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远海钟声


历史上,十三爷胤祥之所以被人称之为“侠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十三爷忠肝义胆,牺牲自己保全了雍正,因而得到了雍正极高的赞誉。

在康熙“一废皇太子”之前,十三爷胤祥,是最受康熙宠爱的普通皇子。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这十年之间,只要康熙离开北京,必将十三爷胤祥带在自己的身边,实际上康熙皇帝这是表明自己宠爱胤祥的同时,也是借助胤祥与太子之间的不和来牵制同行的太子,保全自己的安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相伴而来的就是众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展开的激烈争斗,这些皇子们都希望康熙能够就杀掉太子以绝后患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争取到储君之位。在此期间表现非常活跃的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均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惩。

而此时的胤祥,作为雍正的支持者,也参与到了扳倒太子的行动之中,表现也是非常活跃,最终为康熙察觉,并对胤祥展开了审讯,要胤祥交代其同党,而胤祥此时是守口如瓶,一口咬定事情全部为自己所为,完全是“一人做事一人当”,最终为康熙所记恨,被康熙关在宗人府长达一年的时间。

然而,就是这一年的圈禁时光,成为了胤祥一生重要的转折点,胤祥在圈禁期间大病一场,身体状况是大不如前,同时至此之后,胤祥便不在得到康熙的信任与喜爱,几乎彻底从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胤祥才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雍正对自己的这位弟弟是非常的感激与钦佩,在登基的第二天就将胤祥册封为和硕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敏妃也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足可见雍正对其的重视。

其实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胤祥真的供出来自己和雍正是同党,那么雍正必然会遭到康熙严厉的惩处,也将同八阿哥胤禩一样,失去继位的资格,整个“九子夺嫡”的进程和结局也将发生改变,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对于十三爷变得更加有利,所以十三爷这是牺牲了自我,成全了雍正,可谓是真的“侠肝义胆”。


十三爷胤祥一生之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出现在雍正朝时期。

胤祥可以说是雍正是最为信任并且最为倚重的兄弟和大臣,雍正与胤祥完全可以堪称“千古兄弟君臣”的榜样。

雍正皇帝亲自评价胤祥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而胤祥也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回报雍正。

在署理户部期间,胤祥积极追比欠款,是的国库迅速充盈起来;在与平定罗卜藏丹津及策妄阿拉布坦战事期间,胤祥居中调度,有效的保证的前线的供给;在治理水患、延揽人才、整顿吏治等方面,胤祥都成为了雍正好帮手。

特别是在雍正四年之后,此时的雍正已经先后处死了年羹尧、隆科多、八阿哥胤禩等人,又将康熙朝遗留下来的权臣马齐等人排挤出了核心内阁,使得胤祥逐步成为了仅次于雍正的国家二号领导人,特别是在军机处成立前后,胤祥在协助雍正处理的大部分事务之中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所以,雍正在位期间,持续不断的推行新政,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吏治得以整饬,政局非常稳定,十三爷胤祥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爷胤祥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与君向处,懂得进更懂得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十三爷可以说非常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可以说,十三爷已经做到了人臣能做的极致。

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雍正陵寝地址的选择是由十三爷负责的,原本他为雍正选择了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但是后来发现这一区域渗水,最终只得放弃,而他进而在河北易县为雍正另择了一块吉地来建设陵寝。

雍正对于十三爷为其选择的陵寝地非常的满意,再加上他与十三爷之间的感情,于是雍正让十三爷也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区,但是这遭到了十三爷的极力反对,雍正看到此情此景只好答应了十三爷的请求,但是仍要求其在自己的陵寝附近地区找寻安葬地。最终十三爷找到了距离易县不远的河北涞水地区,将其作为自己的陵寝地,为了担心雍正改变主意,十三爷不惜用“吞土”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决心,坚决不能同雍正合葬在泰陵,不敢有此僭越之举。雍正知道后是大为感动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病故,雍正为其上谥号为“贤”,并评价其“赞襄于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从不欲表著于人,而人亦无从尽知之。”同时下令恢复“胤祥”的本名,使得他成为唯一可以不用避讳雍正的康熙皇子。


雍亲王府


“侠王”是《雍正王朝》里给他塑造的。不过,真实的胤祥,其实也当得起这个“侠王”的称号。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从头聊来。

(胤祥剧照)

历史上的胤祥,在史料上有两段非常清晰的历史,有一段非常模糊的历史。

两段清晰历史中,一段是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之前(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前),还有一段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雍正上台以后。模糊的历史,则是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到康熙去世之间。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康熙对胤祥非常喜爱和重视。胤祥是一个文武全才,康熙经常表扬他。康熙每次出巡,都会带着胤祥,而其他皇子没一个能享受到他这样的待遇。康熙还经常拿政务给他做,他也办得让康熙非常满意。 他受康熙欣赏和重用,甚至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注意,认为康熙是想把皇位传给他。

