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會起兵造反?

丫頭86778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所激化而爆發。具體是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導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個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都得到封賜。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起初對安定國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北部戍邊的燕王朱棣,長期指揮數萬軍隊和北元作戰。不過,早有人提醒過朱元璋,邊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脅。不過這藩患畢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在他的心裡不會作為優先級來處理。但他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立下了相當嚴厲的規矩,藩王無昭不得進京,禁止互相訪問,即便進京,一個朝貢完走了,另一個才能來。也就是說這些藩王,自從到自己的地盤上上任之後,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親兄弟間根本沒有機會見面。朱元璋認為,定下這樣的祖制,皇族之間就可以太平了,沒想到他剛死,建文帝就大刀闊斧地,展開了削藩行動,骨肉相殘。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一、其實朱棣窺視帝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沒想到這太子朱標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這長安城王氣大盛,他沒壓得住,回來就一命嗚呼了!你說這也怪了,當年蔣介石到那兒,直接碰上了西安事變,差點把命擱那兒。沒在那兒建都的帝王啊,還真不敢隨便往那兒去。這朱元璋啊,欲哭無淚,一盤棋全給打亂了。為了穩定皇權為大明的江山著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繼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這朱老四是個能力很強的人,本來在眾多皇子中間就是個佼佼者。他一看機會來了,就想盡一切辦法來表現自己,沒想到的是,老爺子根本沒有給他機會,直接立了他這個侄子繼承大統。朱棣這心裡老不舒服了,他就覺得朱元璋這個決定一定是錯的。曾經有一次,燕王朱棣進京,拍著朱允文的肩膀說,“不意兒乃有今日!”,就憑朱老四的智商,這話哪能隨便亂說呀!可見當時他已意外到了極點。也該他倒黴,這話當時就被朱元璋聽到了,狠狠的把他給收拾了一頓,作為小孩兒的朱允炆,不想得罪這些叔叔們,他一邊幫朱棣開脫,一邊暗下了決心,宗藩勢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為了給孫子鋪路,大肆打壓朝中重臣的勢力,製造瞭如藍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獄。這時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沒事,地位還更加穩固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哪個藩王敢有異心,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感覺到了這些叔叔們的威脅。

朱允炆登基之後,任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展開了對藩王的行動。齊泰認為: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應該先從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見,恐怕也沒有造反的能力。而黃子澄認為:直接從朱棣下手,太過冒險,應該先從容易的開始,打得朱棣孤軍無援,他自然也會服軟。建文帝也認為直接針對朱棣,心裡沒底,於是採用了黃子澄的意見。實際上後來的過程證明了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個下手是和朱棣關係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於周王內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發有異謀。於是,建文帝以北邊戰事需要之名出兵到開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貶到雲南後有抓回來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壞印鈔制度為由,派兵抓捕。其實,濫印鈔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脅了皇權嘛!但這湘王確實很有骨氣的,不願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齊王朱榑也是被告發謀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將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貶為庶人。這些進行的倒還順利,但是,實力和智力都最為強大的朱棣已經被打草驚蛇,天天睡覺都會夢到自己被侄子吊著打。

三、靖難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這樣拖下去沒有好結果,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裝病,誘使朝廷放回質子之後,被人告發,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準備,誘殺朝廷官員,起兵攻打北平城。這北平地區本就是燕王的勢力範圍,周邊不少府地主動歸服。燕軍勢力大增,開始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正式和明朝政府展開了軍事對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沒有那麼順利,史書上記載幾次都差點兒被圍剿了,不知道哪兒刮過來一陣神風給就了。天不亡朱棣,讓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這事兒估計沒那麼簡單,真抓個活得,朱老四這“清君側”的旗號還要打下去嗎?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軍殺掉後,再放火燒。乾乾淨淨,查都沒辦法查。從此,大明還是大明,永樂盛世正式開啟。

朱棣反建文帝確實是被逼出來的,不過這些禍根確實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處理好這些宗藩問題,恐怕朱老四是沒有機會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漢武帝劉徹的智商,或者他身邊要是也有個主父偃,或許就沒有靖難之役。


