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民主革命年代慎行寡悔的決策高手

辛亥革命中的傳奇人物黎元洪,是湖北黃陂人,原為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心腹,在武昌起義中被推舉為革命黨湖北都督。之後,黎元洪經歷了中華民國的成立、二次革命、帝制復辟及府院之爭。在這些波瀾曲折的政治震盪中,黎元洪兩任大總統、三任副總統。下野之後,黎元洪致力於投資實業,成了大實業家。他一生經歷變幻無數,卻得以善終,與他慎行寡悔的決策心理分不開。

黎元洪:民主革命年代慎行寡悔的決策高手

黎元洪的相貌雍容富貴,慈善親民,被時人稱為“黎菩薩”。世人都認為黎元洪是個性格懦弱的人,連黎元洪的老師嚴復都說他“黎黃陂是德有餘而才不足”,但這樣的人真的能三番五次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求得保全?顯然不是,其實黎元洪具有超高的決策心理,即慎行寡悔。慎行寡悔的決策心理會使人做好風險評估與管理,把各種可能性都考慮到,不會因一點小事就患得患失,使得自己應對自如,進退有據。黎元洪就是民主革命年代的決策高手。

 -懷柔政策安撫革命黨

黎元洪早年家貧,後考取天津水師學堂,先後入北洋水師、廣東水師任千總、二管輪等職。1896年,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黎元洪也回到故鄉湖北,成為張之洞的心腹。張之洞對他極為賞識,曾手書“智勇深沉”的條幅相贈,並向朝廷褒獎他“忠勇可靠,堪當重任”。當時湖北地區工商、交通、文教等發展迅速,成為了革命黨人的活躍地。對此,黎元洪則是睜隻眼閉隻眼,表現得較為開通豁達,絕少用狂暴濫殺的手段,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保護了革命黨人。

1903年,革命黨人劉靜庵得黎元洪提拔而成為護升,協理文書。後劉靜庵與黃興的信件被截獲,黎元洪不咎其罪,示意劉靜庵託病辭職,了卻此事。1907年,革命黨人季雨霖入獄,黎元洪將其保釋。1909年,革命黨人張漢傑因揭露湖廣總督陳夔龍貪贓枉法,指斥清政府大借外債出賣路權而獲罪,黎元洪為其說情而或輕判,不久黎元洪又將其保出。1910年,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成立振武學社,其中六人是黎元洪軍中之人,事情敗露後,黎元洪將這幾名士兵開除軍籍禮送出營,其他人概不追究。黎元洪因此被會社稱為“愛護當兵文人、厚重知兵”的“當時名將”。

從黎元洪對革命黨人的懷柔政策可看出,一方面黎元洪的息事寧人是為了消除對自己仕途的禍端,免得鬧大了震動朝廷落下罪名,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黎元洪對革命的旁觀態度,畢竟對於參加甲午戰爭而大難不死的黎元洪來說,可能也看出了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朽。因此,他的這種行為儘管有一定的風險性,卻也不失為兩頭取巧的辦法。

黎元洪:民主革命年代慎行寡悔的決策高手

-剪髮明志,接受都督之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工程營士兵率先起義,湖廣總督瑞澂棄城而逃,第八鎮統制張彪也隨即撤出。武昌起義出乎意料的順利,但是黃興、宋教仁又遠在上海,群龍無首,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將來領導,免得起義被搞成“兵變鬧事”。黎元洪就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選。然而他正左右為難:“我身居協統地位,部下兵變,如果革命黨失敗,我必定會受到朝廷的嚴厲處分;如果革命黨成功,我能否活命也不得而知。”儘管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但他在三天內卻一言不發,木偶屍居,不劃一策。期間,革命黨人多次威逼,甚至要槍斃黎元洪。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才同意出任都督。

黎元洪索性真把性命壓在了革命黨一邊。當天下午他在革命黨人的勸說下剪掉了辮子,還摸著光頭笑道:“有點像彌勒佛了。”出任都督之後,他一反呆若木雞之態,即刻主持軍政會議,稱“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不計成功利鈍,與諸君共生死”。黎元洪以革命黨人自居,態度全然轉變,可見黎元洪對於全國的革命形勢也瞭然於心。他接見了美國駐漢口領事,決心“廢除封建帝制,建立民國,以共和為政體”。17日,革命黨人在武昌閱馬場舉行設壇、祭天、誓師活動,設黃帝軒轅氏牌位,樹“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大旗。黎元洪宣誓:“以我五洲各國立於同等,用順天心,建設共和大業!”

