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條“晚安”牽動多少寂寞?

2012年,玖妹(化名)開起了這家特殊的淘寶店,專賣晚安,1元1條,堅持了7年,累計發出8000多條“晚安短信”。記者也買了一條,半夜12點多下的單,不到5分鐘,就收到了玖妹發來的短信:“在你紛繁的世界裡,我只留下一句晚安,願你好夢。”(《錢江晚報》4月27日)

一條短信資費1毛錢,一條晚安收費1元錢,賣家撩撥指尖數秒,就有9毛錢的收益。從收益與成本的角度看,買家的投入似乎“不太值”。不過,誰又能估算簡簡單單的“晚安”二字能填滿多少心靈空白?8000多條短信源自一位女孩的善意,背後則是一個社會的寂寞。

曾幾何時,在網上就流傳一種說法:“晚安!”即是“我愛你,愛你!”的拼音縮寫。即便排開過於“曖昧”的潛臺詞,對很多人來說,傳遞“晚安”仍就是一類充滿儀式感的親密互動。一個陌生的女孩子,於深夜發來一句溫情的問候,既引人遐想,又暖人心扉,其中的情感價值不言而喻。可回頭想一想,花錢買晚安,真的值得嗎?

萍水相逢間的問候固然可貴,但賣家不知道我是誰,也不知道我幹了什麼什麼事,受了多少苦。相信很多人也能感受到,一條“晚安短信”雖然是問候,可終究缺少了一點理解、關心、體貼的感情意味。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晚安”,而是喜歡的那個人,對自己說一句“晚安”。既然如此,為何仍有不少人堅持購買?

依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是排在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上的。當情感的需求沒法填飽,自然會用消費支出“購買”情感問候。哪怕是最“廉價”的情感問候,哪怕支付後反而更凸顯出內心的空洞感。“晚安短信”滿足了購買者最基礎的情感需求,這不是一種“飲鳩止渴”,但類似於“借酒消愁”。

有需求才有買賣,正是瀰漫在生活中的孤獨感促使了“購買晚安”的需求出現。前段時間,有調查機構對1988名在大城市打拼的、18-35週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有97.2%的在大城市打拼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有孤獨感。孤獨感的增強,也促使了寵物經濟、孤獨經濟、治癒經濟的誕生。若社會上的孤獨感若無法填滿,未來必然會滋生“悲傷”或“憤怒”。

“購買晚安”的淘寶交易可以有,它多多少少充滿了“治癒”的味道。可少數人的善意買賣,無法填充多數人的情感需求,這個社會也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援孤獨的人群。例如,我們不妨搭建一個互道晚安的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分析平臺中的交流語言,尋找可能存在共鳴的兩個人。約定兩個人用虛擬號,不分職業,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互道晚安,增加其中的溫暖色調,讓簡簡單單的“互道晚安”多一點豐富的想象空間。(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