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近年来,赣州市上犹县以保护“一江清水”为目标,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将河(湖)长制模式与脱贫攻坚、流域治理、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助力水生态的系统治理与保护,绘就了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并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河(湖)长治”变“群防群治”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脱贫攻坚”模式,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河湖水库巡查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使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共融共赢。该县健全河湖管护责任网络,在全县28座大小水库、35条主要河流中,设立县乡村河(湖)长275名。该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聘请“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254名。

结合脱贫攻坚,该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责任意识较强的贫困群众作为河道水库协管员,负责河道水库巡查、卫生监督保洁等日常工作。近两年来,该县累计创新开发“八员三工一干”等生态扶贫就业专岗5535个,每人每月给予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务工补贴。该县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累计投入3.45亿元,组织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助推了脱贫攻坚,还为保护水系、改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湖整治”变“生态共治”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把河湖整治与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环境美化等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而且打造了优美的宜居环境。这是上犹县以“三清洁四整治”为抓手,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流域治理”模式,坚持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使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综合保护的一个缩影。该县大力实施“清河行动”,整治河道内乱倾乱倒、乱搭乱建、乱采滥挖、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等违法行为,近年来该县综合治理河道86公里。该县投入3亿多元对阳明湖、南河湖、仙人湖等主要库区连续实施了三轮渔业整治,库区数十家水上餐馆全部搬迁上岸,上万套网箱网具全部清理到位,560多户渔民全部转产上岸。该县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2017年以来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8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同时,该县投入近9000万元改造升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3座,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提前两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水系治理”变“全域美化”

上犹县创新实施“河(湖)长制+”模式

上犹县投入近7000万元在南河湖畔开展水生态修复退田还湖、生态护坡、沿岸绿化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防治工程,把南河湖沿线打造成了该县生态休闲度假“百里长廊”上的一颗璀璨珍珠。

上犹县坚持将湖、河、渠、溪、塘等水系治理向全流域美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水系治理与全域旅游和谐共融之路。县城规划建设“显山露水”,建设了全长约9公里的城市生活“慢道”系统,并对“一江两岸”沿线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和绿化亮化提升,建设亲水公园、水上运动观景台等“城市会客厅”,打造具有山水城市特质的宜人风光。农村规划建设突出山水特质和客家人文风貌,打造了一批美丽示范户庭院、美丽示范村庄、美丽示范乡镇。特别是在上犹江陡水流域,该县在提升生态水平、整治沿线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3.5个亿,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5个亿,引进并落地建设了印象客家、天沐温泉、国际路亚基地、国际垂钓基地、桃花源、碧水湾等一批三产项目,打造最美生态岸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