牧漁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折返888


專注於明史,我來回答。

朱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親王造反成功的案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他本人稱帝以後,也一直採取各種方法對自己篡位這個事實進行粉飾,力圖把他靖難的旗號給坐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也開創了一代盛世,被後人稱之為永樂大帝。而事實終歸就是事實,不管他怎麼粉飾,歷史總歸會留下一絲蛛絲馬跡,朱棣篡位造反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朱棣為什麼要起兵造反。

我認為他起兵造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朱元璋繼承製度沒搞好

首當其衝的我認為就是朱元璋的繼承製度有問題。當初他稱帝之後,選擇了嫡長子繼承製,立了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本人也賢能有加,各方面素質都不錯。如果他當皇帝,各方面估計也沒有什麼意見。可是壞就壞在朱標他太短命了,還沒有正式接班就因病去世了。這麼以來,太子這個位置就有了空缺,這下朱元璋可犯了難。

他這個時候其實更傾向於立自己的這個四兒子為太子的,因為朱棣這麼多年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朱棣各方面也都很像他,頗有人君的樣子。可是理智告訴他,為了嫡長子繼承製能夠傳承下去,他不能立朱棣為太子,還是把朱允炆立為了太子。他太想為大明王朝留下一套完美的接班制度了,以致於連最基本的變通都忽視了。

要知道當時除了朱標,再沒有比朱棣更適合當這個繼承人的了。如果朱棣能夠當上皇帝,服眾肯定是毫無問題的。至於朱元璋擔心的繼承問題,大可以由朱棣這一代開始再做出規定。然而朱元璋卻沒有這麼做,以致於朱棣始終鬱鬱不平。

到了朱允炆繼位以後,面對這個乳臭未乾的侄子,功高蓋主的朱棣怎麼可能甘居人下,又怎麼可能不放手一搏。

2.朱允炆削藩沒搞好

朱允炆繼位以後,面對自己這麼多的叔叔,他心裡也是有點害怕的,自己雖為人君,畢竟還是個孩子,而且還是一個後輩。他自己也一天天地意識到了這些叔叔放在那裡,對自己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要想皇帝這個位置做的穩,怎麼辦?只能削藩。他們弱,自己就強了。

朱允炆的思路是對的,歷史上漢景帝也是這麼搞得,而且還成功了。有成功的例子在前面,所以朱允炆同志很有信心。可是他削藩直接先把朱棣給搞掉不就行了,那其他的就不足為慮了,可是朱允炆偏偏作死一樣先去動別的親王。這無疑是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可是這麼以來這些藩王怎麼受得了呢?消息傳到朱棣府中,他也是大怒,本來就其心不軌,居心叵測,這麼一來他怎麼可能束手就擒。如果乖乖的被削藩,那麼削藩之後他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太大的風浪了,這可是朱棣忍不了的。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這個侄子會怎麼對待自己,是隻削藩,還是連命一起收走。這麼多可能性考慮到一起,那麼擺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

3.朱棣有造反的資本

朱棣苦心孤詣的經營北京多年,這裡早已是鐵板一塊。他這麼多年又屯田,又造錢,而且時不時的還可以去跟北元幹一架。這麼一來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他都完全具備了。他本人又征戰多年,是帶兵的不二人選。

反觀朱允炆,因為剛剛繼位,根基還不是太穩。而且朱元璋為了給這個孫子掃清障礙,把開國元勳該殺的都給殺了。這就造成了朱允炆身邊沒有可用之謀臣,沒有領兵打仗之將領。他本人又非常缺少行軍打仗,治國理政的經驗,對比一下,實在是寒酸。

綜合以上三點,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

原創不易,如果喜歡,請你點贊評論給個關注,謝謝!