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写信的时候,就曾特别提到康熙对胤祥的喜爱和重用,并且隐晦地说,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另一段清晰的历史是在雍正上台后,雍正对他非常器重,封他为和硕怡亲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大事小事都会让他做。直到雍正七年胤祥去世。

联想到雍正上台后,严厉打击了曾与他争位的胤禩、胤禵、胤禔等人,可以说,除了胤祥外,他的兄弟们无一遗漏的都遭到雍正或轻或重的处罚。雍正对胤祥的优待,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胤禛剧照)

胤祥不清晰的那段历史,就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不久,很多皇子都遭到了处罚,原因在于他们互相攻击,争夺皇储之位。

康熙废太子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太子拿出来重新选,是要给太子一点惩罚后,再把他提起来。可是其他皇子却为此,争得不亦乐乎。因此,康熙对凡是争位的,或者帮助别人争位的皇子,都给予了或轻或重的圈禁等处罚。其中,胤祥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到康熙四十八年,被圈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但是圈禁了这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康熙对胤祥的印象就彻底变了,从此外出巡查,再也没有带过他。康熙对其他皇子都有封赏,包括那些争储的皇子,可是却胤祥则一直不再封赏。

而且据史料记载,康熙还说出了非常严厉的话:“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 这段话说得很严重,不勤不学不忠不孝,而且让兄弟们互相防他,这是把他当“敌人”一样看待的。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奇怪的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原因。只说他受废太子事件的波及,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受什么波及。

所谓“波及”,大约也就是自己争夺储位,或者是结成团伙帮别人争夺储位。

自己争夺储位可能性是不大的,他要是争过储位,历史上肯定有记载。唯一的可能就是帮别人争。他帮谁争呢?

一开始本来是皇长子胤禔和太子胤礽争。接着胤禔退出,皇八子胤禩和太子胤礽争。当时胤禛是站在太子这边的。胤禛因为站在太子这一边,所以没有受到康熙的惩罚。从后来胤祥深受胤禛重视可以看出,胤祥绝对不可能站在胤禩那边。那么他究竟站在哪一边了?

(康熙画像)

我觉得很可能他是站在胤禛那边。也就是说,胤禛力挺太子胤礽,而胤祥则推荐胤禛,这样的话,胤禛在康熙皇帝那里,就会得到极好的印象。

不过,虽然胤禛在康熙皇帝那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象,但康熙皇帝对胤祥的印象就会极为恶劣。本来皇子们互相争夺储位,已经够让康熙皇帝烦恼的了。现在胤祥又起来凑热闹,而且胤禛本来自己还没有那个意思,所以在康熙皇帝看来,胤祥简直是在搅浑水。

所以康熙皇帝对胤祥的态度前后变化,才会那么大。

这也可以解释雍正上台以后,为什么对胤祥那么好,那么重用他的原因。

有人说,这事儿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呢?大约应该是雍正上台以后,对史料进行了一些清冼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称胤祥是“侠王”,也是说得过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十三爷”允祥忠肝义胆的形象深入人心是拜电视剧所赐,他历史上前半生风云变幻,在雍正继位后被委以重任而叱诧一时。作为雍正的同父异母兄弟,他凭借其才干和人品赢得了雍正的好感和信任,成为雍正年间治国的股肱,享有“贤”王的美名。

允祥自幼被雍正生母扶养,其实雍正长期和他生母失和,反而和其养母佟佳氏亲近,所以这不是他们俩先天会走更近的理由。更多的原因是允祥性情仁和,才能出众,既擅长行诗作文,又能尚武骑射,这些特点连康熙都十分看中。

早些年康熙南巡时五次中有四次携他而往,还命他单独去祭拜泰山,这在封建王朝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雍正在潜邸时也是欣赏这位十三弟的才干和为人,和其他溜鸟走狗或心怀叵测的皇子不同,所以才和他多来交往,成为雍正暗中争嫡的帮手和将来治政的依靠。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允祥和皇长子被牵连而被一起圈禁,至于具体原因记载不详,只有将来雍正给予允祥的悼词里提及他是被皇长子陷害而拖下水的,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里面不会那么简单。

允祥站在雍正四爷这边,有些事他得出头,那事发后他就得替人背锅,他的圈禁雍正逃脱不了干系,允祥守口如瓶的“士为知己者囚”,能不让雍正感念其恩么,但他也付出了十三年销声匿迹的代价,这是允祥被称作“侠”和“贤”之所在。


雍正一登基就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允祥突然活跃在雍正朝的政治架构里,从此像上足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起来。

出任议政大臣,总理朝政,掌管户部府库,整治吏治,配合雍正推行新政,追缴各部亏空,使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为之充盈。朝廷出兵西北,粮草物资供应千头万绪,允祥出任首席军机大臣从中调度,出色地完成了后方支援前线的任务。



