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一說中國傳統詩歌文化,人們總是概括為一句“詩詞歌賦”。現在“詩詞歌”我們還能經常見面,而且還多有人繼承和創作,還為人們所熟悉。但獨有“賦”幾乎見不到蹤影。“賦”到哪裡去了?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情況?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要弄清這個情況,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賦”?

關於“賦”的起源,由於那時的資料大都遺失,現在專家也是眾說紛紜,多是揣測之言。

有專家認為“賦”源於《詩經》。“賦”本是《詩經》“六義”(賦比興風雅頌)之一。“賦”字通“敷”和“鋪”,是鋪陳之意。有傳說,孔子在整編《詩經》時,有意刪除了有關“賦”的篇章。因為“賦”雖然有詩歌的成份,但又不同於詩歌。有句話叫“不歌而誦是為賦。”詩歌的特點就是可以歌唱,而“賦”是不能唱,只可以吟誦。

有專家從“賦”的象形文字受到啟發。“賦”從“貝”,“賦”最早是“賦稅”的意思,以此猜測,“賦”最早應該是彙報“賦稅”的一種文體,是一種“宮廷”文體。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賦”單獨作為一種文體,則起源於先秦時期的楚國。楚國當時最盛行的是“楚辭”。“楚辭”雖有別於《詩經》裡面的詩,但都是可以歌唱的,還是屬於詩歌的一種。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後來“楚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雖然句式和“楚辭”一脈相承,但夾進了“文”的敘述,成為一種半詩半文的文體。已經不能用來歌唱了。這就和詩有了明顯的區別,是一種新文體。人們把這種“半韻半文”、“不歌而誦”的新文體稱之“賦”。因為和“楚辭”的近親關係,所以被合稱為“辭賦”。

最早以“賦”為題目的,是荀子的《禮》、《知》、《雲》、《蠶》、《箴》五賦。荀子雖然是趙國人,但晚年定居楚國。所以荀子被譽為“賦體之父”。

荀子之後就是宋玉。那個相貌俊美,和潘安齊名的宋玉,自言是屈原的學生。宋玉出名的賦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賦”真正發揚光大、光芒萬丈,是在漢朝。並且成為一個朝代的主要文體,所以人們經常稱“賦”為“漢賦”。

在漢朝能寫出精彩“賦”是非常了得的事。當時有句話叫“登高而賦可為大夫”。大夫,漢朝的一種大官。“賦”寫得好,就可以當大官。人們熟知的就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寫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

《長門賦》是司馬相如受漢武帝失寵寵妃阿嬌(就是“金屋藏嬌”的阿嬌),百金之託寫就的。據說漢武帝讀後,大受感動,復又寵愛阿嬌。而辛棄疾在他的詞《摸魚》中則寫道:“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而真正精典的漢賦,則是寫一是渲染帝都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如滾滾江河,浩浩湯湯。代表作品有班固 的《兩都賦》,張衡 《二京賦》,左思 《三都賦》等。

“賦”之所以能在漢朝發揚光大,就是由於漢朝帝王對“賦”的偏愛和好大喜功。“賦”也多是歌功頌德。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賦”是“文”做骨架,“詩歌”為肉。漢朝前詩歌還處於萌芽,“賦”也是處於萌發階段,並且隨著詩歌的成長,“賦”也跟著詩歌長大。

漢賦之後,六朝賦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駢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稱駢賦或俳賦。著名的有曹植的《洛神賦》,《三國演義》中“擊鼓罵曹”禰衡的《鸚鵡賦》,向秀的《思舊賦》,江淹的《恨賦》、《別賦》,鮑照的《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等。

唐宋隨著律絕詩的完美成熟,賦又變成律賦。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由於過多苛刻限制,多是應試之作,少有精品。

中唐以後及宋元明清,隨著詩歌的逐漸沒落,“賦”也逐漸明顯散文化,這種“賦”叫做“文賦”。文賦,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經典篇目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

詩詞歌賦。“賦”,到哪裡去了?“誰”殺死了“賦”?

到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古詩歌逐漸演變白話新詩歌,韻律遺失。而“賦”這種“半韻半文”,失去韻律無疑是自殺,已無從變化。隨著新詩的蓬勃發展,“賦”則越來越沒落,最後淡出文壇。是新詩最後殺死了“賦”。

近年,隨著人們對古詩文的再興起,還是有個別人,也對雍容華麗,蔚為大觀的“賦”沉迷,試著做一些“賦”。但願有一天,“賦”能向“詩詞歌”一樣,有更多人喜歡。

結尾附當代辭賦大家金學孟《毛澤東賦》(節選)以供欣賞“賦”的風采。

風雨滄桑,農民運動瀟湘;

領軍誰屬?潤芝率先鼎抗。

八一槍響,雷電交加震盪;

秋收暴動,土豪劣紳消亡。

會師井崗,開顏大幹一場;

頓時陰雲,密佈山林之上。

堵截圍剿,紅旗依舊飄揚;

四番圍剿,偉人帷幄方向。

人民踴躍,韜略淝水之想;

星火燎原,赤壁談笑以償。

紅都瑞金,慧眾主席豪放;

軍紀民權,巨毫揮就正綱。

怎奈短識,路線剛愎自揚;

長征北上,遵義重定方向。

國濤分裂,夢幻草荒。

民族政策,澤東點亮。

雪山草地,沼澤鏑響。

吳起熱淚,抗倭志鏘。

滔滔黃河巨浪,烽火太行;

崇山峻嶺殺敵,鬼哭膽喪。

持久消耗,破滅倭賊夢想;

八年浴血,歡歌北國風光。

雙十一談,陰險把戲老蔣;

籌謀佈局,三役硝煙定疆。

剩勇繼往,萬炮齊鳴歌唱;

打過長江,西南西北光芒。

農奴藏民,盼來救星解放;

開國大典,中華民族歡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