聽歷史說話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朱棣造反因於時勢,源於個人政治野心和歷史使命感。

一:朱棣起兵造反因於時勢所迫。

朱棣1360年5月2日生,死於1424年8月12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成年後和諸王子一起被封為籓王,守戊邊疆。

朱棣封為燕王,1380年就籓北軍,駐守北京守衛大明北大門。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太尉乃爾不花,生擒北元大將李林帖木爾,深得朱元璋賞識和信賴,因此成為諸王子中的皎皎者。

朱元璋建國初期分封籓王,為鞏固明王朝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籓王擁兵自重,威震一方留下了後患。

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引起朱棣和其他王子不滿。朱允炆即位後,也感到諸位籓王叔叔們的威脅。在帝師方孝儒和齊泰、黃子澄的勸諫下,於國內外環境不顧,釆取錯誤的方法進行削籓。先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和其他五位籓王,把矛頭直指燕王朱棣。這等於打草驚蛇給朱棣發信號敲驚鐘,使燕王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朱棣打著清君側靖難的旗號被迫起兵造反,具體經過不再贅述。

朱棣英勇果敢多謀善斷。朱允炆年青文弱昏聵無能。偏聽偏信方孝儒、黃子澄、齊泰三個文職官員,不懂軍事紙上談兵。臨陣擅自撤換大將耿炳文,任用官二代紈絝子弟李景龍。李景龍用兵若兒戲,兵潰如堤決,獨自逃回南京,損兵折將,導致朱棣造反成功。開創了我國曆史上,和平年月奪取政權的先例。

二:朱棣起兵造反,源於個人政治野心的膨脹。

朱棣十七歲在鳳陽農村體驗生活,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群眾時就萌發遠大政治抱負。封燕王就籓北平,幾次隨軍北征打擊蒙古殘餘勢力,才華抱負得以充分施展。是諸王子中皎皎者,並得到朱元璋的認可 。

朱棣的遠大抱負帝王欲與姚廣孝的到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姚廣孝人稱黑衣稱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厚黑學理論。和劉伯溫不相上下,人稱劉伯溫第二。第一次和朱棣見面就試探性地說,送給王爺一頂白帽子,被朱棣慎言制止。隨後被選為幕僚,交往甚密。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段流傳很廣的歷史預言姚廣孝不會不知道,也難免當作主要話題和朱棣私聊。按有關學者劃分,由堯舜至商湯五百年,湯至周文王五百年,周文王至孔子五百年。依次類推從明朝朱元璋到太平天國洪秀全剛好五百年。

也有學者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和現代基因學聯繫起來。一代人基因以1/2幾何級數,重新組合往下遺傳,五百年正好結束,包括王者在內。五百年後又重複出現一個新的循環。

朱棣、姚廣孝當然不可能懂得基因遺傳學。但有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預言的時段劃分,古已有之。明初正好是最後一個五百年的伊始年。這也許是朱棣起兵造反,實現皇帝夢的理論根據。

朱棣正是利用這一點,為自己大造輿論,以至於民間流傳燕王才是未來的真龍天子。

當燕王舊部張信接到逮捕朱棣的密令後,告訴母親。其母說民間傳說朱棣是未來的皇帝,要張信慎重處之。張信即刻投靠朱棣,關鍵時刻救了朱棣一命。

靖難中北軍和政府軍幾次交戰,在打得難分難解的關鍵時刻,雙方都已精疲力盡,天空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北軍利用天象奇蹟般取勝。如此天象重複出現三次,北軍三次利用天象取勝,令人匪夷所思。

我們現在雖然無法判斷史記的真偽,但北京一帶風沙確是常有的事實。朱棣利用風沙天象大造輿論,使人心向背天枰逐漸傾斜到北軍一邊。

後朱棣釆納姚廣孝的建議,繞開鐵炫、盛庸,孤軍深入直指南京。沿途關隘將領明哲保身暗與盟約,不予抵抗。

朱棣設計伏擊盛庸、鐵炫後,朱允炆再無兵力可用。谷王朱橞和李景龍密謀獻城門投降,宣告靖難勝利,朱允炆政權滅亡。

三:朱棣起兵造反,還有一說源自歷史使命感。明朝建立雖然推翻了元封建統治,但元王朝殘餘勢力還沒有徹底肅清。北部女貞族日以強大,時刻都在窺視著中原。東部海上反明餘孽和日本倭寇相互勾結為匪作盜,時常滋擾明朝沿海村莊,阻斷海上交通。西部自唐宋以來開闢的通往歐洲大陸絲綢之路,被阿拉伯奧斯曼帝國和我國少數民族阻斷。南部安南政權反叛獨立,外患不斷。