允祥掌管的事务覆盖国家治理各个方面,革除积弊,推陈出新,使国家机器运转顺畅无阻,朝政管理井井有条。他的确是雍正得力的助手,难怪雍正讲“怡亲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允祥的低调,勤勉和谦逊,作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朝廷的中流砥柱又贵为皇胄,有骄傲的资本。但他对待朝务和雍正关照的事宜,无论大小,事无巨细,都会悉心料理,谦逊恭敬,从不居功自傲。

在雍正朝,允祥和同样是皇帝功臣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两者虽居功至伟但狂妄自大,使雍正感到帝王的尊严受到伤害,帝王的权力遭到侵蚀,雍正能不惦记他们的性命么。而允祥处处注意保全雍正作为皇帝的威严,懂得盈过即溢的道理,雍正的赏赐能辞就辞,辞不了就将数量折半,朝廷加封其子为郡王,他也推脱不受。

雍正八年,允祥积劳成疾病倒不治过世,雍正失去了最可靠的兄弟和政治上始终如一的盟友,连续几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雍正下旨将允祥配享太庙,恢复“胤祥”的名字,赐谥号“贤”,并御题“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命允祥后人世袭王爵。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胤祥这个人应该和所谓的“侠王”不沾边儿。胤祥是个谨慎低调又沉稳细致的人,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那么豪气、坦白、直率。

在康熙朝,胤祥和哥哥胤禛称得上是难兄难弟,正因为共过患难,到了雍正朝胤祥得到了回报,成了雍正朝庙堂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完全比任何人更有资格掌控权力。胤祥和雍正的关系很特殊,即为兄弟、又为君臣,甚至还有点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为雍正考虑到事无臣细。雍正要行的新政比如设立会考府等,允祥全力支持,甚至要比雍正本人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细致。同时在雍正和臣工之间允祥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允祥往往代皇帝发令,口含天宪又身份尊贵正说明允祥所受的信任,但他并没有张扬跋扈。可以说允祥非常会把握分寸,既让皇帝放心满意,又让臣工倾心以对。允祥往往也为雍正荐贤,有不少被允祥保荐的人都受到雍正重用,一路被擢升。比如李卫,在户部郎中任上就受到允祥的极力保荐,认为他才堪大用。还有原来被认为“八爷党”的允礼,雍正原来要罚他去守陵,也是允祥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才能有后来的地位。

总之,允祥为雍正做得事很多,宫里、藩邸、陵寝、圆明园……几乎可以说允祥有点像揽总大管家这种角色。

见工作就上,见利益就让也是允祥的一个特点。比如初封亲王辞谢了按例所赏的二十三万两银子,只受了十三万;雍正赐给允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从儿子里挑,允祥也固辞了。

允祥应该是一个宠辱不惊,克尽臣职,对雍正忠心耿耿,在雍正身边又体贴扮演了多种角色的人。


沅汰


拜知名作家高阳和二月河所赐,十三爷胤祥被塑造成了一代侠王,又经过当年大热的《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步步惊心》等电视剧的刻画,胤祥的侠王之名算是深深的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之中。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晚期是很不受待见的。


早年的胤祥,处境还可以。康熙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六次南巡,胤祥就随行过四次。可以这么说,康熙对胤祥寄予了厚望,把他当做太子胤礽的肱骨重臣在培养。在当时的政坛上,年轻的胤祥意气风发,前途看似无限。但谁也没想到,危机突然降临。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和大阿哥,太子一同随康熙出塞。因为帐殿夜警等事,导致太子胤礽被废。从一废的处理结果来看,大阿哥被终生圈禁,皇太子被废,十三阿哥终康熙朝失宠。这三位阿哥都被卷进了这场政治事件。

回到京城后,因为太子胤礽被废,导致众皇子面对储君之位蠢蠢欲动。康熙不得不对皇子强势打压。除了老大和老十三之外,八阿哥也被严重警告,九阿哥挨了一顿臭骂,十四阿哥被打个半死。令人吊诡的是,康熙后来复立了太子胤礽,同时给十四阿哥以上的成年皇子一一封赏爵位,四阿哥因为曾为太子奏事,不但封为亲王,还获得了康熙帝的夸奖。

但是,这次封赏却将大阿哥和十三阿哥被排除在外。不封老大很正常,谁让他尽干没脑子的事呢?但是不封十三阿哥就很让人奇怪了。迄今为止都是个迷……

不仅如此,在这次封赏后。康熙帝在写给三阿哥胤祉和十四阿哥胤祯的联名奏折上,曾批语道:

