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Photo by Luca Vignelli

2019年4月26日,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02岁了!

他投身建筑事业70年,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项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在《筑梦天下》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贝聿铭在事务所照片

他被视作“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世人尊称他“贝老”。

他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兼具力与美的作品,但不得不提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Glass Pyramid),今年也是它建成30周年。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贝聿铭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模型面前

达芬奇的密码

很多人知道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因为一本畅销书《达芬奇的密码》,但项目启动时间比书推出时间早了20多年。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源网络

1981年,新任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赢得选举后的第一个发布会,就宣布了“大卢浮宫”(Grand Louvre)计划。

一来,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必须重新进行翻修;二来,历任总统都希望在任期内给巴黎这座城市留下些代表作。

这才有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奥赛美术馆,包括现在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圣母院扑灭大火后,就立即宣布重修计划,并且开启一项全球性的设计竞赛。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9年,摄于蓬皮杜博物馆外

那时的贝聿铭已经60多岁,获得过各种建筑大奖,还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当法国文化部长希望他能参与竞标,贝聿铭耍了个“心机”: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

最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拍板,直接委托贝聿铭来操刀整个项目。根据工作人员回顾,贝聿铭接受任务后,就经常一个人走在卢浮宫,用脚丈量土地。

在方案的第一次正式评审会上,贝聿铭遭受了巨大批评,但因为不熟悉法语侥幸逃过“一劫”,但方案“大卢浮宫”计划还是通过了表决。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大卢浮宫计划

方案在媒体上一经公布,就引发轩然大波,贝聿铭惹恼了高傲的法国人。

后来,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金字塔造型也是其中一点,有人讽刺道“给死人设计的金字塔放在破旧的卢浮宫里,再合适不过了!”

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他们这样评价方案“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5年5月2日,贝聿铭站在卢浮宫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旁边

贝聿铭从业几十年,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金字塔三角形来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几何规划逻辑,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巨型采光器,能把自然光引入地下,这都是非常必要的。

总统密特朗的决心也不可动摇,他看过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项目,坚信贝聿铭能很好地完成使命,并在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右)与当时的法国总统Francois Mitterrand 握手。

玻璃金字塔的“玻璃”就是关键:为了不影响到周围的历史建筑,玻璃必须是通透纯净的白玻璃;又因为多面反复叠加,玻璃色素会更加明显,可供应商却不愿投入研发经历,只是回复”这不可能“。

讨论无果,贝聿铭几天后不动声色地拿出了一块德国制造几近透明,不含绿色素的飞机舱白玻璃,密特朗总统最终给供应商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完成。

1989年玻璃金字塔竣工,1993年大卢浮宫计划也基本完成了。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93年11月18日,“前第一夫人”克劳德·蓬皮杜和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的内部出席大卢浮宫的落成仪式。

20年后再见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现在,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

卢浮宫有几个主要入口:玻璃金字塔入口,狮子入口,小凯旋门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可一般游客都从金字塔入口进入。

就像曾经对待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曾经地巴黎人有多恨你,现在就有多爱你。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2006年,当年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830万人。时任卢浮宫馆长亨利·卢瓦雷泰(Henry Loyrette)找到贝聿铭,希望他能设计出一种新方案来解决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拥堵问题。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93年完成的地下部分”倒金字塔“

2007年,贝聿铭再次回到巴黎,对卢浮宫进行实地研究,还提出了一些调整意见。

为了分流,卡鲁塞尔地下广场开设了新的副入口,单个主咨询台变成了23个服务点,纪念品商店和餐厅从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广场搬到了地面室外。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6年6月22日,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被摄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拿破仑庭院。

贝聿铭说卢浮宫扩建项目改变了他晚年对建筑的认识。他不再专注于建筑形式,而是关注项目背后的文化,以及如何将文化融入建筑中。

他青睐博物馆建筑,因为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在这之后他又设计了日本美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回顾贝聿铭70年建筑生涯,他从青年走向壮年,然后不断成熟,最终活成了现在的自己。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56年9月,美籍华人建筑师肖像(39岁)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65年,贝聿铭被选中设计肯尼迪总统纪念图书馆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65年,贝聿铭检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试验板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69年,贝聿铭穿着正装坐在办公桌前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78年6月1日,贝聿铭出席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2年11月1日 Photo by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3年,普利兹克夫妇杰伊和辛迪,贝聿铭,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典礼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3年在美国白宫:杰伊,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及夫人,贝聿铭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4年6月20日,贝聿铭携夫人卢爱玲参观美术学院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989年3月,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前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4年,贝聿铭(右)和妻子卢爱玲参加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举办的亚洲协会年度酒会。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6年,贝聿铭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by Ariana Lindquist via 纽约时报)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7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师贝聿铭和这个建筑项目相关的员工的画像。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8年11月22日,多哈博物馆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9年12月16日,贝聿铭参加在纽约Capitale举行的美国华人博物馆30周年晚宴。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2016年10月27日,贝聿铭在纽约联合国参加2016年度亚洲协会亚洲创变者奖和晚宴。

