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记载着悠悠华夏史!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主要类型。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窑已逐步取代了土窑,这些被称为“百年老窑”的历史陈迹诉说了曾经的艰难与辛酸。


陕北人在不断改变着窑洞,窑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陕北人,陕北人离不开窑洞,窑洞也离不开陕北人,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生活着的陕北人,在窑洞的废兴变化中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陕北文化有黄土的深厚,也有大漠的宽广,还有黄河的奔腾,更有长城的威严。

窑洞是北方黄土高原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的窑洞,散落在在沟、梁、塬、峁之间,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利用改造黄土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之兴旺甚而高楼大厦争比高低。这说明陕北的窑洞建筑艺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它一直是黄土高原人最佳的居住选择。“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窑洞的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