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些單位只看第一學歷?考上名校研究生,難道還是要被歧視?該怎麼辦?

財經小詞典


有些單位確實是只看第一學歷,這是一個事實,無論你認同不認同,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非要分析原因的話,隨便說兩點吧:

首先,高考的競爭性要比考研大。雖然考研的公平性要高於高考,但是從報名人數,錄取人數上來看,其實還是高考的壓力比較大。不論你承認不承認,按照綜合水平來說,高考那年應該是很多人知識儲備的巔峰期。

其次,可塑性。18歲到25歲以下這幾年,對每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不同的學習環境可能會造就不一樣的結果,也有可能成就不一樣的人生。這裡需要說一點,不是說本科不好,或者說沒有上過正規本科,你的能力就一定不強,或者說以後就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對於不少的招聘單位來說,他們一定會優先本科比較出眾的學生,其實想法很簡單“我為什麼不從金子裡面挑鑽石,而一定要大浪淘沙呢?”

至於說“我雖然本科不好,但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後考上了名校,難道還應該受歧視?”在這裡說幾點:首先,如果都是名校研究生,用人單位往回倒,看你的本科學歷無可厚非。其次,大家都比較瞭解考研,同一學校的不同專業其實備考難度是很大的,打個比方,某985學校的冷門專業可能比某些雙非院校的較優勢專業分數還低,還簡單,那你能單純的認為名校研究生的能力就一定強嗎?再次,用人單位為什麼會重視第一學歷,都是有原因的,時間成本、培養成本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只能說如果招聘者都符合條件,相對來說他們覺得本科更好的應聘者,可培養性會更高。

最後再說說你該怎麼辦,能怎麼辦?那也得考呀,說句難聽話,你要是名校研究生都有可能受到歧視,你要是用第一學歷去招聘結果能如何呢?再說,如果你不是名校研究生,估計有些不錯的職位你都沒有資格去面試,再說難聽點,你可能連被歧視的資格都沒有。不過這裡需要說明,求職不但看的是學歷,更重要的是能力,有高學歷不要自滿,沒有高學歷也不要覺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夠努力,夠積極,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的。

如果大家覺得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也歡迎評論區提問

點擊頭像關注我,查看更多專業考研回答,總有跟你情況相近的

你的轉發,我的10w+

我是張雪峰,一個讓學習變得更快樂的考研老師 (*^▽^*)


考研張雪峰


高考的難度遠高於考研,也是相對最公平的,綜合考察一個人的素質。而考研相對來說容易,普通院校每年接收大量調劑生源,即使是名校考研,也有的專業報不滿,過線即可。

高考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理化生、政史地)能夠考察基礎能力,考察知識面廣,不是突擊就能取得好成績。而考研專業課大部分僅僅侷限於幾門課程,並不能呈現個人能力,有的人僅僅複習幾本教材就可以考上研究生,但是高考需要掌握大量知識,不是幾本教材就能掌握的。

本科四年是社會化過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大程度上在本科階段形成了,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大學固化。做事方式和思考能力名校的學生更勝一籌。

所以,在求職時遭遇所謂“第一學歷歧視”也屬於正常,這是用人單位選拔人的最便捷途徑。如果把本科畢業於名校的應聘者淘汰,而錄用普通院校的學生,對名校的學生也不公平啊。所以呢,既然第一學歷無法改變,那就全方位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競爭力。


創享與教育


現實生活中“有色眼鏡”,“刻板成見”現象的確有,但它的作用不是絕對的。前提是:你需要足夠努力。第一學歷非名校,意味著我們的確輸在了起跑線,這是事實,無法阻止別人在其他同等條件下做優先選擇。也正因為如此,要在終點線並駕齊驅甚至有所超越,你需要付出更多。




