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小夥子,聽力竟猶如90歲老人!只因他做錯這件事……

我們每天都會刷到無數個關於現代年輕人的話題

現代的年輕人已經老了……

現代的年輕人已經佛了……

現代的年輕人已經禿了……

今天,我又要告訴你一個消息:

你們好像要聾了

要聾了

聾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不是危言聳聽!

聯合國下屬的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發佈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於安全水平。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

什麼叫聽力損失?

要想聽到聲音,總共分幾步?簡單來說就三步:

1、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內的聽小骨一起振動;

2、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並將該振動轉化為電化學信號;

3、聽神經將電化學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進行理解後,讓你“聽到”聲音。

在整個“聽”聲音的過程中,耳蝸內的聽毛細胞(不是耳朵毛!)成為了我們聽到聲音的重要助手,而我們所說的聽力損失,也就是這群“小助手”出了問題。

如果要通俗易懂地回答為什麼“高於安全水平音量會造成聽力損失”的話,那麼原因就是:過大的音量帶來太強烈的振動,把你最寶貴又不再生的聽毛細胞震壞啦!

聽毛細胞寶寶如是說

23歲的小邵,平時工作累了,就喜歡戴上大耳機刷短視頻軟件解壓。在一次通宵加班後,小邵發現自己右耳就像隔了一層棉花,別人說話的聲音總是很遙遠,甚至從位子上站起來也感到頭暈目眩,連站都站不穩。醫生表示,“根據聽力損失的水平判斷,小邵已是重度突發性耳聾。”

浙江寧波一名22歲的男子每天有至少4、5個小時,戴著大音量耳機聽音樂,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年多。經診斷,他的聽力損失達到50分貝,相當於中等程度的聽力損害。年紀輕輕的小夥子,聽力竟和九十歲的老人差不多。

南京一位大學生喜歡聽MP3,經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有一天他突然聽不見了,經診斷,屬於重度聽力障礙。醫生說,“耳朵損傷太嚴重了,所以治療效果不太好。”

兄弟姐妹們,這都是血的教訓啊!

不少網友表示,

這說的就是日常聽不清的我啊

還有些網友表示:

世界太吵,我只想靜靜

不僅聽力日常“啊?你說啥?”

視力也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的姐妹們

更多被cue到的“養生年輕人”,

還是迅速摘下了耳機,表示要好好保養

不安全使用耳機危害有多大?

此前曾發佈過一份《耳機質量調查》中顯示,在對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在學生中耳機使用率高達99.8%,已經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數超過1000人,佔比接近30%。

歐盟也曾出具調查報告稱,戴著耳機聽音樂,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一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如何保護聽力免受損傷?

第一:減少耳機使用時間,嚴格遵循“60-60”原則;

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並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後,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第二:千萬別戴著耳機睡覺,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

第三: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樂,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著聽只會損傷耳朵;

第四: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主動降噪耳機可以很好地保護聽力,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從另一方面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