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队有何神勇之处?如何能够灭掉六国?

社会图文哥


传说,秦王始祖是殷商后裔,在周取代商后,一直为周孝王养马,后来因为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早期的秦国直到战国初期,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从一些记载来分析,其实早期的秦国主要是跟外族(狄、羌、犬戎)作战,虽然在与外族抢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秦国收获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但也因为常年累月的战争,导致了秦国国力十分虚弱,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甚至是被晋和楚一直压着打的份。

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统一七国的秦国军队有何神勇之处?

一、贱民制度改革。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其实并非算得上是个封建国家,而更像是一个奴隶主国家,它的内部主要是以贵族为国家主体,贱民围绕贵族土地生存的架构。而且更像是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度下的部落体制国家。因此国君其实没有多少话语权,各地贵族经常叛乱。形成典型的高层掐,经济差,文化低,人口少,只剩个大国空架子撑着局面,甚至被魏国压着胖揍了二十多年,只能依靠割让土地求存的局面。

商鞅变法的其中一点,就是废除世爵世禄制,把多余的土地分给贱民,同时派遣大量的秦吏到各地丈量土地、统计人口,贱民不再是贵族的附庸,而是独立自主的单独个体,同时编入各个新建的聚集地,不再是依靠之前的贵族、宗族屯堡。同时给予相应的权利及保护,在秦商鞅变法后,贱民拥有的自由民的权利,不再是贵族眼里的牲畜,任其宰割。平民拥有了人身权利和土地后,秦国的向心力加强。

二、爵位制度,在当时战国时期,秦国的爵位制度,等于给了平民一个上升空间,没有比对就没有伤害,被秦国灭掉的楚国,直到灭亡前夕才更改贵族制度,之前的楚国,军队分两种,一个是王室的中央军,另外就是各地贵族的私兵。而平民依旧还是贱民,需要依附在贵族才能生存。取得敌人首级一枚就能升一级,前面几级可以提升平民在民间的地位,可以步入官场,可以获得奴隶。这是相当诱人的。其实现在的美国的军队制度有点类似秦国的爵位制度,军人需要在战争中才能更快获取上升渠道,同时军人只要获取不同的勋章后,在国内享受到不同的优待政策。

三、鼓励农业生产、鼓励商业,秦国鼓励农业大家都知道,只要多上缴粮食,就能跟军人一样获取爵位,其实秦国一样鼓励商业,只是对奢侈品的商业活动有着相应的禁止而已,对于不管是国外的商人还是本国的生产型商人,秦国都有着鼓励性质的政策。比如羌人乌氏,依靠西域商路,卖给秦国战马,同时将秦国的商品卖到西域各地,就被封为士大夫。

四、爵位不世袭制度,不管是谁,只能依靠功劳才能获爵,最有代表的是秦始皇的弟弟赢成蟜,是说服了韩国割让百里给秦国,才获得爵位,要不之前只能成为秦二公子,或成蟜公子。

五、兵器生存及管理制度。当时七国中,只有秦国的军士由国家提供制式兵器的,其他六国其实出了中央军由国家提供之外, 私兵都是归贵族所管理,只有赵国和魏国因为军事改革,保留了比较大的规模中央军之外,比如魏国的魏武卒军团……

秦国的兵器生存,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个国家出钱,用工业化和流水线制度,生存制式武器。另外还有一种就靠罚款,给武库方面生存武器。秦国的律法中,并非全是砍头、流放、做奴隶,更多的是依靠罚款,比如陈胜吴广所说的失期要被杀头,其实并非,“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若是迟到,仅仅被罚款二副盔甲。

六、提倡科技,只要有新的发明,都给爵位。

按理说,七国群雄中最强的军队应该是魏国的魏武卒军团,是在特定条件下选拔出来的比较坚韧的职业军人,同时装备也是七国军队中最好的,若仅仅说武力值的话,秦国的军队是打不赢魏国魏武卒军团的,可是战争打的是综合实力,说白了,魏国后期,因为军队阶级固有化,国家上层和军队已经脱离下层结构,打仗是国家的事,无关于平民百姓。反而战乱更会影响到生产生活,最终魏国的平民在不断逃难中,而秦国的军人源源不断……依靠着蚁咬死象打趴了最强的魏国


斐駺


公元前约900年,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始建秦国,传至秦始皇共37代。秦国当时民生疲敝,非常弱小,属于一个边陲小国。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本名卫鞅,卫国人,但在卫国不受重用。于是商鞅离卫入秦。他向孝公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政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对秦国实力的增强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奖励耕战。这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奖励耕织,就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战争做了重要的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奖励战功,打破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还打洞”的局面,只要你作战英勇,立了战功,就能提拔为将军,为穷苦百姓提供了晋升的阶梯。这样就大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种粮和作战的积极性。


但商鞅要想推行新法,首先就要取信于民,因为当时官方经常失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城下立了一根木头,颁下法令,谁能将木头扛到城头,赏金条三根。老百姓们议论纷纷,不敢相信。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闲来无事,决定一试。等把木头扛到城头上后,果然给了三根金条。这就是“立木为信”。自此,新法开始推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由于商鞅变法侵害了权贵的利益,再加上法令苛刻,得罪了许多权贵。一次,太子犯错,按照法令规定应该割下耳朵。但太子是国之储君,最后只好把太子师傅的耳朵给割掉了。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商鞅虽然死了,但是后继者,一直沿袭奖励耕战的政策,大大的激励了老百姓种地和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孝公既没,商鞅失去了保护伞。太子继位,就是秦惠文王,为了平复宗室的怨恨,将商鞅五马分尸。但惠文王杀商君而不废商法,秦国继续朝着强大的方向发展。秦惠文王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继位后,大胆起用新人,白起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白起出身狼孩,相当于一个奴隶,但作战英勇,被破格提拔为一军统帅。他征战六国,曾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被称为“杀神”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在战国后期,秦国士兵是作战最神勇的士兵,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经过几代的不懈努力,秦国的地盘在不断的扩大,实力在不断的增强。到了秦始皇时候,统一六国,已是水到渠成之势。


