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關於讀書的言論聽了不少,我最贊同的是培根那句: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網上總有那種“xx歲還沒有達到xx樣的收入,你的人生已經來不及了”,如果你讀了很多書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來不及的,人生皆有可能。讀書,一個最簡單的作用就是不會被網上那些故意製造恐慌的言論所蠱惑。

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挑選值得讀的書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一,人為什麼要讀書?

1.提高辨別能力,避免被讀書多的人“割韭菜”

近些年,網上總有一些煽動性的言論。

小到xx事件的網絡討伐,大到投資理財、網絡詐騙、新風口。

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鑑別能力,遇到前者,頂多是參與一些口水戰,成為鍵盤俠,加入一場自己並不瞭解實情的網絡暴力。遇到後者,你就很可能會被別人“割韭菜”,賠錢賠到想跳樓。

舉個例子,有人告訴你有一個項目,你只要投資,穩賺不賠,你投還是不投?《都挺好》中蘇明成,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周姐告訴他這個項目是自己老熟人,一點風險都沒有,結果他馬上去借錢投資,連自己車都賣了。

結果呢?當然是血本無歸。

如果你讀過理財、投資、概率一類的書,就會知道如何去考察一個投資項目是不是靠譜,還會知道,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凡是告訴你0風險,就需要慎重考慮。

還有,有一個有意思的想象:讀書少的人,很容易被讀書多的人忽悠。

因為讀書多的人,思維更嚴謹,知識豐富,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給人造成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讓那些讀書少甚至根本不讀書卻又有上進心的人產生崇拜,然後別人說什麼信什麼,心甘情願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別人,參考某些並沒有什麼卵用的知識付費(當然,這裡不是說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沒有用,有些還是不錯的,只是你要學會辨別)。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2.延長生命長度,忽略“xx歲就來不及了”這樣的煽動性言論

人生多少歲就來不及了呢?30歲?40歲?還是50歲?

我認為,沒有什麼時候努力是來不及的,大器晚成的例子多得是。比如前陣子網上很火的“49歲宿管阿姨考上覆旦大學博士”的故事。

曾經聽過這樣一首很火的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同時也有人已婚。

奧巴馬55歲就退休,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也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而我們之所以會因為網上販賣焦慮的言論嚇到,是因為我們缺少對人生、對時間的認知,

因為對生命的本質不夠了解而不夠自信。

而多讀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讀書可以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擴展生命的寬度。

蔡尚思說:

事在人為:一年可以等於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時讀書;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於一年,甚至比一年還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時以下讀書。

3.多讀書,減少你的“空白領域”

我們多數人無意成為某個特定領域的權威或專家,但畢竟是成年人,若在某個領域完全是“零知識”,那可就太難堪了。

要是這些“空白領域”佔據絕大比例,就更該感到羞慚了。即使身為普通人,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瞭解,何況這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損失。

這段引言來自《深閱讀》這本書。對此我深有體會,知識面太窄的話,有時候跟別人聊天都會插不上話,非常的尷尬。

比如有一次,和主管去見客戶,客戶講了一個行業內的笑話,別人都哈哈大笑,我其實根本沒有聽懂,但為了不顯得自己很蠢,我也跟著笑,客戶突然問我:xx,你也知道這個啊?我就愣住了,還是主管替我解了圍。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二,如何讀書?

1.碎片時間讀讀書,整塊時間讀“大部頭”

很多人為了擠時間,都會選擇在碎片化時間來讀書,比如中午吃完飯的半個小時,早晚在公交車上的時間,這樣一週確實多出很多讀書的時間,但其實效果不好。

我的經驗是:碎片化時間可以用來讀書,但讀一些小說比較好,因為小說情節緊湊,即使環境嘈雜也不太容易走神,而且這次看一點,下次打開還能接上,不至於想不起來前面講了什麼。

偏理論型、專業型的書,則需要在完整的時間去讀。比如晚上抽出兩個小時,週末抽出半天。

另外,有人覺得讀小說對成長沒有幫助,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有些小說非常有啟發意義,“讀完一本小說,就像過完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通過讀小說,就能去經歷一些現實中沒有機會去經歷的事,小說中人物對某件事的處理方法,我們也可以借鑑到現實生活中。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2.做讀書筆記

經常聽人說,讀書記不住。我想這大概是讀書沒有記筆記的緣故。

我一般讀小說,讀完之後會從三方面記筆記:

(1)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這一部分儘可能詳細,就像你在給別人講這個故事一樣。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鍛鍊自己講故事的能力,讓自己更有邏輯。

(2)對我觸動最大的地方在哪裡?

(3)好句好段摘抄。

看到好的電影,我也會這樣做,只是把“好句好段摘抄”變成“好的臺詞摘抄”。

而看知識類的書籍,比如經濟、心理學、營銷、個人成長類,我會做思維導圖,用電腦版或者手寫都可以,我是習慣在本子上手寫,因為這也是強化知識的一個過程。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3.“速讀”和“精讀”

速讀還是精讀,取決於你的目的。

有些書,適合速讀,比如我最近很拖延,看了一本關於拖延症的書,我的目的只是找到改變我拖延現狀的方法,那麼我就可以跳過“拖延症是如何產生的”、“關於拖延症的研究”這些章節,快速的看“如何解決拖延症”的章節就好了。

而有些書,則比如精讀,比如我讀某本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它,那麼我就要仔細的去揣摩作者寫故事的方法、作者的用詞、情節編排。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看,去研究。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三,如何挑選值得讀的書?

1.看出版社

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比如湛廬出版社的專長是經管類,著名的《影響力》就是他們出版的。而磨鐵專長是網文小說,比如《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

找到一些大型的出版社和它們對應的強項,下次再需要相關的知識,就在那個出版社找好了。這一條非常適用於尋找知識、自學教材類書籍。

2.看跟你趣味相投的大咖推薦

網絡促使了各行各業大咖的誕生,一般大咖們都非常喜歡讀書,且讀過很多書,他們也經常會在豆瓣、知乎、公眾號等平臺上推薦一些書單。

你如果想讀書,但不知道讀什麼,那麼找到你特別崇拜的那個大咖,去看他推薦的書單,跟著他讀就好了。

比如連嶽、和菜頭、李笑來。你喜歡誰,就去看誰的推薦,一般不會錯。

3.看豆瓣高分書籍

有一份“豆瓣排名前500”的書單,感興趣可以去搜一下。基本上每個行業的書都有,還可以在讀之前看看別人的書評,再決定要不要讀這本書,避免讀到不適合自己的,浪費時間。

4.“串聯法”挑書

我一般看書,不會孤立的去看,比如我看到東野奎吾的某本書很喜歡,那麼我會去找他其他的書來讀,如果我讀了一本講寫作的書,這本書我覺得很好,而它其中推薦了某本書,我也會去把那本書找來讀一下,我稱之為“串聯法”挑書。

“xx歲掙不到xx萬就來不及了?”愛讀書的人,才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總結:邁克爾·柯蒂斯說: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話雖然已經被大家用爛了,但也確實是句實話。愛讀書或許一時半會兒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好處,但不讀書,卻會一開口就露了怯。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又一時沒有想到學點什麼好,那麼去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