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也需要化验单,也要做检查,开方能开十八味药以上,这种中医值得可信?你怎么看?

白尚义762


我家是中医世家,对于你的问题可以这样给你说吧。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不需要病人的化验报告或者检查单。中医诊断主要是望、闻、问、切。这是在现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面对面诊断的四个步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非常有经验的老中医来说都不需要望诊和切诊就能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于有经验的老中医来说只需要听患者描述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其次在向患者询问一些可能被患者遗漏的问题,就能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从而开除对症的药方。服用完之后就能药到病除。很多外地的患者通过微信寻求我们的治疗,而外省的患者又因为旅途太远,不能面诊的情况下,我们给予网络诊疗。服用完药几乎都效果都很好。有效率答道100%。

另外,医学也是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很多时候一些重病患者也会发给我们一些医院的检查报告,也不是说没用,至少可以直观的了解一下患者病症情况。比如肿瘤患者。如果肿瘤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知道肿瘤位置和大小。

又比如白血病患者,还有贫血患者等,除了我们从症状上去判断患者是否好转之外,我们也要求患者每吃完一个疗程的中药后做一次血样检查,以作为吃中药前后的对比,是否有好转。

再比如类风湿患者,我们除了知道类风湿患者外在的疼痛症状之外,要求在服用中药之前检查一下类风湿因子数据,服药一个疗程之后再检查一下类风湿因子的数据,对比数据可以看到好转情况,给患者以提振心心。当然,对于患者来说服药之后身体精神状态好转,精力好转,疼痛缓解都是判断有效和好转的主要依据。

总之,对于医生来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认清病情很容易,对症下药很难。 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开除能治病的药方的。所以不管什么手段,只能能治愈患者,就是好医术。

比如下图中我们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要求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提供的血检统计,好转和正常都是对药是否投方的证明。

此外,药配方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中医的水平,简单的病用药简单,复杂的病用药服药。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可能就有三十种的配方,中医不像西医化疗就完事儿。中医治疗除了给肺癌患者用消除癌细胞的药,还要加滋补药,消炎药,活血化瘀的药,止咳的药,润肺的药,如果晚期患者还可能牵涉到其他脏腑病变都需要综合考虑。所以不是药方味数多就是庸医,也不是药方味数少就是名医。主要还看药方是否有效。






行俠藏医


举二个例子:

一、从前有个老中医很有名,方圆百里的病人都来找他看病,他有个侄子也学中医,根本就不会看病。你还别说,也是他走好运,他逢人就开两味药:大黄,芒硝各2钱,水煎服。结果呢,病人吃下去,病就立刻好了。病人一传十,十传百,都把他当神医了。

这位老中医被他的这位侄子顶的门庭冷落,一天不如一天。最后不得已就关门了。突然有一天,他家的驴自己挣脱了缰绳跑出去了,这位老中医发动邻居们四处寻找,也没找到。邻居就动员老中医找他的神医侄子给看看,老中医一想也对,我侄子这么有名,一定有过人之处。就来找侄子,让他帮看看,这头驴到底跑哪里去了。侄子听了,认认真真想了想,仍给他开了他的绝招:大黄、芒硝各二钱,让他回家煎服,说吃药以后,驴就能找着。

这位老中医将信将疑,就回家照做了。第二天恰逢赶集,这位老中医吃了药就去赶集了。等到赶集回来,忽然觉得里急,想大便。这路上也没厕所,就四下看,在近处有个河套,那里有芦苇荡,他就急急忙忙去芦苇荡里方便去了。

方便完了,刚提好裤子,忽然听到驴叫声,他走过去一看,正是自家的那头驴。老中医不由赞叹:我侄子真神医也!

二、清末四川名医李二先生治病,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药方便是古方“五积散”,药有五十多味。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药方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加引经药数味。病者服后,无不效者。

再论之: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之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分上中下,化瘀血而统治百病,虽有所偏,但不无道理。”

张锡纯在“理冲汤”方后论曰:“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

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中医看病也需要化验单,时代不同了,病人拿来化验单,中医若不看,是对病家的不尊重了,借鉴一下作参考未尝不可,然后再用中医理念和西医检测对比,攻心为上,让病家明白西医现代医学的数据科学性与微观局限性,这是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了。打铁要自身硬,现代科学检测技术西医能用,中医为什么不能用?中医治疗后,让病人再去检测,结果好转了,中医不也是大数据了吗?中医不让去复检,病人依然会去复检,这样对比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中医舌诊第二人李静


这种中医不值得信赖,就这么直接!