黎元洪出任都督,推動了尚在觀望之中的東南各省的態度,立憲黨人與開明士紳,紛紛襄贊革命,黎元洪也藉此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名聲,順理成章成了“革命元勳”,後來黎元洪幾次被推舉上總統之位,與其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不無關係。

黎元洪:民主革命年代慎行寡悔的決策高手

-反對帝制復辟

捍衛共和

黎元洪作為辛亥革命的功臣,在之後的政治鬥爭中也多次被當作籌碼和拉攏的對象。很多人認為黎元洪是個借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投機分子,但事實上,在辛亥革命之後,黎元洪卻是共和制度的護衛者,即便在袁世凱的脅迫下,也未嘗更改。

袁世凱做了民國大總統後,還想黃袍加身更上一層樓。當時黎元洪以副總統的身份兼任參政院院長,不贊成帝制,但眼見二次革命失敗,手無兵權的黎元洪不敢與袁世凱公開作對,只好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制,但袁世凱未予批准,更以榮祿的舊宅相贈,黎元洪於9月遷入,閉門謝客,不發一言。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接受擁戴,準備在1916年元旦登基做皇帝。15日,袁世凱發佈了第一道冊封令,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他認為把黎元洪這位“武昌首義元勳”拉下水,帝位會坐的穩固。但出乎意料的是,黎元洪卻表示:“鄙人決不敢領受……武昌起義,全國風從,志士暴骨,兆民塗腦,盡天下命,締造共和,元洪一人,受此王位,內無以對先烈,上無以誓神明。願為編泯,終此餘歲。”

1916年,袁世凱稱帝83天就眾叛親離,在絕望中死去。徐樹錚審時度勢,又幫段祺瑞策劃利用黎元洪作傀儡,建立皖系專制統治。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在是否參加一戰問題上發生分歧,美國要求中國與之採取一致行動對德宣戰,並答應借給軍費,黎元洪表示同意。然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參戰,答應借鉅款給段祺瑞,以擴充其勢力。由此段祺瑞力圖把黎元洪作為傀儡,因而發生總統與總理爭權鬥爭,習稱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此時,黎元洪雖為總統,卻頗為受氣。段祺瑞認為黎元洪是自己一手扶上總統寶座的,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徐樹錚表現得更直接,對黎元洪沒有好臉色,還常常令他下不了臺,黎元洪也說:“我不能與徐樹錚共事,我怕見他。見了他,猶如芒刺在背。”在徐樹錚眼裡,黎只是個蓋印總統。有一天,徐樹錚送一份公文進府蓋印,內容是山西省更動三名廳長,黎元洪問原因何在,徐竟不耐煩地說:“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黎大為不悅,憤慨地說:“現在哪裡是責任內閣制,簡直是國務院秘書長制。”

之後《京報》披露,中日秘密簽訂了一億元的軍事借款,黎元洪借人們反段情勢,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徐樹錚南上北下,四處活動,企圖聯合北洋督軍擁段倒黎。不久,北洋督軍準備在天津擁徐世昌為大元帥,建立臨時政府,推翻黎元洪為首的北洋政府,擁段上臺。無武力支援的黎元洪無法,只得邀請張勳入京調停,不料張勳來個倒戈,擁立溥儀復辟。為了挽救民國,黎元洪更摒棄前嫌,致電身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要馮根據約法代理大總統職務。同時,黎元洪又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讓他和馮國璋合力平叛。幾天後,段祺瑞正式率兵討逆,7月7日與張勳交戰,到12日即攻入北京,歷時12天的復辟醜劇就此結束。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被迫下臺。

1922年6月,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徐世昌,“法統重光”再任大總統。次年,由於曹錕選舉作弊,黎元洪被迫下臺。至此,黎元洪的政治生涯終結,他晚年致力於實業,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黃陂商業銀行總董事和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等企業的董事,成了大實業家。