奋进中的平原君


秦国历史上君王励精图治的比较多,但真正的强大是从商鞅变法之后开始。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为相,奉行王道之治称霸春秋,但实力还不足一统。

从商鞅变法主要解决的是秦国内政的诸多陋习,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气,使秦国上下一心,提高生产效率,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兵丁支撑对外战争,国力蒸蒸日上,这样的国力即使面对一两次军事失败,只要不伤筋动骨,很快就能够恢复的。秦惠文王和张仪骗地也好,秦昭襄王诓楚君也罢,这都是国力强大的体现,最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和军事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另当别论。为啥不见当时的周天子去骗七雄呢,还不是实力不够,没那胆?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奋六世之余烈”,这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能连续出现6个不瞎折腾的君主真的很少见的。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根除奴隶制,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根基。后续的君王励精图治,大体上都坚定秦法不变,最终秦始皇一统六国,除了积级发展国力,军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

因为秦国实行征兵制,绝大多数情况下士兵和农民本为同一批人,但在不同时期身份不同而已,所以并不存在成规模的常备军意义上的秦军,与其说秦军骁勇善战,不如说是秦人悍勇无匹。秦国实行军功制,各县官办学室承担的军校的职能,让广大从军吏民都能得到良好的军事训练,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普遍征兵制的发展。秦国各阶层都从军打仗,都按照统一的军功爵标准考核,以功劳才能为分配资源的依据。故而秦国越战越强,秦军进化为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秦国从秦献公开始,到始皇帝,没有出过一个昏君,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庄襄王在位3年,虽没什么大的作为,但没有像其他国家君王那样把家败了,再到始皇帝,13岁继位,22岁亲政,花了9年的时间一统天下。可以说,秦国没有出过一代昏君,但是其他的国家却往往在经过前面几代的发展后,突然蹦出个无能的当政(智障),导致国家覆灭。也许,秦国没有出过昏君才是能够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吧!


历史说天下


一国的军队神勇,关键还得看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政策的制定。

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变强大。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舌战群臣,出奇计强秦,秦孝公很喜欢,力排众议,任商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兵役制度使秦国军队骁勇善战。秦国的虎符兵役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全民皆兵,秦代服兵役的年龄是从十七岁到六十岁,这就是说一个男子一生当中有四十三年时间要去服役,可见其负担的沉重,作为一个小官吏也要从军,服兵役,由此说明秦国兵役制度不只是针对普通百姓而言,下级官吏也需服役,可见,整个秦国可算得上是全部男子都需要服兵役,为实现秦的统一而奋战,除此之外,老人、妇女、小孩也要从役。

为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战,能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强大军队,秦制定了严明而系统的训练管理制度。在吴子《治兵》中记载了当时军队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可以看出秦军队训练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有专职教官负责训练,并且不同兵种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与要求。与此同时,秦国统治者还制定了严厉的军事刑罚来保证军队训练有效进行。

惠民政策成为秦国的后勤保障。秦国为了吞灭六国实现大一统的愿望,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王发布优惠政策,招三晋民众来秦,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境内的山林水泽十年不受赋税。秦人在外打仗,新民在国内进行耕作,解决了军粮供应的问题。这样一来,既不耽误农业生产,也不妨碍发兵去征伐他国,是富国强兵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秦统治者还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严格的畜牧业管理制度。


飘零列车T


秦国的君王几乎代代无昏君,秦国一共耗费了六代人的努力才统一中国。可以说秦国确立了较为贤明稳定的上层结构,可以保证秦国在国际大事中积极参与其中,获得利益。

秦国通过确立了军功制度等制度,赏罚分明,保证了人才良性的上升渠道。大量调动了民众积极性,民众愿意作战。国内掣肘少,比六国彻底的变法让秦国的动员能力大大超过其它国家。 秦国占据关中巴蜀,是当时中国第一好位置,土地肥沃,东出不利只要闭关自守就是不败之地。地区的优势让秦国可以集中主力对抗六国,而列国就不行。


你d感覺


变法之后军队制度很有意思,只要多杀敌就能获得军功爵位。军功爵位分为20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而这些爵位的授予都和杀敌多少直接挂钩。每升一级就会分到部分土地田宅和仆人。开始是以人头做记数这就是所谓的“斩首”后来可能考虑到人头记功过于血腥恐怖还不方便携带,就改“割耳朵”来证明杀敌斩首数量。即便如此但这个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换句话来说战场上秦军眼里的敌军人头不是人头而是军功爵位,这就是秦军被称为狼虎之师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瞎说历史


君主英明,将帅优秀,士兵善战,国力强大,国内团结,政权统一,接连几代英主,几代名将,变法有经过几代的沉淀,相反别的国家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样的秦国不想统一都难!


啊彬666


商鞅变法,只要跟底层人一丝机会,就能带来无穷的力量!!同样,只要它让底层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不给,这个王朝军队在强大也会完蛋!比如,秦朝,隋朝,元朝,明朝,国民党各个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