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報告:中國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發展損失仍處於較高區間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26日發佈中國平衡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較快發展,平衡發展指數穩步上升,但還存在著資本產出率持續下降、收入不公平、醫療服務地區發展不平衡、養老金替代率持續下降等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表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難題。

清华报告:中国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发展损失仍处于较高区间

中國平衡發展指數,是反映整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的綜合評價和分析工具,旨在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分析依據和政策支持。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穩中向好,不平衡現象略有改善。2017年平衡發展指數為52.49,較2016年上升1.38,較2011年上升10.32,年均增長率為3.72%,提升幅度明顯。

分領域來看,2011~2017年經濟平衡發展指數由39.79上升至48.23,年均增長率達3.26%;社會平衡發展指數由43.66上升至54.62;生態平衡發展指數由42.88上升至55.93,增幅最大;民生平衡發展指數由42.34上升到51.18。

不過,2011~2017年,我國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發展損失依然處於較高區間,年均發展損失在16%左右。

“這意味著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顯著影響了平衡發展指數水平。”許憲春說。

從地區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地區平衡程度小幅上升,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2017年地區不平衡程度為0.22,較2011年下降了0.02。

報告稱,國家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系列區域政策,讓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得以緩解,區域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從具體領域來看,除社會領域地區發展不平衡程度小幅上升外,其餘各領域地區發展不平衡程度均呈下降趨勢,但不同領域的不平衡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報告顯示,從地區不平衡程度上看,2011~2017年生態領域最高,經濟領域、社會領域次之,民生領域最低,不平衡程度分別為0.30,0.24,0.21,0.12。

因此,未來還需要在各領域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尤其是生態領域和經濟領域落實相關改革創新舉措,進一步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

為了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報告建議:一是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二是推動城鄉與地區協調發展,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三是促進醫療服務地區協調發展,補齊農村醫療保障短板,四是合理優化配置教育資源,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五是發展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城鄉養老平衡發展,六是防治土壤汙染,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