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老城故事:永豐街的前世今生

達州老城故事:永豐街的前世今生

昔日的達城,城池很小,僅限於城垣內。城外要麼是柳林曠野,要麼是田地荒丘。到了18世紀,湖北、陝西、重慶來達城經商的商販逐漸增多,沿河的街道才開始興旺發達起來。永豐街既傍州河,又挨南門碼頭,便成為商品交換、商人聚集的地方。隨著城市的發展,永豐街這條百年老街發生了很大變化。

達州老城故事:永豐街的前世今生

永豐街/2017年/鄭景瑞攝

“吃掉”長興街,“擠走”箭亭子街

據史料記載,永豐街,昔日為大商人居住之地,街名取其永遠豐衣足食之意,文化大革命中稱躍進街,沿州河大致呈東西走向。它在原永豐街居委會主任吳世英和土著老居民楊從俊的記憶裡,街道幾經變化,如今已經延長到原來的鄭家巷,包括以前的永豐街、長興街和箭亭子街,以及相鄰且消失的橫街。最先的永豐街,起自翠屏路與珠市街相交的南門口,止於下側張姓住戶(今通川區審計局)旁直通州河的小巷子;解放後將長興街的一部分納入,延伸到月臺。後將月臺到花椒巷的長興街,以及原來的箭亭子街劃入,箭亭子街則從鄭家巷到了紅旗大橋,“吃掉”了長興街,“擠走”了箭亭子街。街道長約600米,寬約9米。

至今的永豐街,東臨翠屏路、珠市街,西接箭亭子街,上側的布市巷、萬壽宮巷、禹王宮巷、花椒巷則成為它的“小衛星”。

在土著老街坊的眼裡,二十世紀80年代前,永豐街比較出名或者大一點的,上側靠翠屏路處是一家老茶館,依次則是蔬菜店、居民住戶、紅旗醫院門診室(當時達城出名的老中醫伍伯倫曾在那裡坐診)、幾家民房後才是布市巷、煤建門市、殷家大院子、黃家院子(後來地區食品公司、一排青瓦房、萬壽宮巷、今達高中永豐校區、南門旅館分店、棉織社、禹王宮(今通川區工商聯)、殺豬巷、花椒巷,幾家居民房一過,才是真正的花家巷,是姓花的人住的地方,緊接著是達縣油脂公司,1978年成為達縣市糧食局的辦公地,糧食局搬到永久倉庫那裡,這裡就改成麵粉廠,以及街道企業。這一段被人民銀行、農業銀行改造成為家屬院。一排平房到鄭家巷 ,如今建成濱江明珠。

下側先是南門魚市口,緊接著是南門旅館(今農商銀行)、幾家民房、水上派出所、達縣工商聯(二十世紀80年代達縣市黨校)、幾家民房、鄒燒臘(這一段和橫街被拆,修建起了濱江名苑)、船民協會和3家居民房(今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廳舊房)、幾家民房,一條小巷道通往州河,當年,永豐街到此為止。從袁家開始到高家屋子這一片已建成通川區審計局和居民住宅,月臺、公廁、蔬菜店、居民房、居民房,便到了箭亭子街。在這條街上,有家糖果店,挨著是龍家(據稱達城五大家族之一,曾有“箭亭子的‘龍’耍不得”一說)、日雜、廢品公司,文化大革命時改建成的五樓一底的地區職工醫院家屬院、副食店、日雜公司職工住房、煤建公司家屬院,鄭家巷是老箭亭子街的終點。

街上曾有四座廟宇,先後都辦成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達城,是一座寺廟雲集之城,曾有“九宮十八廟,四寺不入城”的說法。在今永豐街上,分佈著四座廟宇:禹王宮、萬壽宮、天后宮在上側,水府宮則在下側。

禹王宮,為湖廣會館。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僑民歐鵬飛倡議建立。嘉慶時,官吏認為後樓過高,命令拆毀,後來復修。同治丙寅戊辰年間,祖籍都在湖廣的文姓、易姓兩個知縣,勸募寄居在這裡的紳士籌款培修,主要祭祀大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為南路米市,銷售來自雷音鋪、萬石窩、兩角寨的優質大米,每天上市量約5000公斤。

萬壽宮祭祀淨明道祖師許遜、江西水神蕭伯軒以及晏公,為江西會館。創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咸豐五年(1855)補修。

天后宮,又名聖母宮,福建和廣東人會館,創修年代不可考。清朝嘉慶元年(1796),教匪焚燬,有《聖母經》一卷,還有天后聖母神錄也保存在廟內,嘉慶十五年(1810),知縣郭南英倡導再次修建。

