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讀 懷素《論書帖》

名帖解讀 懷素《論書帖》

暗花箋紙本,墨跡,縱28.6釐米橫40.5釐米,9行85字。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亦,一說作“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參考譯文一:我自問書法,比若山丘,那山也不高,地也無靈氣;比作潭水,潭也不深,水也未夠清澈;書法不甚精道,也寂寂無聞。後來對書法的感悟加深,尤其警惕書法的“藏”和“真”,但又因痛風疾患而作罷,這種狀態維持了將近有四年了,而今筆勢上誇張浪漫的風格又都比往年更進一步。近來對書法的困惑稍微減少,現在這種體絕詭奇的寫法,大概是天外飛來,我自己也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昨日拜讀了王羲之的《二謝帖》,在其中找到了答案,這才明瞭,書之道確乎如此。

參考譯文二:山如果不高,那麼就沒有靈氣;泉水如果不深,那麼就不會清澈;如果書藝不精,就不會有美名,後學之人足夠用(這個道理)來深深警醒自己,我自從得了風痺,至今已有四年,近來幸而減輕,現在我創作中的狂顛飄逸風格,大大超過往年。狂放的字形奇怪異常,我不知是從哪裡來的。常常自己不知道罷了,昨天收到《二謝》信,打探山中的事情。

上面兩種解釋各有偏頗,僅供解讀參考。

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於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誇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雖偶作牽連映帶,但亦無拖沓之嫌。筆墨流宕處,英姿勃發,氣象超然。其結構以平正恆定基調,疏密聚散之間,顯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的風致。

《論書帖》前後800來年,流傳有緒,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明項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內府收藏。項氏收藏時,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書籤,今已佚失。《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江村消夏錄》、《墨緣匯觀》中均有著錄。《論書帖》卷後有歷代收藏家、書法家的題跋,或記述流傳經過,或加以品鑑,長短不一。其中元代趙孟頫行書跋雲:“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也。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明項元汴跋雲:“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清安岐在《墨緣匯觀》中稱此帖“字字規法右軍,不做縱橫之勢”。懷素《論書帖》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出規入矩,這一種傳統素養的修持,頗受後世書家矚目。元鮮于樞說:“懷素守法,特多古意。”《論書帖》沒有摻雜懷素特有的狂顛縱放之勢,當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