朱棣身為北京籓王鎮邊將領,不會不瞭解。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藩王,有義不容辭的使命感。監於朱允炆一班人文弱迂腐無能,無法應對外部環境,取而代之也許是起兵造反的又一原因。

籓王造反在我國曆史上沒有成功的先例,唯明成祖朱棣例外。分析原因兩個班底人員素質相差太遠。

朱棣是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神勇果敢機智多謀,加之諳通經緯善於機變的姚廣孝,如虎上添翼。

朱允炆善良敦厚猶柔寡斷,智囊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紙上談兵,無軍事素養和遠見卓識。儘管朱允炆手握重兵,卻註定了要失敗的命運。

朱元璋在世為給朱允炆登基掃清障礙,大肆殺戮功臣。把曾經跟隨自己一起奮鬥的開國將領和元老舊臣,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死殆盡。藍玉案、李善長案等遷連萬人之多,以至於平叛開始無將可用。

更重要一點君臣離心離德,文武官員普遍認為靖難是皇傢俬事,冷眼旁觀明哲保身。朱允炆一句休傷吾叔的叮囑,成了朱棣的護身符,使朱棣躲過一次又一次劫難。

戰爭開始天時地利人和,朱允炆一樣都沒佔住。和漢景帝時期八王之亂相比,兵將與皇帝上下一心,陷籓亂于軍民汪洋大海之中,形成鮮明對照。

朱棣被迫造反,北京周圍所屬舊部紛紛投靠朱棣諱下,隨著幾次大的戰役,民心天枰逐漸發生傾斜。從起兵到靖難勝利,雖有驚險但最終都得到化解。也許冥冥之中真有某種潛在力量在護佑,也未可知。有待熱心學者進一步探究。


李育增暱稱古華胥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為起兵造反?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當然是野心催的!如果沒有野心,他造的哪門子反?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眾建屏藩以衛京師,將許多兒子分封在了北部邊疆地區,並擔負起了守土戍邊的職業。要守土戍邊,軍隊自然是不能少的,這些皇子手中有了軍隊,心自然就不安分了,想法也就多了,這其中便有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朱元璋的嫡長子、懿文太子朱標還活著,名分早定,加之又有明太祖的鼎力扶持,朱棣自然是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的,即便有,也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最深處。可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了,而且明太祖居然一反常規,沒有選擇其他兒子接班,而是直接抬出了朱標的兒子明惠帝朱允炆!這下朱棣這些皇子們心裡開始各種不爽了:“老爺子太偏心,老大接班我們沒意見,現在老大都沒了,輪也該輪到我們了吧?您單好,直接把我們晾一邊,讓您孫子來了!”既然心有不服,原本潛藏內心深處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斷膨脹。



如果僅僅是這樣,朱棣以燕藩的那點兒兵力去和大明王朝的中央軍對抗、去和淮西走出來的悍將們對陣沙場,無異於自取滅亡。而父親朱元璋無形之中幫了朱棣一個大忙!因為擔心孫子鎮不住場面,洪武二十五年之後,朱元璋開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當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悍將們,要麼早已作古、要麼慘遭屠戮,到朱允炆即位時,已經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靖難”期間,朱允炆居然病急亂投醫,連自己表大爺李文忠家的紈絝兒子李景隆都派上了戰場,可想而知,是個什麼情況。



當然,即便是這樣,朱棣依然不敢輕易起兵,畢竟將雖然不多,朱允炆還是皇帝,還手握百萬中央軍,能夠調動的起碼也有數十萬。就燕藩那點兒兵力,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但是,朱允炆即位伊始便在齊泰、黃子澄等幾個儒生的攛掇之下,開始粗暴削藩。首當其衝的便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周定王朱橚,朱允炆目標直指朱棣!而此舉恰恰加速了朱棣起兵的步伐,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拼死一搏,到頭來不是被削爵,就是被殺,好日子反正是到頭了。



