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文章作者 |埃森哲公司:周毅軍,邱靜,李晶,童華,鬱亞萍

中國企業國際化走入新階段

企業海外投資不斷縱深發展,中國逐步成長為全球對外投資領頭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不斷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對外投資的領頭羊。2017年,在政府加強了對外投資的監管和引導的大環境下,中國對外投資有所回落,但仍以1583億美元的流量位列第三(見圖1)。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在對外投資數據持續增長的背後,是中國企業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向前。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投資主體從國企走向民企、互聯網企業,投資行業從金融、能源、航空轉向工業、科技、醫療,投資目的從獲取自然資源轉向獲取產品、品牌、專利技術,我們看到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不斷縱深發展和走向成熟。

從海外投資主體來看,繼國企開啟大規模海外投資浪潮後,民企已成為主力。國企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排頭兵的時代已經不再,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海外投資迅速趕上並與國企拉開差距,2016-2017年間,對外直接投資的民營企業交易數量是國有企業的近5倍(見圖2)。

民企中,後起的BAT等互聯網龍頭企業的表現尤為搶眼。在2017年中國資本海外佈局TOP10活躍機構排行榜中,騰訊以28起海外投資事件排名第一,阿里以13起位居第二。兩家公司的投資標的覆蓋生態圈的各行業,海外創新和技術驅動型公司成為重點投資的對象。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另一大變化是投資標的的變化。過去的15年,中國企業對外行業擴張基本可分為三個階段:

2008年金融危機前, 金融行業主導海外市場擴張;

2009-2012年間,石油、礦產等自然資源行業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

2013年後,消費品、製造業、醫療、TMT (科技、媒體和通信)等行業的對外投資和併購日漸活躍,中國企業開始全面走出去。2017年中國企業海外TMT領域投資事件超過250起,投資金額近1963億人民幣。

2018年,雖然中資企業海外併購的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但製造業、TMT (科技、媒體和通信)和醫療健康仍然是中資海外併購的前三大領域(見圖3)。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國際化已成為中國企業優化價值鏈、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

從獲取自然資源到獲取全球優質品牌、產品,再到獲取國外領先技術和佈局未來新技術,中國企業正在向全球產業鏈上游不斷攀升。

走出去的動因也更多是為了獲取新能力、新市場和實現轉型升級,提前佈局未來的全球化發展3(見圖4)。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獲取新能力,提前佈局未來

當下中國企業的目標不再是單方面能力獲取,而是謀求更加全面綜合的能力增強,提前佈局未來發展。調研顯示,吸引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眾多因素中,利好政策的支持、高端人才和低價勞動力的獲取以及尋求海外先進技術吸引著企業加速全球化進程,獲取未來的成長動力。

越來越多的大型傳統企業通過購買知識產權、收購初創公司等方式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產品、服務的突破性創新。

擴展價值鏈,獲取新的增長空間

中國企業致力尋找合適的標的公司拓展價值鏈,佔據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在全球化新階段,中國企業在高科技、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投資熱情高漲,併購標的開始向技術領域和創業公司傾斜。

中國企業希望藉助併購快速實現技術轉移、獲得品牌效應,同時藉此快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並向上遊滲透。

福耀集團曾面臨競爭無序、汽車玻璃需求增長緩慢的市場困境。為此,福耀集團一方面將高質量產品作為企業走出去的敲門磚,一方面結盟法國聖戈班集團積累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隨後通過OEM和國際化營銷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先後在美國、俄羅斯等國建廠。2018年前三季度福耀集團美國項目盈利3231萬美元,預計2020年有望佔據美國近30%的市場份額。

優化業務組合,實現轉型升級

優化業務組合,實現轉型升級既是中國企業內生增長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獲得未來全球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為此,中國企業藉助走出去契機,尋找海外低價勞動力、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優勢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開發新產品/新服務、建立轉型基礎。此外,中國企業積極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釋放國內產能,另一方面利用外資加入全球價值鏈,參與高端價值鏈。

正是企業積極轉型使得“中國製造”的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海外競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

吉利汽車8通過收購澳大利亞DSI公司獲得了自動變速箱關鍵技術,隨後通過收購沃爾沃實現了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的深度參與。

吉利系統化學習了全球成熟汽車企業的體系化運作能力,利用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資源實現了跨越增長。

提升市值,增強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中國企業通過走出去獲得增長的新能力、新市場,並逐步實現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提升估值。