18种以上中药在一起熬,而且服用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像这种我们需要高度警惕, 大家自己也可以考证一下,历史上有名的大医,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一般有多少味药,再比如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所用的药物种类少,而且服用的剂量也不多。其实但凡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名方,所用药材种类都不多

太多味药材在一起熬,表面看起来想面面俱到,其实非常容易适得其反,不然的话历代的名医们早就想到了。我非常欣赏中医里面的一句话,即“用药如用兵”,因为药材本身有偏性或毒性,太多味的药材在一起混用,是极容易出问题的

✔关注常见医学,每天更新有温度的,少一点术语的医学知识


常见医学


中医看病也需要化验单,也要做检查,开方能开十八味药以上,这种中医值得可信吗?你怎么看?

1.中医看病需要化验单没错。

因为化验单能更好、更精确的反映人体症状,通过检查数据可以更详细的了解各项指标,通过拍片检查,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肿瘤大小、骨伤情况等等,这些化验的数据、拍的图片都是医生诊病的基本依据。

厉害的中医,通过切脉可以知道病人长有肿瘤,但不可能知道肿瘤具体的尺寸大小。

再厉害的中医,如果没有血液常规化验单,也不能准确断定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方面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西方的医学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中医,拍片检查化验这些辅助治疗的方法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些好东西,好方法能够弥补中医的不足,那么只管拿来用就行了,用了以后就变成自己的了,变成中国的了。

医学不分中医西医,医学就是医学。

2.有的中医开方开十八味以上,这个是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的。有的病比较重,或者是疑难杂症,需要十八味或者更多味的药来治疗。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宇宙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

同样的,中医高手用药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人药合一,离开了具体的人谈药方,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以药味的多少来判定药方的好坏。

有的中医开药,是拿病人的病症找药方对应,也就是所谓的 “方症合一”。这样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碰对了方子,就可能治好,碰不对,就治不好,还有可能让病情加重。

所以不管药方上有多少味药,好的药方应该是用 “辨证论治” “人药合一”这样的中医理念开出来的方子才是好方子。


灵素子养生坊


中医已经沦落为依靠行政命令、乌合之众的宗教般情怀和民族主义情感支撑的混合物。中医背离科学之路、拒绝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

从民国始,到新中国,到以后,道路会越走越窄。

不是西医打压中医,也不是政府打压中医,更不是民众抛弃中医。是中医自身阴阳五行的基础理论错误导致了中医的没落。

毫无疑问,这世界是由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包括药物在内的物质世界。物质不是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认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的认清各种物质的特性,或者拒绝承认这种科学认知,想搞清楚物质包括药物的特性是不可能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确定,诸多重大疾病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者基因缺陷引起的。知道了病因病理,诊治和预防就成了可能。而中医还在所谓阴阳平衡、辨证施治、虚实补泄这种朴素认知之下打转转,怎么可能有所发展?怎么可能不被越来越明白的诸多大众所诟病和抛弃?


XAJX3211


化验检验不是西医专有的技术,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西医可以利用,中医也可以利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利用,我家还有电子血压计,体温计,我也常使用,不犯法吧?你说我是西医还是中医?中医能利用现代科技,如X光、CT,验血、尿,说明中医学和中医人学会了与时俱进,这是好事,对患者来说是好事,哪怕是学习西医有些技术也是正常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上世纪初张锡纯就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人都知道衷中参西,我们现代人要是固步自封,人为厚此薄彼,那只能说明他智商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目的。作为普通患者、老百姓追求的是疗效和实惠,适合看中医的病看中医,适合看西医的病看西医,让中医西医皆为我所用,这才是一名智者,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执拗地厚此薄彼,这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用户4456497243



卓异0909


看西医化验单也没错,但按化验单开方就不可以;

方子的大小要视病情而定,一个感冒初起,哪个中医也不能开出几十味药的方,

但是碰到复杂情况,开个十几二十味药,只要对症,也不为过;

精炼的小方很难,但一个医生要是开出几十味大方,而且患者用了有效,没有付反应,更难!(排除以卖药为目的)

药中有(72味长寿丸、99味神仙丸),

都是非常好的药,可以长用,但是你要动其中任一味,增减零点几克,再吃,立马反应不一样,

即是说,开大方,很难!开大通方,更难!不能哪个医生都开得出来的。

总之,方不论大小,有效为上,不必拘泥!