我可以給你講一下我幾個學生的故事。

本科生王同學,高考前父親遭遇意外變故,高考發揮嚴重失常,進入我們學校。大一的時候一度想退學重新高考,衝刺清華北大。後來在老師們的勸慰下堅持了下來。大學4年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拿全了國家,省市以及學校層面的各種獎學金。大學畢業保研名校的時候,也遭遇了第一學歷歧視,後還是被一所香港名校接收。讀研期間深受導師賞識,安排他一邊讀研一邊做他助理,一個月可以拿到12000-15000的月薪。碩士畢業,經自己積極申請,香港導師推薦,申請到美國好幾所名校的博士獎學金,其中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博士offer,5年全額獎學金,而且被授予“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學者稱號。”(參加下圖我當時發的朋友圈)



當年為了幫助這位同學緩解經濟困境,我曾經給他介紹過一份翻譯工作,是上海朋友公司的業務。當時這位朋友正在尋找人翻譯一批化學英文材料,他曾經找過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研究生,最後評估都無法勝任。當年我替這位同學爭取這批翻譯件的時候,也曾經遭遇了朋友的很大懷疑:非名校,僅僅是一個本科生,條件實在太不顯眼了。後來朋友礙於我的面子,答應讓我的學生試一小部分。結果這位同學第一批翻譯任務完成後交稿,頓時驚豔了我的朋友:翻譯地道,專業術語運用精準(要知道翻譯的是化學制劑啊,後來知道王同學專門查閱了化工英文書籍),格式規整,意思表達沒有絲毫錯誤……

我曾經帶過很多研究生弟子,也曾經面試過很多想謀求深造的學生。不可否認我在不瞭解一個人,光看簡歷的時候會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比如三本學生,播音主持的學生等。但是帶了這麼多年研究生的經歷,至今我評估為很優秀,讓我印象深刻的弟子就來自於這兩種背景。她們的優秀,也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遜和謹慎之心,不要因為一個孩子的背景先入為主。



我也可以告訴你,現在在我們學校拿到“長江學者”、“教育部傑出人才”稱號的學界大牛,還有好些新聞傳播領域裡的,至今任職於中國頂尖級名校國內知名學者,本科都來自“雙非院校”。

遇到一個問題,有兩種思維路徑。第一種:幽怨式和責任轉嫁式:這個社會是不是病了啊?奮鬥是不是不值得啊?…第二種:不怨天尤人,直面現實,奮起直追,用自己的優秀和強大去消除這些懷疑的目光,去向滿懷世俗偏見的人證明:我能,我可以。

希望你,以及我們都成為第二種。

最後以一句話共勉:不要過份地憂慮未來,只要你把當下能做好的做到極致,其他外在就不會對你的未來有任何影響。


孫衛華


用人單位並不是只看第一學歷,而是先看最高學歷,如果僅看最高學歷,不能幫助用人單位篩選出合適的人才,用人單位自然會去看第一學歷。

用人單位公佈的招聘信息一般都是最低的要求,即便是自己的各方面都達到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也並不代表用人單位一定會錄用你。

比方說某個用人單位發佈的招聘信息上面寫的是:“應屆碩士畢業生,211優先,不限專業,性格開朗,招聘人數10人。”

可是在招聘信息發佈之後,有1000多個人投遞了簡歷,這就意味著這個崗位的供給小於需求,用人單位處在強勢的地位。

既然根本就不愁找不到人,用人單位又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就業輔導機構,肯定不會說讓1000個人都來參加一次面試,給每個人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那麼最高效也最節約成本的辦法,就是先通過簡歷淘汰掉一部分人。

有些用人單位要倒查“三代學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個工作崗位比較熱門,工作崗位的供給遠遠小於需求,用人單位掌握著主動權,而應聘者處在被選擇的地位。

在招聘的過程中,如果用人單位處於強勢地位,他們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偏好,來設定淘汰的標準。比如說先看最高學歷,先把最高學歷比較低的人淘汰掉,如果最高學歷都一樣,那就看一下本科畢業院校,再把本科院校不太好的學生淘汰掉,如果實在還不行,那就設置一些更奇葩的淘汰標準,比如對外宣佈,我們不招聘某地區的畢業生。

用人單位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應聘者,這種做法肯定是非常不好的,但是有一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遭到歧視,和用人單位關係真的不是很大,主要還是有些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自身認識上存在一些問題。