當前,各行業龍頭企業的海外佈局已頗具規模。“中國跨國公司100大”數據顯示,2018年榜單入圍門檻是四年前的2.4倍,為72.2億元。

除傳統的能源、化工、航空企業表現出色外,在競爭激烈的科技、食品、服裝、家電行業,也湧現瞭如聯想、華為、萬洲國際、山東如意、TCL等海外收入佔比接近或超過50%的企業(見圖5)。

雙彙集團(萬洲國際)於2013年通過收購美國豬肉製品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收購後連續兩年海外公司業績創下歷史新高,同時萬洲國際也迎來大發展,2016年銷售額達到215.34億美元,首次進入世界五百強。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基於數字全球化的新商業模式也成為企業下一個價值挖掘點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競爭新的制高點,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億元,GDP佔比30.3%,總量躍居全球第二,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9.9%。

數字經濟對中國GDP的貢獻不斷增加,接近甚至超過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已在多個領域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引領者,並深深影響著全球化的發展與格局。

中國平臺型企業正以世界為舞臺,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業務擴張。平臺是數字經濟時代價值創造與匯聚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舞臺上,平臺在資源優化、價值創造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電商交易全球總額佔比超40%。

以阿里為例,截至2018年一季度,阿里在線零售業務已經覆蓋了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業務營收佔比11%。平臺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影響力與市場份額不斷擴張。

中國虛擬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已在全球市場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內競爭日益激烈及全球分工不斷優化的背景下,眾多虛擬產品及服務企業都在密切關注全球市場佈局,謀求新一輪的競爭優勢。

移動應用開發商獵豹移動自創立伊始,就將海外市場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立足點。截至2018年6月,獵豹移動在工具、互聯網娛樂、AI等各領域佈局成熟,擁有移動端活躍用戶約6億,其中海外用戶佔比超過70%。

科技公司字節跳動從2016年開始加速了海外佈局,通過收購musical.ly,抖音成功進入海外市場,其海外版TikTok目前已獲得超5億的全球日活用戶。

數據驅動的新“產品+服務”也已成為傳統企業佈局數字全球化的重要舉措。數字經濟時代帶來的顛覆不斷推動著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佈局未來。

基於企業產品價值鏈,傳統企業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數據驅動產品及服務,如工業物聯網平臺“根雲”藉助三一重工的基因,服務於千億級工程機械製造企業,為各行業企業提供基於物聯網、大數據的雲服務,平臺目前已在45個國家和地區形成服務能力,並實現對歐洲等地區外國企業的接入,不斷為三一集團拓展新的業務增長空間。

聯想集團的國際化發展路徑突顯了中國企業國際化進入新階段後面臨的困惑、挑戰和應對。

通過併購實現的產品快速全球化雖然增加了聯想產品市場佔有率,卻使聯想財務負擔加重。

為此聯想通過組織架構整合、管理流程規範和供應鏈優化等手段,實現了全球企業的敏捷業務支撐,提升了企業效益和合規性。

中國企業國際化已走入以全球化經營為導向的新階段

回顧歷史,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就是價值鏈延伸之路:從輸出勞動密集型產品開始,到以價值鏈優化為導向的時代,到現在加速提升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國際化水平,是一個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不斷演進過程,每一個階段的國際化都有不同的形態和特徵。

第一階段,以出口為導向。在這一階段的企業大多不掌握國外的銷售渠道,其優勢在於製造,製造能力與工廠管理能力堪與國際標準比肩。

第二階段,以價值鏈優化為導向。在這個階段,企業利用全球化進行價值鏈的提升和擴張,處於這一階段的企業,全球化運營能力相對較強,但海外業務和市場還未真正打開局面。

第三階段,以全球化經營為導向。即成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在這個階段,企業成為無國界經營的全球性企業,業務全球佈局、資源、產業鏈全球調配,運營一體化,成為全球價值鏈的有力塑造者,實現長期價值挖掘。

在新階段,企業的資源、產業鏈佈局以全球為舞臺,戰略、運營、文化全球化。更重要的是,企業具有全球性,其思維方式、決策過程和企業文化都已超越國界,以全球為唯一的參照背景。

實現“全球化運營的企業”,海外業務和海外市場已經佔企業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已經具備了全球化運營的能力:市場全球化、員工全球化、整體生產佈局全球化和管理層全球化。

