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在清朝末年,雖然清朝一直遭受列強的蹂躪,但各種國與國之間的禮儀還是有的,列強派駐清朝的公使都會定期不定期的攜帶者夫人進攻拜會慈禧和光緒,因為慈禧是女性,這些公使夫人也會單獨去拜會。

慈禧剛開始比較反感這種形式,她總覺得西方的那一套禮儀不習慣,不能突出她的地位,對她不夠尊重,庚子之亂以後,被洋人教育了一通,只能開始被迫的習慣洋人的這一套。

在一次接見列強公使夫人的時候,因為美國公使夫人,康格夫人準備帶著此人一同進宮面見慈禧,慈禧知道消息後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接見,她到底在擔心什麼呢?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熱心的康格夫人

在庚子年間八國共同進軍京城以後,這些列強和慈禧的交流也愈發的頻繁,而慈禧也好像想明白了,和洋人打交道要按照他們的規則來。

各國心裡都有自己的想法,打架的時候雖然是組團,但涉及到利益問題的時候,都會單獨的去找慈禧,因為慈禧的是女性,各國的公使夫人就充分的發揮性別優勢。

美國的康格夫人是一個比較熱心積極的人,這符合美國一貫的作風,把別的國家的事情當成自己國家的事情來操心,康格夫人為了清朝的女子教育問題和傳教士的問題一直找慈禧,這讓慈禧頭疼不已。

在慈禧看來,這些各國的公使夫人代表著各位列強大爺,不見的話好像怕了他們,但見的話他們總會“不識時務”的問一些讓慈禧難堪的問題。

尤其屬美國的這位康格夫人,每次來都要帶著一位傳教士,和慈禧探討信仰方面的問題,所以慈禧每次都很頭疼會見康格夫人,多次猶豫要不要見。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慈禧的擔心

康格夫人每次見慈禧的時候,總要談到傳教士的問題,從傳教士開始一直引申到很多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哪個問題,都是慈禧最頭疼,最不喜歡,也是最厭惡的。

第一,信仰問題。眾所周知,慈禧信仰的是佛教,不僅讓別人叫她老佛爺,還時常也菩薩自居,而康格夫人卻帶著一個基督教的傳教士來和慈禧談上帝,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信仰。

這樣放在以前,慈禧早就趕出去了,但被列強教育以後,慈禧學會了容忍,學會了面帶笑容的聽著列強給她講述她不喜歡的事物。當然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信仰問題,慈禧忍忍也就過去了,但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才是讓慈禧最忌憚的。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第二,法律問題。這個比剛才的信仰問題深入一點,在清朝的國門打開以後,各國的傳教士蜂擁而至,不僅掀起了信仰更新的浪潮,而且也引發了新的問題。

這些傳教士和他們在清朝發展的徒子徒孫到底應該按哪國的法律來管,在傳教擴張勢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當地的本土勢力發生碰撞,這也是後來義和團發展壯大的誘因。

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有些地方按照清朝的法律來執行,有些地方放任民眾自行武力解決,有些地方懼怕洋大人,不敢有任何的處罰,這就帶來新的隱患和衝突,嚴重干擾著清朝法律體系的穩定和諧,對於這一點,慈禧一直憂心忡忡,她擔心會引發更深層次的問題。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第三,統治問題。這是慈禧最為擔心的問題,這些傳教士在清朝的土地上自成一派,拉攏著一些遊手好閒的人披上牧師長袍,就有了為非作歹耀武揚威的資本,只要說一句,我是某某教徒,就足以讓官府忌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慈禧的觀念,在清朝的土地上,所有人的都要受到清政府的管轄,雖然管不了這些洋大人,但一些假洋鬼子妄想借此高人一等,卻也是慈禧最深惡痛絕的。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嚴重的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前想生活好一點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做生意,傳教士來了以後,跟著傳教士幹就完事了,也可以實現人生的逆襲,長此以往就會動搖清政府的統治,怎能不讓慈禧深惡痛絕。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他,慈禧為何猶豫是否接見?

列強代表進宮拜會,美國公使夫人帶著傳教士,因為他們想從慈禧那裡獲取更多的關於傳教的優待政策,而慈禧猶豫是否接見,正是因為這件事不只是信仰問題,可以進一步引申為法律問題,落腳到統治問題。

美國那邊也正是抱著同樣的目的,而慈禧又沒有拒絕接見的資本,所以才會猶豫,猶豫的背後是擔心,擔心的緣由是她也沒有好的辦法來制止傳教士引發的一些列問題,而有一個人對於治理傳教士和本地居民之間的教案衝突頗有心得,他就是袁世凱,這也是慈禧在後期重用袁世凱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