於是,朱棣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舉起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兵鋒直指南京城。起初朱允炆派出了老將耿炳文,頗讓朱棣的燕軍吃了些苦頭。可是朱允炆因為耿炳文久攻不克,居然自毀長城、臨陣換將,換上了紈絝子弟李景隆。這下好,中央軍兵敗如山倒,而且更加堅定了朱棣的決心,最後朱棣決定,不顧一城一地的得失,孤軍深入、直逼南京城下。還是那個李景隆,居然跟他另一個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開了金川門,迎燕軍入城。自此,朱允炆大勢已去,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同姓藩王起兵造反唯一成功的特例,成為了明太宗、明成祖!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朱棣在早年威望很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還是一位著名的馬上皇帝,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早年除了接受師傅的教育外,還接受了朱元璋非常正統的封建思想,他酷愛軍事戰爭,還沒有成年就多次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而且屢立戰功。

當時的朱元璋雖然已經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是大明朝邊境的安全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就在此時,朱棣主動率軍前往燕地兩破蒙古軍隊,使得他在大明北方軍隊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不光如此,群臣也在朝堂之上多次對其稱讚。

其實,朱棣早年也有一顆相當皇帝的心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派往各地當藩王,朱棣也不例外,他成為燕王之後多次守衛了大明的安全。可以說朱棣的功勞在這哥幾個是最大的。但是此時的皇太子是他的哥哥朱標,朱標為人仁慈寬厚,非常為民著想,在兄弟中的威望也很高,朱棣是非常敬重他的哥哥的,即使他有當皇帝的心思,也只能想一想。


但是朱標卻在不久之後死去了,朱元璋也是十分悲痛,朱棣天真的認為自己可能會被封為皇子,但是現實還是給他敲了一悶棍,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封為了皇帝,這一下子就遭到了其他藩王的不滿。(朱棣:我為大明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憑什麼這個小娃娃能當皇帝?)

朱元璋沒有料到自己的子孫會窩裡鬥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有人說 現在明朝面臨著三種危機"邊患,河患,藩患",在朱棣等其他將軍的守衛下,邊疆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至於河患嘛,有必要徵集民夫來治理一下。但是這個藩患朱元璋覺得不太可能實現,因為都是老朱家的子孫,不太可能進行窩裡鬥。但是他還是留了一手,那就是除了每年進貢外,藩王在任何時期都不得進入北京。


在建文帝的窮追猛打之下,朱棣還是反了

建文帝因為懼怕藩王的力量,害怕有朝一日控制不了,便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開始了削藩政策,其實他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太操之過急,一路窮追猛打絲毫不給這些藩王喘口氣。

短時間內就逼死了好幾位藩王,甚至還有人被扁為平民,由於朱棣離京城有點遠,一開始並沒有輪到他。但是這一天還是來了,朱棣在聽問這個消息之後先是裝瘋賣傻來迷惑建文帝,等到兒子被建文帝釋放出來之後,便打著"清軍測"的口號起兵了。


朱棣在前期的作戰中其實也並不順利,還經歷了好幾次失敗,但是建文帝卻禁止手下將領傷害他,這使得他多次死裡逃生,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那就是朱棣成功打入南京,而建文帝下落不明。


湯姆貓談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後就逐步開始削減各藩王的勢力,尤其是對在北方立下屢屢戰功的朱棣影響最大,對於於削藩減勢,燕王朱棣可以說是一再忍讓,對建文帝也是避而遠之,最終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決定起兵造反。削減藩王其實是朱元璋臨終前給害怕藩王勢力太大對皇位產生威脅給朱允炆支的招。