在以全球化經營為導向的新階段,全球佈局不再只是市場的爭奪,而是運營的全球整合,這也將成為中國企業新的進取目標。

面臨新挑戰

回首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企業從手工作坊走向世界工廠,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價值鏈不斷延伸,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各個行業出現了極具影響力的全球性企業,進入了全球化經營為導向的新階段。

但同時,新的時期、新的階段,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挑戰之一:大部分中國企業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來管理日益複雜的海外業務

從2018年中國跨國公司100大的數據來看,中國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的海外佈局在逐步深化,海外資產及海外員工佔比逐年穩步提高,2017年分別達到了18.8%和9.8%。

但海外營業收入與企業的海外運營投入並未實現同步增長,營業收入的增長變化不大甚至出現了小幅縮水(見圖6)。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儘管中國企業處於全球化經營的國際化新階段,但隨著國際業務的開展與全球佈局的深入,“如何管理海外業務,如何提升企業全球化運營的能力與水平”成為了中國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海外市場的擴張帶來更多的海外資產購入與更大的人力資源需求,對於企業內部管理而言,管理強度與難度越來越大;多樣個性的消費者以及差異化的海外市場使得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洞察更加艱難,市場競爭的動向更加難以把握。

近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年均增長近27%。2017年數據顯示,無論是從對外投資的存量亦或是從增量考量,中國都居於世界第三,是對外投資大國。

但全球化智庫2017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6%的企業對外投資的收益達到預期,海外業務的利潤情況不容樂觀。

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海外多個市場業務資產的增加,管理成本迅速提升,極大影響了企業的海外業務利潤。

另一方面,海外業務相互割據,總部對海外業務難以實現有效管控,也難以做出有效的決策,面對差異化的市場以及多樣的產品線,海外業務的管理難度繼續增加,由於信息不暢或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存在,總部在管理和決策時難以做出全局性的把握和協調。

挑戰之二:本地融合程度不足影響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步伐

當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後,立足當地、提升企業本地化和包容性應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首要任務,但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被訪企業未和當地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見圖7)。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除與當地企業、產業生態系統融合不足外,中國企業在勞動力和文化方面的本土化程度同樣較低。

根據《2017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的數據顯示,國際經營人才不足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本地化過程中排在首位的制約因素。在出海企業中,近60%的企業當地員工不足半數,而人力成本也是中國企業海外營運成本過高的首要因素。

對於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而言,如何增強企業員工的本土化,有效管理當地員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挑戰之三:國內政策監管的不斷加強、以及全球範圍內出現的“逆全球化”聲音,都對企業的全球經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16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交易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內匯率發生貶值。為了遏制“非理性”海外投資,政府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以加強對海外投資的合規管理和理性投資引導(見表一)。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新出臺的這些政策和法規詳細列出了鼓勵、限制、禁止三類境外投資活動清單。而在一些敏感國家和地區展開的境外投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行業,以及在境外設立無具體實業項目的股權投資基金或投資平臺等投資被納入限制類項目。

國家政策監管的加強提高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門檻,要求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更加理性和審慎的態度和更高層次的全球經營水平。

而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合作不斷加深的大潮下,近年來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的聲音(見圖8),增加了企業海外市場經營的難度。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高質全球化新策略

面對新環境和新挑戰,中國企業要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需要更高的經營水平,一方面要深植本地市場,在各地建立強有力的生態圈,對當地市場有高度的敏捷性;而另一方面更需要做到站在全球視角,管理企業全球運營所面對的複雜性,獲得最大的協同效應。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行動起來。

逐步建立有效的全球管控機制

在全球化進程中,企業既需要對當地市場做出迅速響應,也需要有效調節全球各區域市場的資源和運營流程。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企業需要更多地依賴規範的流程、標準化的技術平臺、網絡化的組織結構等“硬性要素”來與成熟的全球化公司運營模式接軌 。而與這樣的運營模式相匹配的全球管控機制對於企業全球戰略的執行尤其重要(見圖9)。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企業全球業務管控模式的選擇由其發展階段決定。在國際化初期,國外業務規模較小,發展重點是植根本地;隨著國際業務持續擴張,大多數企業將採取國際化優先發展戰略,以“一司兩制”作為其管理體系的指導原則,以更多的政策優惠與資源支持支撐國際業務發展;隨國際業務進一步擴大,企業則會走向真正的“全球化”,實現模式與資源的全球一體。

