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1380年,胡惟庸被人揭發謀反,一場前後歷時十年,波及李善長、朱亮祖、鄭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的政治大清洗正式開始。胡案之後,朱元璋發佈了《昭示奸黨錄》,表面上將矛頭對準了這些勳臣的作奸犯科,其實是將政治動盪的一切根源歸結到了丞相制度。在充分的輿論動員以後,廢除丞相制度也就水到渠成了。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從此朱元璋就坐穩了勞模皇帝的一號交椅,他在圈子裡的統治力如同張怡寧之於乒乓球,這一地位直到玄燁、胤禛們出現才有所動搖。丞相制度的廢除其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必然結果。

古時候的皇帝為了抑制相權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另設內朝,因為丞相的開府治事,其影響力對於內廷有限。自漢武帝開始,君主啟用了大量尚書掌管機要,這裡的尚書不同於我們熟知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而只是在宮中主管文書的秘書。

但是任你和皇帝再親近,也是官大一頭壓死人,假如冠軍侯沒有驃騎大將軍的頭銜只會是未央宮裡暖炕頭的美少年。為了讓這些小秘書能指揮調度外朝官,漢武帝開始以“加官”的名義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地位。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一批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等多加大將軍、大司馬領尚書事的頭銜,最終形成了足以對抗外朝的中朝官體系,設在內廷為啥不叫內朝官呢,因為內朝擺明了是指禁中的宦官,根據與皇帝的親疏,他們疏於宦官,而親於外臣,所以處於中間地位。

如果說使得相位虛設,事歸臺閣的尚書檯是君權通過內廷來對抗相權的第一次嘗試。那麼源自魏晉,在隋唐正式成為定製的三省六部制則是通過分割相權來加強君權的另一種嘗試。三省之中,中書省出令,門下省封駁,尚書省執行,三省各自有負責的部分。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但卻都是不完整的宰相,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筆者試著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明。作為一個皇馬的19年球迷,經歷過隔壁最輝煌的時代,夢三巴薩中,缺了梅西就少了會當凌絕頂的強,缺了哈維、小白、看穿、教授這一幫本土幫就少了Tiki-taka的魂,缺了瓜迪奧拉就會少了謀定而後動的穩,換言之缺了誰都不完整。

回過頭來,我們看到兩宋的兩府三司繼承唐制繼續分割著相權,不過靖康之後國家危亡,需要更多的政治、軍事強人,宰相權力再次擴張,終元一代,中書省獨大,相權徹底膨脹,廢立皇帝幾如兒戲。明朝前期承襲元制,胡惟庸所任即是中書省長官。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北宋兩府三司的相權分割

如果歷代君主對對抑制相權採取了保守療法,那麼朱元璋則動用了外科手術直接摘除了病灶。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強,責任越大),這句蜘蛛俠中帕克叔叔的名句其實也可以倒過來說,責任越大,能力也就要求越強。我們以1384年的某一週舉例,這七天裡外無戰事,內無大災,朱元璋仍需處理3000餘件事務,批閱奏章1400多份,如果考慮那是一個非信息化辦公的時代,這個強度即使対飈如今頭髮最少的BAT程序員,也足以說出論加班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當然老朱不是漫威的超級英雄,這種負荷即使是他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他說出:“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後,內閣誕生了。1382年,朱元璋設殿閣大學士,作為君主的顧問。他規定凡入閣官員必須是翰林出身,到了後來不僅閣員需要翰林出身,就連六部長官不能例外,有明一代,科考之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這裡。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明代政治架構

太祖、成祖父子兩代皇帝,事必躬親,內閣僅僅充當了文字秘書的作用,閣員都是五品官吏,朝堂上影響力也較小。直到那位當了二十年太子,做了一年皇帝就嗝屁的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召禮部侍郎楊士奇的入閣,以這為分界點,大量的尚書、侍郎開始入閣輔政,閣員的品秩大大提升。加之成祖之後,歷代明朝君主勤勉程度直線下滑,內閣的事權也愈來愈重。