老大2210636


西医也好,中医也罢,西医患者在多次反复用药只显效或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这个有良心的西医生绝对会建议患者去看看中药,反之,一个真正的中医,在明知患者只能用西医才解决的病证,或解决这个病证的西医方法既简单,又便宜的情况下,这个有良心的中医生也绝对会建议去看看西医生,这些在农村广大地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更何况,解放初期,政府就把当地的民间中医集合在一起,并分期分批地以县级为单位,进行了不同情度的西医培训,我家祖辈中医,父亲就受过这样的培训,也能用一些简单的西药,而祖父因为年岁高,只负责带徒看病,因此他十分反对西药。(五九年去世),至七八十年代后,象我们这一代,不但在学校要学中医,还承载着祖辈们的嘱托学习,还要学西医,对患者什么病用中医好,什么病用西药好,比上一辈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既然要用到西医,那又怎么不能西医各方面的检,既使用中药也会起到指导作用的,比如,尿道结石,肾结石,是在尿路的什么段?,血尿是因何产生的?结石的大小?肾结石的位置?大少?是上盏?中盏?下盏?服药后复查的结果,大小的变化如何?位置的改变如何?还根据检查的结果,是你建议病人采用何种方法的依据,用中药与用西药的方法和区别,前几天一个广州患者,因患结石,南方医院要他动手术,遂打了电话,我也只要他把医院的B超单发给我,便为其处了方。广州一一大财老,他在国内根本不看病,不是美国就是香港,因患结,往返美国两次,香港多次,但总下不了动手术的决心,经人介绍,说要来找我,我不同意,也只要他把国内检查单发给既可(我不懂英语),也同样处了方,二十多天后,财老亲打电话说,经香港某医院检查,石头没了,我这是回答有些人评论用西药,看西医化验单就不是中医的错误理解,只能说这个中医不懂西医,这在城市或者专科医院不足为怪,但农村广大地区就有点怪了,

第二个问题,同样要与时俱进地看问题,经方,现代中医,好象还没有出版任何一本书籍超过古籍中医理论的范畴,都是在前人的已有的成果上学习和应用,但学得好的,博览群书,积累经验,与时俱进,我个人认为这些人,已超越了古人,但这样的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面临的不是单一的,很少有著作,有著作,也只能经验的总结,大量时间著作者,也不过引用古籍加论述出版,谈不上临床。

因此那些学得好的,一定是临床实践者,不但会用经方,也会得出自己用方的许多经验方,至于组方的大小,古人也有十几味的,还有更多的,大概二十年前,我在一本中医杂志上看到湖南中医学院一老教授治疗肝腹水的病案,其处方达二十五味之多,说明他在研究此类病的有效方剂,这不能说,这个临床教授不懂医吧,而且,现在的药今非昔比,过去山七,我看见医生要病人在碗里磨几个圈就行了,现在恐怕不行了吧,这是药量增大的原因,处方药味增多,这种情况很多,我本人就不喜欢药味多的处方,有人说,是医不到家,辨证模糊,如果是杂乱无章,又自相矛盾的处方,那肯是医不到家,若处方有序,主攻方向一致,增加主药的辅药增加,我并不认为有错,因为中药质量的下降,增加辅药以达到原方效果是情里之中,比如老夫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现在的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是腰肌劳损,所加量就比较大,常有十至十五味之多,却效果很好,如果单用六味地黄汤,我不说大家都知道效果不佳。


用户489309824636


1、中医在治疗急性病的时候,必须抓主症,药味少而精,但量必须大,否则就是杯水车薪。但是万一患者死亡,不论与你的方子有没有关系,打官司必输!因为超药典了!这就是中医急诊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治疗慢性病时经常量也要大,但同样是药典问题,所以有人研究出对药、角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势必药味增多。这与庸医与否无关。

3、有些疾病比如恶性肿瘤,病因复杂,有痰湿瘀毒热虚郁等多种情况,可用大方,但注意要分清主次。

4、只要是合格的中医,只要心中有数,我以为大方、小方皆可,毕竟安全、疗效是硬道理,每个人对方药、中医理论的认识都不一样。

5、中医执业医师法应该修改了,需要扩大中医师的处方权艰,有些药量增加可减少药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