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

老皇帝对胤祥很失望。从此之后,胤祥再无一次出现在康熙扈从名单中,再无陪伴康熙出巡记录。康熙后来的几次封爵,也都跟胤祥没有关系。导致胤祥终康熙一朝,都只是个光头阿哥,什么爵位也没有。康熙六十大寿时,众皇子人人有赏,还是没胤祥的份。胤祥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宠爱……

康熙为什么这么对胤祥,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由于他的遭遇实在他具有戏剧性了。于是小说家和文学家的阴谋论也随之产生。坊间纷纷猜测,胤祥应该是犯了什么大错,才惹恼了康熙,因此失宠。


小说家在《雍正王朝》中杜撰出了所谓的“十年圈禁”的说法,说胤祥不在正史中出现,是因为被康熙圈禁了十年。

阴谋论者则将胤祥的失宠和四阿哥胤禛关联在一起。说当年康熙也准备将雍正圈禁,十三阿哥挺身而出,顶下了全部罪名,保得四阿哥无事。

以上都是小说家和阴谋论者的说辞,历史上是不是如此,还有待研究,但是肯定不是以上两种戏说。

据某些历史学者的研究,胤祥当时病了,他的右腿上生了一块白疮。这疮非常奇怪,用了各种办法都医不好,不能如正常人一样行走。因此,胤详便不再陪同康熙出巡,也就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之外。

胤祥虽然接近隐形,但他却没有放弃争储的希望。他定期给康熙上请安奏折,希望得到康熙的关注。同时,他也在积极的经营自己的小势力,拉拢众人,收买人心。但是越来越差的身体让胤祥清楚地意识到,储君之位是不会交给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的。于是,胤祥便转而支持四阿哥,和胤禛来往密切,成为了铁杆的四爷党。



雍正继位后,胤祥一扫此前低调,迎来他的人生最高峰。雍正将他这个没有任何爵位的光头阿哥,连跳数级直接晋升成为了怡亲王。在政坛上,他也从原来的闲杂人等,一跃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光头阿哥,迅速成为了当时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至于胤祥到底是不是侠王,我觉得用雍正评给他的谥号“贤”,更合适一点。毕竟电视剧里面的胤祥,太过于戏剧化。而历史上的胤祥,却是雍正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在当时能敢于站在雍正一边,对天下的读书人和官绅开战,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另外再说两点

其一、胤祥并没有领兵征战的经历

十三阿哥的定为,是偏文官的。虽然他的骑射本事也很不错,但是没有带过兵,反倒是雍正带过兵。康熙二征讨噶尔丹时,雍正随康熙出征,掌管正红旗大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但也算上前线了。胤祥则没有经历。

其二、胤祥的生母地位非常的低贱



小说《康熙大帝》中,胤祥的生母是喀尔喀大汗的公主,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说他的外公是喀尔喀蒙古大汗。其实,胤祥的生母章佳氏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满族中级军官之家,家族并无背景。

在看重出身的满人社会,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地位并不高,入宫时仅为最低贱的庶妃。胤祥十一岁时,章佳氏病逝,死前没有得到任何的封号,死后也只是象征性的追封她为敏妃。胤祥娘家的地位之低,跟八阿哥有的一拼。


Mer86


在《清史稿》的记载之中,十三爷允祥是一个忠诚且有才干的人。《清史稿》对于允祥在康熙年间的记载不多,多半记录的是雍正年间允祥的事迹,其中有这样几件事反映了允祥的个性。其一是雍正登基之后命允祥总理户部事务,显见雍正皇帝对允祥的信任和重视,在此期间,允祥还再三推辞雍正皇帝赐予的赏赐,反映了他谨慎忠诚的一面。后允祥又被任命去总理京畿地区的水利,从他的上疏和奏议来看,允祥在这项工作上表现也比较出色,反映了他于处理政事方面的才干。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专门赐了允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可见允祥在雍正皇帝心中的形象。从这些事迹来看,十三爷允祥应当是一个对国忠诚、办事谨慎且廉明的人。


而关于允祥“侠王”的称号,这一说法最早来自于知名文史作家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后来这部著作又经过改编制作成了电视剧,成为经典之作。在原著和电视剧中,十三爷允祥被刻画成了一个敢爱敢恨、恩怨分明、讲义气且重情义的侠义之人,故有了“侠王”这样一个称号。《雍正王朝》这部作品当然有与史实不符或者戏说的成分,因此关于十三爷允祥是否真的做过那么多侠义之举,我们不能仅从这部作品入手去寻找答案,而是应从《清史稿》和《清实录》这些基本史料之中寻找有关十三爷允祥的事迹。正如上文论述的那样,根据《清史稿》的记述,十三爷允祥在处理政务、治理水患乃至军事领域都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是一个忠君爱国、谨慎廉洁的人,与雍正皇帝堪称明君贤臣的典范。至于其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刻画和描述,则属于在历史基础上加以想象和铺陈的结果,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国家人文历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的"十三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