全球化企業還需要根據發展戰略和管控模式選擇合適的組織架構,明確主導部門、職責範圍並明確各部門之間的彙報關係。無論在哪一階段,組織架構都應具有分權的靈活結構,而不能拘泥於集權的僵化管理。

具體來講,在紮根本地階段,一方面企業需構建適宜東道國的業務模式,另一方面臨時調配公司資源以支撐當地業務開展、文化建設、人才培養,此時國內外運營模式並未有太大差異化。

企業一般會設立國際部和海外機構,在國際部指導下分支機構負責商務拓展、品牌營銷、當地事務處理等。例如國家電投在這一階段採用本部各業務部門和相關三級單位臨時調配資源支撐國際業務發展。

在組織架構上,國家電投設立了國際部並做強二級單位,通過各地二級單位走向海外。二級單位承擔起海外發展的全週期統籌管理職能,包括前期項目開發和後期運營管理。

而隨著國外業務的不斷增長,企業需要制定全球整合戰略並將優先發展國際業務作為首位,以更多的優惠政策與資源支持國際業務發展,並實行國內外業務運營模式的差異化對待。

此時企業可以構建運營共享平臺,分擔國際部的部分職能,形成與國際部、分支機構長期穩定的溝通渠道,為各個地區的業務部門提供後端支持。這一平臺可以確保信息的高效傳遞,有效降低海外擴張成本,為市場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和業務保障。

例如中國電建在“一司兩制”階段為海外機構提供更多政策優惠與資源支持,包括國際化技術標準適應性提升、國際化人才儲備等,並採用凸顯海外業務需求的運營模式而不考慮國內業務模式。

隨國際業務進一步擴大,企業將進入全球一體化階段,實現業務模式與資源的全球一體化管控。

這一階段需要企業建立協同機制,包括業務標準、服務理念、地區團隊的工作目標、各部門充分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等。

企業也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即沒有國內外業務運營模式的區分。企業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調整業務及產業鏈分工佈局,於是相應地建立起整合的業務板塊與區域管理的矩陣模式。

如建立職能部門、產品、市場、區域、客戶群為區分的矩陣式架構,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此時,共享平臺升級為全球共享服務中心,如人力資源共享中心、財務共享中心等。

例如,中電建集團作為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領航者,為了滿足國際業務擴張階段的需求,採用了凸顯海外業務需求的運營模式,成立海外事業部,將財務、人力資源、信息技術、法律等支持職能配全,使海外業務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更強。

在海外事業部內,採用以業務線(如火電、水電)為主,區域線(如中東、南亞)為輔的矩陣式運營模式,做到既聚焦專業又貼近市場。在國際化業務戰略及運營模式的基礎上,量體裁衣地建立了契合且清晰的國際化管控模式,對海外業務形成直接支撐和關鍵保障。

多層次實現企業全球運營的整合

一個企業全球化能否成功,關鍵還在於是否能在全球層面進行運營的整合,實現資源的最優調配。企業在全球各地市場上的競爭,背後是其價值鏈的佈局之爭,也是制度、流程之爭。

企業在明確的全球業務戰略指引下,強化本地運作,將價值鏈分解,在全球範圍內按“優”分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無需考慮本地特點的管理職能和支持職能,通過制度與流程的標準化,實現集中化運作。

為此,企業應在業務生態、職能支撐和技術支撐三個層次上實現全球運營整合。如圖10所示。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首先,在業務層面,企業需要有明確的全球業務戰略,而同時也要注重本地運作和決策,保證企業快速響應能力和在當地市場的靈活性。

企業總部、海外分公司、合作伙伴間應形成以信息和數據為紐帶的生態系統。共享市場和運營的相關數據有利於總部及時瞭解客戶信息和合作情況,踏準各地市場節拍,有效地調節在各種市場中的規模和運營流程,突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並能更好支持海外公司的產品研發和新品推廣。

而價值鏈的佈局則要在全球範圍內分解業務經營單元,將業務活動集中在最有優勢的地區開展,實現按“優”分工。

企業全球運營更需要依賴規範的流程、標準化的技術平臺等“硬性要素”來與成熟的全球化公司運營模式相接軌。先進的制度和流程是全球化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礎。這這些技能和流程可應用於全球化企業的流程管理,並協調不同地域之間的投入產出活動。