别人眼中的贝聿铭

贝聿铭用玻璃、钢筋、线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2017年贝老100岁时,网站Departures发过一篇“别人眼中的贝聿铭”《贝聿铭的第一个一百年》。(节选翻译《I.M. Pei's First 100 Years》By Ian Volner and Rachel Hurn on March 24, 2017)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100岁的贝聿铭,纽约

《纽约》杂志 Bobby Doherty 摄于2017年4月7日

Paul Goldberger

(前《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建筑评论家)

“贝总是待人非常亲切,不过也有一点点含蓄。他使自己难以捉摸。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不是用诡计,而是外表,也许是:这种平静的、文质彬彬的外表,让人难以看透。

他可以摇身一变是一个最随和同时是最严格的建筑师,这赋予了贝能够说服他的客户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并且使他们确信结果就是他们想要的技能,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Santiago Calatrava

(建筑师,最近因设计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而闻名)

“我第一次见到贝先生是在他的公寓。见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觉得他风度翩翩。他一直保持微笑,并且他非常关注别人和他说的话。

他很有气质也很谦逊,这是只有最伟大的人才会同时拥有的内在。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大师。

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就是其中一部杰作。当你看着香港的地平线,这个杰作给你的感受就像在看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一样震撼。它不是最大的建筑,如果不是最大的话,但它一定是最与众不同的建筑之一。”

贝先生是我们所有人的先驱。在中国哲学里,人们说,90岁是一个极富经验的年轻人。他就是如此。

Henry Cobb

(建筑师,贝聿铭40年关系的商业伙伴)

“20世纪可能没有一个人能比贝将东西文化融合的这么有深度。

他不仅高度融入美国文化,同时又是一个深植中国文化饱有学识的人。他有着非凡的广度和深度,和连接不同文化的能力。

加之他的特别有魅力的人格,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别人都想认识想和他一起工作的人。

当然了,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不过,他可一点都不软弱和含糊。他是迷人的、讨人喜欢的,但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一种如果你想做到任何有质量的事你就必须是个建筑师的意志。”

Richard Rogers

(英国建筑师,因设计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而闻名)

“城市是由人构成的,不是建筑。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贝不仅仅将建筑看做是纪念馆。他将每一个建筑联系起来,将每一个建筑视作对它周遭的挑战。”

他清楚,每个建筑至少有两个观众:一个是使用者,一个是过路人。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Photo by Josef Astor

贝聿铭眼中的自己

纳撒尼尔·康(Nathaniel Kah,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之子)为父亲拍摄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中,曾与贝聿铭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你的成功率很高?

: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假设我说,某个业主不喜欢我的设计,我不会在意。我会换个日子再来,我觉得路就不会这样做。路也许就会一直强势反驳,他如果因此找到业主,那就是因为真的有共鸣,那就会是永远的业主。我想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否则,我就会……比他失去的业主更多。

:我想你的建筑更多样,在成功率方面,你厉害多了。

:多,不代表着成功。

:不是吗?

: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五六十栋建筑强多了。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贝聿铭,摄于苏州狮子林中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少年时代生活在苏州,他当时就住在狮子林中。他有着中国人一贯以来的谦逊平和,这最终也转换成一种优势。

贝聿铭从业近70年,并没有真正著说立书,这也是他被诟病的原因,但他善于沟通、耐心温厚的个性为他赢得了业主的信任,也带来了更多项目。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去世的贝定中(哥哥)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弟弟)与贝礼中(三弟)都成为建筑师,早年参与父亲的项目,直到1992年兄弟二人创立贝氏建筑事务所。

不过,只有贝建中会说中文。他说:“父母当年以为我们早晚要回到中国,所以没有特地教我们说中文。”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贝建中(弟弟),贝礼中(三弟),贝聿铭

当聊起什么才是建筑时,贝聿铭说: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设计百年,归来仍是少年。

贝聿铭的102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