然而野史中對朱棣起兵有一種不同的說法。說是朱元璋在早年給自己和後人立下了個規矩,皇位都要傳給長子或長孫,並且必須要對他們精心培養,所以朱元璋對太子朱標是器重有佳,但是沒想到早逝,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從小聰慧伶俐並且在朱標病重期間日夜照顧,朱元璋看在眼裡十分欣賞,便設立了皇太孫。但是屢建戰功的朱棣在朱元璋眼裡是個更好的皇帝人選,相傳當初朱元璋曾想要將皇位傳給朱棣,但是要求朱棣將來要將皇位傳給朱允炆,朱棣也是答應了下來。但是朱元璋似乎不想違背當初給自己和後人立下的規矩,又擔心朱棣不會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就直接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棣感覺朱元璋違背了自己,一怒之下便起兵造反,朱棣擁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從北京南下勢如破竹。到了南京發現朱允炆已“自焚”但是火滅了之後並沒有發現屍體,至此朱棣稱帝,並遷都北京。


沙魚的辣椒


今天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8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保衛邊疆,先後多次抵抗外敵,在職期間兩次北伐,取得極大的勝利,充分的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擴大了自己的聲望。不出意外的話朱棣應該會被封為一個藩王,度過一生,可意想不到的是,朱棣的幾個哥哥都死了,自己成了老大,按理說朱棣應該被封為太子,但是朱元璋沒有立朱棣反而立朱允炆為太子,繼承皇位。讓朱棣像自己的侄子稱臣,朱棣可做不到,所以起兵造反,發動了靖康之變。朱棣造反有幾點原因,第一,朱允炆繼位後,就開始實行削藩政策,威脅了朱棣和其他藩王權利,削藩對朝廷是好事,但是這些藩王可慘了,有的自殺有的貶為庶民,朱棣如果在不採取行動,也必然會成為其中之一。第二點,朱棣要證明朱元璋立朱允炆是錯誤的,本來對於大哥朱標是太子,朱棣沒什麼意見,畢竟朱標是長子,有才幹對朱棣還好,可朱標死後,朱元璋卻立朱允炆為太子繼位,朱棣就有點接受不了,自己遠比朱允炆有才幹,朱棣就想證明朱元璋不選自己是錯誤的。第三點,朱棣也是有野心的,又誰不想當皇上呢。朱棣發動靖康之難後朱允炆失蹤,不知去向,朱棣繼位,是為明成祖。現在來看朱棣確實是個好皇帝。





影視陸離


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中後期大封皇子為藩王,而洪武25年,37歲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公元1398年,70歲的明太祖朱元璋駕崩。21歲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建文帝朱允炆深感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擁重兵,多不法,重用齊泰。黃子澄削藩,齊泰主張首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黃子澄主張先拿實力弱的藩王開刀,再圖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起兵主要是為了保權和生命安全,最後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害怕年輕柔弱的朱允炆控制不住有能力的開國功臣,而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使得建文帝朱允炆討伐朱棣無良將可用,用紙上談兵的李景隆,建文帝朱允炆手握明朝百萬政府軍,卻敗給了燕王朱棣以及被脅迫的寧王朱權的20萬軍隊(明史記載燕王朱棣善戰帶兵十餘萬,寧王朱權善謀帶兵八萬,馬革六千)


張哥講中國歷史


朱棣的造反過程並不簡單,只是說時勢推動著他不得不造反。看情況,雖對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滿(叫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但確實沒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蠱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壓,促使了朱棣下定了決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給叔叔們活路。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雖有敗局,但總有“特殊”保護符的他可以肆意妄為的穿插遊走於敵軍之中而不倒。最終坐擁天下。

皇位的擁有者,要顧及很多。無數人的窺探,無數人的暗潮湧動,只有剝開重重人海,隱藏的陰謀,保護自己,才能統領天下。

雖然看著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艱辛,此人心機頗重,多疑,但無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遷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遠航,一片盛世。自己雖然生性多疑,但為子孫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無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後想像不到的東廠等機構。上馬親征,是他馳騁沙場,熱愛戰爭的真實寫照。兵種善用,是他軍事領導天賦的才能展現。平定越南,高麗,是他一生中的功績點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或平庸無奇,或天資過人,或老謀深算。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奮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的前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