楊慎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達縣中小學概況》中記載,校址在萬壽宮的淑慎女子小學校由黃新然發起,幾位熱心教育的人士捐款,沒有固定的校產,每學期全憑臨時籌措。每期招生不多,設備簡陋,1933年停辦。校址在天后宮的西南開明兩等(完全)小學堂,其經費由兩湖會館的田產和房產收益開支。1935年收歸縣有,並將左側禹王宮劃歸學校,擴充了校舍,更名為城區第二小學。1937年經費極度困難,教師張鯉庭、尹頂酸、方仲華等以演劇方式募捐以濟燃眉,後更名為西城三完小校。如今,禹王宮、萬壽宮、天后宮的地方,成為達高中永豐校區。

水府宮祭祀的楊四將軍。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貢生耿裕模等重新修建。舊為客、船兩幫公所。清朝光緒丙申年(1896)培修。光緒末年,在這裡設立商會,解放後建立工商聯。二十世紀80年代工商聯移址後辦起了中共達縣市委黨校。

達州老城故事:永豐街的前世今生

永豐街上萬壽宮巷/2017/鄭景瑞攝

一個千人船民協會,當年活躍整座達城

《達縣市交通局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達縣水上運輸業十分繁榮,從南門口到紅旗大橋一段,排滿烏黑色木船,大都是個體經營,船主是獨立勞動者,釘造木船出售的叫船戶,買船經營的叫船民。大多數是一戶為主,小本經營,有的船主擁有數只船,僱傭勞力做橈工,自己駕駛或者聘請懂水文的技師作艄公,航行於州河、渠江、嘉陵江。當時達縣港有船民達600多戶。1953年9月10日成立達縣船民協會,辦公地點在原中級法院審判廳處。

71歲的孫久彬,早年住在達高中永豐校區上隔壁,後來搬到萬壽宮巷,是個不折不扣的船民後代。他的父親孫紅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個不大不小的船老闆,管著10來只船,且是個袍哥人家,船開行到了哪裡,只要銘牌一亮,當地沒人敢阻攔,也不敢搶劫,到重慶,一路順暢無阻。其父在解放後加入船民協會,當了前進木船運輸社的組長,後到達縣商業局負責船員工作,直到1964年退休。

孫久彬回憶,南門口和永豐街(含橫街)既是船民集中之地,又是船民休閒之地。二十世紀50年代,船上的人都喜歡在茶館裡喝茶,經常滿坐,這些人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老年人,他們邊喝茶邊打牌,那時沒有撲克牌,打的是紙葉子(長牌)。後來,大家也到能容納400來人的船民協會看電影,消遣娛樂。

65歲的葉建新記得,當年的船民協會會員上千人,逢年過節時都要開展文娛活動,印象最深的是扎“八抬”,把八仙桌翻過來,綁上抬槓,桌子上站立畫著古今戲中的人物臉譜的小孩,由前後各4個輕壯船民抬起,敲鑼打鼓,全城遊街。葉建新小時候扮演過趙樹理小說《小二黑結婚》裡面的人物“小二黑”,讓小夥伴們很是羨慕,屁顛屁顛地跟著八臺大轎滿街跑。至今,老街坊還在叫他“小二黑”的綽號。端午節,劃龍船、搶鴨子是必不可少的比賽,州河兩岸,人山人海,活躍了整座達縣城。

成片百年青瓦房,留下老城最後記憶

永豐街,目前還保留著達城唯一成片的青瓦房。這片青瓦房長約100米,寬約50米,東鄰原地區食品公司,西接達高中永豐校區,北抵西城壕巷,南臨永豐街,古樸而厚重。永豐街48號是一個三層的院子,有一條原先可通往今通川區八小永豐校區的道路,裡面片磚砌就下有道一道朝門,青色的片瓦下是老舊的木房、方格的木窗、斑駁的堡坎石。沿著永豐街60號的小巷往裡走,便是四合院,石地板,青瓦房,高立的馬頭形風火牆至今保存完整。萬壽宮巷28號人稱劉家院子,正中的青瓦木房有懸挑吊樓,右邊是板壁,雕花方格窗,房子傍西城壕巷處,有青色的風火牆牆壁。屋外小石壩保留著凹凸不平的古舊青石板。萬壽宮巷22號85歲的袁傳玉老人介紹,這裡的房子,早的至少也有200多年。永豐街42號與84號之間這段排列較為整齊的青瓦房門面,有的雖然有所改動,但仍不失古舊的風貌。木樓屋簷下,雕花懸樑、方格木窗格外顯眼。

據孫久彬介紹,永豐街青瓦房下有170來戶老住戶,其房產,或自有,或公房,而今卻住上300來戶人家,大多數住的都是進城務工人員。萬壽宮巷42戶老住戶中只有4戶才在這裡居住,其餘都搬出去居住,將這裡的房子出租給外來人員。永豐街上的門面,不少的成為餐飲店。

不久的將來,這片青瓦房將成為過去(2018年已經拆除)。


作者:鄭景瑞,男,195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筆名金歲,網名下崗職工、夜長夢多,知名網絡寫手,四川省達州市教育局副縣級退休幹部,兩次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數次獲得市(廳)級政府、部門表彰。在公開刊物發表詩歌、散文、小小說、文學評論、論文等50多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