜索都將相安無事,但卻硬是想滲透過去搶對方的地盤。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BAT都沒有攻陷對方的城池

但最後的最後,還是發現誰多沒有搶到誰的地盤,各自的殺手鐧仍然還是各自的殺手鐧。事後想想,如若這些企業不是將手伸向對方的鍋而是去拓展新的行業、新的技術,是不是中國也將會像美國一樣,各類高科技企業像雨後春筍一樣不斷的冒出呢?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阿里成立達摩院,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樣作用

是以,當年任正非以斬釘截鐵的態勢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領域”寫入公司基本法、主動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時,其就已經開創了中國企業治理的先河,至少是企業邊界治理的先河。讓企業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經營界限。

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任正非、華為的長遠戰略眼光以及過人的戰略定力。現今當我們看到華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會覺得毫不驚訝,認為是一種必然。因為任正非的華為至少在22年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這麼多年都是圍繞一個目標在奮鬥,圍繞一個目標在努力。

當然,對很多企業來說,制定制度是一回事,是否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但這在華為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在互聯網如日中天的那些年份,華為也仍然在堅守著這一信諾。正是因為這份堅守,讓華為認清“互聯網只是個工具”,工具是必須要為實業服務的,不能因為工具而拋棄了實業。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互聯網只是個工具,不能取代實業


劃定主航道: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公司的戰略競爭力量

任正非曾反覆強調:“我們不能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公司的戰略競爭力量”,華為所有的核心業務必須聚焦到“主航道”這一戰略規劃上來。

任正非在2012年三亞終端戰略務虛會上的講話中就解釋過什麼是主航道:什麼叫主航道?世界上每個東西都有正態分佈,我們只做正態分佈中間那一段,別的不做了,說那個地方很賺錢我們也不做,也賣不了幾個。我們就主航道、主潮流上走,有流量就有勝利的機會

如若還是不好理解,我們再看看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2014年的一次講話中是怎樣闡述主航道的:用“水系”來描述的我們的管道戰略,水流流過的地方,就是指信息流流過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主航道。具體來講就是我們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移動寬帶、固定寬帶、骨幹網、以及我們的智能終端、家庭終端和物聯網的通訊模塊,這些領域就是我們聚焦的“主航道”,其他領域都不屬於我們的“主航道”。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華為:未來信息流量將和太平洋一樣粗

徐直軍的這句話就相對容易理解華為的“主航道”。實際上,華為的“主航道”就是“流量管道”,其賭的就是未來數據流量管道會和太平洋一樣粗。所有核心業務都是基於“流量管道”來構建的。

正式因為華為進一步聚焦“主航道”,“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才讓其整個公司“流”的非常的順暢。雖然體量已經高達6千億,但每年還可以保持30%的速度增長。這就不得不令人膽寒了。

想想,美G恐懼華為的技術實力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則或許更恐懼的是華為的增長速度吧。試想,如若還是這樣每年30%的速度增長下去,不出幾年那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一啊。

戰線太長,戰略悖論?

但問題是,強調聚焦的華為,為什麼一不小心就完成了橫跨面向運營商、面向企業、面向消費者用戶同時提供服務的“業界唯一”呢?

任正非的戰略悖論:華為的產品線是否太長?需要縮減嗎?

任正非面臨著戰略悖論?

這是個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個問題,讓華為不得不同時面對愛立信、諾基亞、高通、思科、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阿里、騰訊、百度等一眾巨頭的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是任正非的失誤還是任正非的無奈?

歡迎大家底下留言,我們將在後期推出分析文章來揭曉這個答案,看看您的留言是不是和我們所思一致,謝謝!

----------------------------------------------------

注:原創不易,大家如若喜歡可以主動關注我,多謝!

1、

2、

3、

4、

5、

6、

7、

8、

9、

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