明中期以後,大學士雖然在本身品級上仍低於六部尚書,但由於入閣的官僚往往有正二品的六部長官的兼職。後來便規定以尚書銜入閣的大學士,加官至一品,而到了中國古代少有的堅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時,更是明確規定,內閣班列六部之上,六部只是內閣的執行機構,乃至有人覺得內閣長官即首輔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內閣之權又是怎麼從文字處理轉化為具體的事權的呢。這要從朱棣的孫子,公認的明朝治世仁宣之治的主導者明宣宗朱瞻基說起,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傳承,特別注重繼承人的優劣,胤禛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除了他的隱忍和能力,康熙對胤禛的兒子弘曆的看重也是一大原因,這種父以子貴的案例在明朝也有一例,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熾。在軍功卓著的弟弟長達二十年的算計下,他能安全上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朱棣對朱瞻基這個孫子的看重。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明宣宗朱瞻基

所幸明宣宗倒也不負爺爺的期望,在位十年,休養生息,勤政愛民,雖然有個蛐蛐皇帝的戲稱,但也是明代能排的上號的英主。

如果說朱元璋奠定了明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基本架構,朱棣確定了宗室安排方式,那麼朱瞻基就是確立了皇帝、內閣、宦官互相制衡的政治體系。所謂富不過三代,說的是隨著時間和後代能力的變化,再好的家業也容易消亡,朱明的天下來到朱瞻基統治時期時已經經過了六十多年,朱瞻基雖然勤政卻也不能和兩位祖字輩的人形外掛比精力。為了簡化業務量,他安排內閣官員代為瀏覽奏章,並在上面提出處理意見,這就是內閣權力的源泉——票擬。

奏章都讓臣子看了,朱元璋強化君權的設想是不是化作泡影了呢?顯然不是,注意票擬只是處理的建議,所謂建議,就是說執不執行還是得看君主的意見。作為一個讓奏章先在內閣過濾了一遍寫上內閣建議後流轉到皇帝手中的程序,顯然是不完整的。要完成整個行政步驟,仍需要皇帝在奏章上用硃筆表示同意,這一流程被稱作批紅。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批紅本來是皇帝壓制內閣的一道砝碼,但是前文所說明朝帝王的業務能力和勞模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直線下降,又有許多君主年少登基,啥都不懂的情況下孤兒寡母不想被官員們牽著鼻子走就只能在內廷找幫手。宮女是萬萬指望不上的,一不小心還可能被勒死,嘉靖別摸喉嚨了,說的就是你。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既然宮女不行,那就只有太監了。明宣宗一登基就在宮中設置書院,教太監寫字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太監們需求不是很大,黃金屋卻是內廷這些窮苦出身人一輩子的追求。受過教育,不被文官集團所重視,又與君主捱得近的宦官自然成了皇帝最方便的助手。

當然任何行業都有三六九等,太監也不例外,宮中雜務人員眾多,太監也有自己的機構組織。明代內廷共有十二監、四局、八司,而其中權位最重的就是司禮監。前文所說的批紅權由於明中期帝王的懈政,長期被司禮監秉筆太監所掌握,秉筆太監不止一位,按照權位大小也分為首席秉筆、次席秉筆等。但就算是替天子批試卷的首席秉筆太監也不是司禮監的老大,因為他上面還有一位司禮監掌印太監,管著皇帝的印章,秉筆太監的批示也需要經過掌印太監的審核,皇帝的批紅權也被拆分成了兩部分。為什麼清朝太監干政較少,你想啊,有乾隆這麼一個題字蓋章補丁專業戶,每次興致一來卻發現寫個字蓋個章還要看太監臉色,這不是磨人嘛。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蓋章狂魔 補丁專業戶