黎元洪:民主革命年代慎行寡悔的決策高手

-堅持嫁女,釀成悲劇

黎元洪一生大事都處理得相當精明,但是偏偏在事關女兒的幸福上,犯了糊塗。值得一提的是,黎元洪一生未納小妾,兩兒兩女都是夫人吳敬君所生。

1913年,袁世凱正式成為大總統,卻將黎元洪視為心腹大患,因此以“磋商要政”為詞,迫黎元洪赴京,實則將黎元洪軟禁起來,袁世凱企圖以結為姻親來控制黎元洪,黎元洪被迫無奈,權衡之下只好嫁一個女兒給袁家。袁世凱看重的是政治聯姻,對於兒子娶黎元洪的哪個女兒並不在意。於是,當時年僅8歲的小女兒黎紹芳就稀裡糊塗地被許配給袁世凱的第九子袁克玖。

黎紹芳年紀漸長,就對這種包辦婚姻產生了不滿,央求姐姐勸解父親退婚,但黎元洪始終不肯答應。黎紹芳原本就有些神經衰弱,之後精神便開始失常。黎元洪似乎對這件婚事異常固執,直至他1928年去世,袁家早已敗落,他仍絲毫沒有退婚的打算。

黎元洪去世後,黎家長子黎紹基告訴袁家,黎紹芳精神已不正常,袁家是否還要迎娶?袁家回覆為兩家的交情,父輩的事反悔也不好,病可以治療。但當事人袁克玖卻說:“我是為我父親才答應和令妹結婚犧牲自己的。”年紀二十八歲的黎紹芳最終不得不嫁入袁家,憂鬱終日而患精神病。結婚一年,袁克玖即納小妾,黎紹芳大病一場,回到孃家療養也未見效,被送入精神病院,最後死在了那裡。

事實上,黎紹芳的這出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的。作為袁世凱親信的徐世昌,同樣也與袁家有兒女婚約,卻在後來背棄了這門聯姻。當時,與其女兒有婚約的袁世凱之子袁克堅從美國留學歸來。袁家想舉行婚禮。但徐世昌得知,袁克堅是被哈佛大學開除學籍才回國的,即決定取消婚約,令袁家大怒,罵他是“人去人情去”的小人。比起徐世昌,黎元洪的迂腐令人難以理解!

總之,黎元洪一生經歷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帝制復辟、軍閥混戰,儘管由於後期勢單力薄不得不受制於人,卻能在如此混亂環境中堅守民主共和,著實難能可貴,恰如其輓聯所言:“首義建共和,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項城以下無餘子;平民起革命,見利不趨,見害不避,除中山而外獨以公。”

 -小貼士

拿破崙曾說過:“做決定的能力最難獲得,因此也最寶貴。”決策是一切後續行為的指引,好的決定,可以引導人們走向成功,而差的決定,則會給人帶來災難,由此可見決策的重要性,而關鍵時刻的決策則更考驗著人的分析能力與心理承受力。那麼,該如何進行決策呢?

1.長遠眼光分析情勢

決策者有句話:“緩慢決策,快速行動。”這個“緩慢”並非指拖沓,而是做決策的時候,注意考慮到方方面面的情勢和利益,以估計之後的發展形勢。對情勢瞭解的越全面,就越能做出最利於自己的決策,不要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去對全局的觀察,那樣終將得不償失。

2.積極應對評估風險

沒有風險的決策,是平庸的決策。它不會給人帶來改變和前進,只會令人原地踏步。因此,決策需要尋求更高的成就和利益,相對的,其風險也就越大。因此,決策的時候就需要對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如果決策失敗,需要承受什麼後果,如何尋求生機等等,這是決策者必有心理準備。

3.因勢選擇鬥爭策略

不是每一個決策者都自己握有決策大權,有些更可能處於兩難境地,那麼就需要根據形勢選擇鬥爭策略,不一定是非得拼個魚死網破,有時候等待、迴避,甚至妥協,都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決策,“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是此類決策,等待,反而更能找準機會,所以,決策具有很大的選擇性,要留有進退自如的空間。

4.擇善固執須有原則

決策的修改變更不利於行動的實施,更會引起人格的質疑,因此需要決策者具有原則性和個人信用,但並非決策一絲都不可改動。一方面決策者認定了這個決策,就需要堅持實施,另一方面也要傾聽反對派的意見,畢竟反對派才能看出決策的漏洞在何處,這有益於決策的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