建立職能部門的共享服務中心,如人力資源共享中心、財務共享中心,能大幅提高服務的專業性、標準化和透明度,提升運營效率。

以埃森哲為例,在全球按照服務市場、人才獲取、成本有效性等原則建立了包括財務、人力、採購、IT、商務支持等的多個後臺綜合業務服務中心(Global Business Services),為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的客戶和項目團隊進行服務。

打造全球技術平臺對全球運營的支撐也極為重要。擁有標準化、統一的信息系統,總部、分公司和合作夥伴間的數據和信息才能及時、準確地得到共享,支持企業全球化戰略和決策制定。

中遠海運集團公司通過在全球(包括境外200多家公司)實施統一的SAP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優化了集團人力資源管理流程;隨後在收購海外碼頭後,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對海外收購公司推廣應用總部的SAP財務管理系統,統一了各海外碼頭的財務核算流程,並極大的提高了總部對海外碼頭的數據提取能力和業務管控能力。

遠景也通過構建全球領先的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EnOSTM,並通過埃森哲提供的外包服務運營全球風機運營管理平臺,為這個從誕生時就具有全球化基因的企業注入新動能。

數字字技術技助力術高質助全力球化高質全球化

數字技術重塑了企業競爭格局,價值分配已超脫傳統行業、地域界限,企業的競爭力正在重新被定義。工業X.0和“互聯網+”是未來致勝全球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數字技術提升本地市場洞察,增強企業全球運營的靈活性

在全球化新時代,企業的客戶分佈在全球各個角落,客戶的需求更為多變和多樣。因此即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將是企業全球化運營的指南針,對全球不同市場的準確洞察及理解將極大地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資源配置的靈活性與敏捷性。

應用數字技術,對當地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形成深入而精準的洞察,從而提升企業決策與管理實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同時,企業可以基於大數據的處理,形成消費者畫像,進而生產定製化產品與服務,滿足多樣化的全球性客戶差異化的需求。

3D打印技術可以把集中製造中心與分佈式製造中心配合起來,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對企業實現更強的本地定製化有重大意義。

如阿迪達斯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美國和德國市場,顧客在進店時系統便掃描獲取顧客腳部信息,隨後在店裡打印鞋底,使顧客迅速獲得量身定製的運動鞋,感受即時新體驗。

AI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在海量數據中形成更準確的市場洞察與用戶畫像,從而提升決策的準確性,更優地配置資源。

摩拜單車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平臺,充分蒐集、匯合全球海量數據,保證百萬輛級智能共享單車在全球各地

的科學、高效、安全運營;通過對各地騎行數據的分析,精確掌握車輛需求,優化運營策略,讓每一輛摩拜單車出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截止目前,摩拜單車已經為19個國家超過200個城市的2億多用戶提供出行服務,每天處理騎行數據超過40TB,以環保、便捷、創新的卓越形象贏得當地政府、企業和市民的普遍青睞。

此外,摩拜單車通過採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數字技術提升了財務和採購業務運營和管理水平,快速建立全球運營的後臺支撐能力。

數字技術降低長供應鏈給全球性企業帶來的管控風險

全球化的運營環境,使企業將產品研發、物料採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銷售及服務分佈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新商業模式也導致供應鏈延長並變得更加複雜,這對企業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提出了很高的挑戰。

而AI、IOT、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可以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跟蹤性、優化流程、降低人工參與,降低長供應鏈給全球性企業帶來的管控風險和管理實踐的複雜性。AI技術可以提高供應鏈管理的需求規劃和預測,例如AmazonGo商店正在通過AI圖像識別來高效管理全球庫存系統。

數字技術孕育新商業模式,為企業的全球佈局增加新價值

隨著數字經濟對全球GDP的貢獻越來越高,數字技術幫助企業找到新的價值增長點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互聯網公司等平臺企業不斷跨界融合,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擴張;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應用數字技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不斷轉型升級,從而為企業的全球佈局找到新的價值創造點和盈利增長點。

在數字全球化時代,大部分傳統企業紛紛著手開始從製造領域向服務領域的業務轉型,數據驅動的新“產品+服務”成為傳統企業佈局數字全球化的重要舉措。

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投身到工業物聯網中來,進而實現面向各類工業大數據的數據價值挖掘,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賦能。

民營企業如何突破轉型盲區?

一個敗走民企的首席戰略官能帶來什麼啟示?

從麥肯錫轉身中國民營集團的職業感悟 | Consultants on Venture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十大發現

重新思考全球化戰略

重啟全球化:中國如何引領新進程?

東風西漸:開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路,民企成為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