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歷史上,崇禎皇帝的名聲很好,他從登基以後就勤於政務,不分晝夜,從不敢懈怠。他本身素質在明朝所有皇帝中屬於上等,並且不喜宴樂,這樣的好皇帝為什麼會成為亡國之君?明朝的滅亡其中一小部分是因為崇禎帝的性格多疑,造成大臣分為兩派,朝中矛盾不斷。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施行的“軍屯制”的政策經不起長時間的考驗,慢慢朝壞的方向發展,造成朝廷的腐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朱由檢登基以後就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再加上外敵擾亂。以上三點原因基本造就了明朝走向滅國的道路。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是其皇祖父明神宗討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出身婢妾,小的時候受盡折磨。五歲的時候,母親做錯事被明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檢便跟隨庶母生活。幾年後庶母生一女,兩個孩子照顧不過來,於是由另一位庶母撫養,一直撫養到成人,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也慢慢養成了他多疑的性格。在天啟七年,朱由檢的哥哥明熹宗駕崩,由於沒有孩子,所以命年十七歲的朱由檢繼承皇位,即崇禎帝。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明朝末年局勢動盪,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在位的幾任天子並不在意。朱由檢登基以後並不像他哥哥那樣只知道喝酒享樂,不會打理朝政,反而他對待朝政兢兢業業,時刻都在思考如何穩固和振興明朝帝國的地位。崇禎帝第一件政治舉措就是智除魏忠賢,剿除閹黨。當時魏忠賢的權利非常大,在朝廷內外幾乎都是他的死黨。由於朱由檢剛登基沒有什麼權利,也沒有可信任的大臣幫他,所以只能表面對待魏忠賢很客氣,暗地裡找機會。在天啟七年十月,海鹽縣的貢生錢嘉徵上奏,列舉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條條罪狀都有證據。崇禎帝利用這個機會讓魏忠賢辭去爵位,貶往鳳陽祖陵司香,魏忠賢途中自縊身亡,餘黨也在事後被清剿。魏忠賢死後,總算讓閹黨專政的的局面瓦解,但是朝內黨爭還是無法解決。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明朝的腐敗最早來源於朱元璋的“軍屯制”的政策,只不過後來被大將利用成斂財的政策。在朱元璋建立軍隊時,沒有錢養他們,百姓又沒錢,為了能穩定軍心所以選用了“軍屯制”的政策,這個政策就是給每一位士兵分地種糧食,沒戰爭就種地,空閒時間就操練軍隊。朱元璋利用這個政策才養了那麼多的士兵的,有兵又有糧食,才能打勝仗。這個政策一開始是不錯的,但是擋不住後期有人利用這個政策的弊端滿足自己的私慾。弊端就是將領利用土地斂財,讓士兵成為貧農,將領再利用這些錢找大臣辦私事。等到崇禎帝要錢打仗時,大臣和將領都不願拿錢,造成了無兵可出,由此可見當時的明朝多麼腐敗,這也是造成明朝滅國的原因之一。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崇禎帝幾乎都是徹夜處理公文,如果遇到軍情緊急就會連著幾天幾夜不能休息。有次他去拜見宮中最有威望的祖母輩劉太妃時,坐在椅子上就睡著了,劉太妃也不打擾他,就命人給崇禎蓋上被子。等崇禎醒來的時候看到身上的被子,就向劉太妃訴苦,為了處理奏章和召見大臣他很少能夠休息,已經兩天兩夜沒休息了,說完之後兩人就都落下了眼淚。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可以說崇禎帝是明朝自朱元璋以來最為勤政的皇帝,除了應免日期之外,還會參加經筵和日講。崇禎帝登基一開始就提倡“文官不愛錢”的號召,並且以身作則,無論吃穿一概不講究。對於明末已經腐敗的王朝來說,崇禎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緩解無法徹底改變現狀。

崇禎皇帝登基十七年一直兢兢業業,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明朝

儘管崇禎帝再怎麼有理想、有抱負,依然改變不了當時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造成的無人可用的現狀。自崇禎帝登基以後,天災就不斷髮生,國庫早已變空,造成無錢賑災的地步,再加上官員貪財苛政很嚴重,民不聊生。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使很多農民起義,再加上滿洲軍的層層逼近,內憂加外患加速的使明朝滅亡。一切說明,並不是朱由檢昏庸無能,而是他登基的時候,明朝就已經失去了大勢。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內耗嚴重、連年天災、黨爭不斷、清軍進攻。如果朱由檢剛登基的時候,沒有黨派相爭,沒有各種天災,也沒有外敵騷擾,明朝是不是就不用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