這些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好高騖遠,期望與能力不相符。

很多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找工作的時對於求職單位、工作崗位、薪資福利有很多不切合實際的期望。

找工作時好高騖遠,在那些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而碩士畢業於名校的學生身上,表現非常明顯。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有些學生的思維陷入到了一個怪圈當中,他自己覺得學歷並不代表能力,但是在找工作的時候,卻不斷的在強調自己是名校碩士畢業,甚至覺得用人單位應該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工作崗位,用人單位不應該歧視自己,用人單位應該給自己更高的薪資待遇。

可能是因為這些學生在本科畢業的時候遭受過學歷歧視,缺什麼補什麼,我現在學歷有了,用人單位應該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吧?

這些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碩士畢業於名校的學生,真正的競爭對手根本就不是普通院校的學生,而是那些本科、碩士,甚至博士都就讀於名校的學生,如果連自己的競爭對手都沒有搞清楚,那失敗了真的怨不了別人。

第二,缺乏職業規劃,在找工作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

很多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能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畢業之後看別人找工作,自己也去找工作,看別人找的工作薪資待遇比較高,那自己也要找一份這樣的工作。

假設現在有兩個同學,同學A和同學B。同學A 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名校,並且有和工作相關的實習經驗,還有知名企業的推薦信;同學B本科畢業於普通院校,碩士畢業於名校,除了學位和資格證書之外,沒有任何亮眼的實習經歷。

最後,用人單位錄用了同學A,而沒有錄用同學B,你能說這是“學歷歧視”嗎?

現在整體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那麼普通院校的學生,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調整自己的期望。

在找工作的時候,認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弄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不要盲目選擇大城市,知名公司。

第二,跳出“學歷”的思維怪圈。

既然, 自己覺得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那麼,就不要期望用人單位為自己的學歷買單。成人世界的努力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讓用人單位看到你的價值,不能給用人單位一個必須要錄用你的理由,這樣的努力最多就是自我感動。

第三,學會換個賽道或者彎道超車。

現在考研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普通院校考上名校的研究生,這就證明自己的智力、能力並不差。千萬不要認為考上名校就萬事大吉了,越往高處競爭越激烈,只有比本科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更努力,你才有機會和他們一起競爭。如果碩士畢業以後想工作,那就要及時的瞭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多方位的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如果比拼不過努力,不能實現彎道超車,那就嘗試換個賽道。

我有個朋友在高考的時候發揮失常,上了一個二本院校,後來考上了211院校的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想去大公司找個實習機會,投了好幾次簡歷,都是石沉大海。

後來他覺得新媒體營銷未來會比較有市場,而自己又學的是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所以他就利用自己是社團負責人的機會,給自己所在的社團策劃了幾次活動,其中有兩次非常成功,在學校裡面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然後他把這些活動的內容,通過媒體平臺轉發給了一些互聯網行業的大佬,轉發了幾次之後,還真有一個大佬回覆了他,並且願意給他一個實習機會,實習考核合格以後會被留用,現在他在這家公司已經做到了管理級別了。

期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第一學歷不僅僅意味著高考成績,而是大學四年裡接受到的教育,接觸的人和擴展的眼界。高考的時候可能只是分數上的差距,但進入不同的高校,四年之後這個差距就不是分數可以衡量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當然是默認越好的學校能培養出優秀的人的概率越大,這樣能極大降低篩選成本。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看,碩士期間,確實還是能夠感受到不同本科背景學生之間的差別。概括來說,985的學生屬於靈活的優秀,雙非的學生屬於努力的優秀。

一般而言,985高校的推免名額更多,申請國外學校被錄取的機會更大,本科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也更多。由於選擇權更多,也能夠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在本科期間進行思考和探索,因此能明顯感覺到985高校背景的學生經歷更豐富,思維也更靈活。當然這跟地域也有明顯關係,越發達地區高校的學生該特徵越明顯。

而雙非高校由於保研名額少,考研複試時又容易受到背景歧視,因此需要花大量精力在學習上,所以能明顯感覺到這部分學生很刻苦努力,在學習上能夠通過努力取得成績,但其它經歷就相對缺乏。