玩笑話我們收一收,由於明代特務政治橫行,兩廠一衛中,西廠並不常設,電影龍門飛甲中廠花提督的就是西廠,同時錦衣衛又在大部分時間被東廠所壓制,一般來說為了在司禮監內部形成制衡提督東廠的均為秉筆太監中的二三號人物擔任。但是嘉靖以後提督東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越來越多,以黃錦、馮保、陳矩為代表的東廠廠公同時也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說是幾乎站在了宮鬥戲中的不敗之地。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然而幾乎畢竟不是完全,明代宦官干政雖然嚴重,上至中央下至朝堂無不受其餘毒,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夠如漢唐以來的大太監行廢立之事。這是因為明朝諸帝雖然對於政務的熱情不高,卻也都知道太祖廢掉的丞相,宣宗分割的批紅和票擬都是為了更好的強化君權所作出的措施,即使明武宗專注於cosplay,明世宗鍾情於修仙,明神宗醉心於斂財,幾十年不上朝理政,也不耽誤他們對於政權的控制,劉瑾被稱為立皇帝,建立了在東西廠之上的內行廠,最終武宗覺得他有傾覆皇權的可能,一份詔令就將他所有黨羽連根拔起,比之如今公司辭退員工不會困難到哪裡。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萬曆初年的大太監馮保被明神宗稱為大伴,作為張居正在宮中的有力支持者除了構陷高拱收受賄賂以外並沒有大的過錯,可就是因為這輛張居正為首、李太后和他輔助的三駕馬車高效運轉,不僅使得大明迴光返照,更使得萬曆年過二十仍舊是一個名義上的虛君,張居正一死,萬曆再沒了拘束,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的馮大伴自然也被皇帝一紙調令發往南京守陵去了。

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朱棣作為雄主可以大權獨攬,做到君權的極度強化,然而作為其後代必然不可能個個都有草創時期的堅韌與能力,那麼怎麼延續君權的集中強化呢,有些朝代選擇了外戚如兩漢,有些朝代選擇了宗室如魏晉,而明朝則選擇了完善的文官集團,可是文官集團也會隨著政治流程的細化而獲得更大的事權——即所謂的票擬,為了抑制內閣這個文官集團的代表皇帝選擇了最容易信任也最容易去除的宦官,通過讓他們代行一部分君權——批紅的權力,順利將數萬名太監化作了深居內宮的帝王的眼和手。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無論是監軍、斂財、督查、行政都是皇帝意志的體現,一些見不得陽光的事都有了具體的人去執行,內外朝之間、請濁流之間、皇帝和官僚之間都有了制衡,又因為明代太監的事權源自批紅,且沒有具體的兵權,一旦喪失君主的信任,就會丟掉安身立命的本錢,之所以明代宦官亂政如此嚴重卻又始終在君主的可控範圍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們往往看到了明世宗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卻沒看透票擬、批紅的分割背後是相權持續弱化,君權不斷強化的博弈,明嘉靖後至萬曆中期是內閣首輔權力不斷強化的時代,然而嚴嵩一頓構陷就能送首輔夏言去死,他自己當了朱厚熜20年的忠犬,肥了嘉靖也肥了自己,終究躲不過抄家的命運,徐階、高拱算清流吧,同樣都淪陷在政治鬥爭之中,張居正堪稱明代網紅首輔,無論政績還是權力均是歷屆首輔之最,但他的權力不僅僅是票擬之權還來自於代行君權的李太后的分享和掌管批紅權的馮保的支持,即使這樣這個明代唯一活著成為太師的權臣還是在死後被抄沒家產。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明代首輔含南明在內一共90位。其中死在任上的20位,正常退休的39位,被皇帝殺的有4位。被罷黜或者降職的27位。這裡面還包括南明的20個首輔。拋開歷史動盪的時期,其實大部分首輔的結局還是不錯的,而這些帶著少保、太保頭銜致仕的閣老往往也處於閣權並不顯著的時期。可見嘉靖以來歷任首輔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正是因為閣權衝擊到了君權,奸滑如嚴嵩,強權如張居正都躲不開這個雷區,又遑論其他人。

也正是因為明朝的首輔命運與其實權大小息息相關,萬曆中期以後,首輔權力縮小,其政治命運就又安穩了許多,明朝作為中央集權的極致,從內閣首輔和掌印太監一斗就倒的政治生命可見一斑,而下一個在這方面超過明朝的時代則要等到雍正以後開設軍機處的清朝。

朱元璋的曾孫為何違揹他的設想,將票擬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