並且國內的高校有個現象,環境自由的程度與高校的分數基本上成一致的趨勢,越好的高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和自由討論的空間越大,學生對於社會事件和公共領域的參與越多,當然,這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但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好學校的學生思維比較開拓靈活,而越是差一些的學校,管控越嚴,也導致學生趨於遵從,行事呆板。

上述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雖然大家都上同一所研究生學校,但由於四年所處的環境和努力的重點不同,差距已經很難僅通過研究生教育縮小,你進步的過程中別人一樣在進步。當然,這不是說第一學歷好的人就一定比較優秀,但概率上確實比較大。


三辰533


首先跟你講,歧視,鄙視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疾病。大家可以百度上搜。即然是一種病態,除了良醫和自身糾正別無他法,畢竟外人左右不了某些目中無人固步自封的群體的嘴和思想。他們也要維護他那塊小蛋糕。只有拼命貶低別人抬高自已,才能找回存在感。那些人不敢去嘲笑馬雲的學校,也不敢恥笑比爾蓋次還是個肄業!你認為這些恃強凌弱的群體可不可憐?可不可悲?中國的教育我覺得非常失敗,連頂尖高校都有這種鄙視鏈,連海納百川有容為乃大的道理都不懂,書白讀了。別和病人計較吧,也不要在呼別人的目光,為夢中所想堅持走自已的路。年青要勇於拼博,為了父母,更是為自已。路途中扯後腿使坢子不安好心的小人太多,注意識別。祝馬到成功!


凡雲14


我本人聽說過這樣的實例,確實第一本科非常重要,應該是在人才評估體系裡面最重要的參考指標,高考能夠考得好,能夠綜合素質比較好,錄取在第一本科比較好的,這種學校的話那學生素質差不了到哪去。

這也是hr人力資源部門招聘時,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力管理招聘成本的一種簡便方法,但並不是最正確最全面的考察方法。

不能排除有的人後知後覺,大器晚成,雖然第一本科讀的不怎麼樣,高考發揮失利,但是後來越戰越勇,更加努力,這樣的話會有一個滯後效應,所以第1學歷即使是差一點,只是影響到有一部分這樣的招聘單位的觀感,對自己的努力有消極影響。努力總比懈怠好,龜兔賽跑就是這個道理。好飯不怕晚啊,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吧,祝你成功。


敶賀黌


說明重應試教育,碩士和博士雖然有應試教育,但必定有獨立思考的成分,批判的萌芽。也說明僵化的判斷人和事。當然,人才過剩,只好通過第一學歷簡化招聘過程。但總的看,就是僵化。毛主席在長沙第一師範數學和外語特別考試成績不好,但國語特別是古文特好,重點大學沒門,博士畢業了,也難免被招聘。我同許多聰明的人聊天。比如我提俠義相對論,他就說,很容易,就是由二項式推導出來的,等等。世界上就是這種人絕對地多,但能提出了的少。其實,負責招聘的人,絕大多數也是這種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正如毛主席說的:出20道題,都答了,也對,但無創見,給60分。但如果僅答出十題,但有創見,給一百分。


張大夫27582131


很多人抱怨研究生越來越難考,確實如此。以復旦大學為例,今年該校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2.8萬,據說是最難考的學校之一。其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為6000多人,除去保送的2000多人,實際招考約4000人,報錄比為7:1,確實不容易...然而除上海市之外,該校的本科招生,走高考途徑的錄取比例,很可能高於8000:1,難度是研究生考試的1000倍以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事招聘考慮第一學歷,是不可避免的事。


月光如水人如蝦


拙見:不應該看第一學歷,都知道,高考是有地域差異的,而研究生才是真正的全國統考。不過有些名校的高材生流動到國外,也是一些二本上一本或者重點院校研究生的因素。其實還是看能力,究竟能不能學以致用。見過一些讀書真是厲害,考試基本半小時交卷,分數還特別高的孩子。可是業務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甚至公關能力,真是不如提交的分數和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