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張郃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曹魏名將,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具有極其豐富的臨戰軍事經驗。但最後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張郃受命追擊蜀漢軍隊時,在隴右地區之木門遭遇伏擊而隕落。而張郃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名將,“歸師勿追”的兵法常識他怎會不知?更何況對方的指揮官是用兵如神的諸葛亮,那麼張郃為什麼要執意追擊呢?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張郃

張郃自儁乂,而儁乂的意思為才德兼備的人。張郃的確不負其字,也深得曹魏集團信任,只是最後的殞命,的確可惜。張郃自投曹操以來,倍受重視,在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同為降將,于禁深為曹丕所不喜,曾賜于禁大宅並於牆上繪有水淹七軍、于禁降關羽的場景,導致這位忠烈老臣抑鬱而死,而張郃則是深受信任,並委以重任。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于禁

在昔日的漢中之戰時,主帥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全軍恐慌,就在這緊要關頭,張郃臨時擔任曹軍漢中軍隊之主帥,避免了曹軍全面崩盤,保存了剩餘軍隊。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率五萬騎兵軍團快速馳援隴右,在極其關鍵的街亭之戰中,敏銳地抓住街亭南山蜀漢守軍的弱點,斷其取水通道,迫使蜀漢軍隊乾渴難耐提前下山,得以一舉擊潰對手,從而突破街亭,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業功敗垂成。而這也引起諸葛亮的重視,將張郃視為了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張郃

而曹魏這邊,司馬懿更能體會到張郃難以駕馭,指揮這名老將確實不得心應手,更何況張郃並不瞭解自己對付諸葛亮的策略,也就是“拖”,於是司馬懿便想借諸葛亮之手除掉他,確保自己戰略計策的順利實施。張郃中計前,司馬懿的安排也很耐人思考。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司馬懿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準備充分、意欲一舉拿下長安,中間歷經多次混戰,使司馬懿損兵折將。而且,與魏延子午谷之謀一樣,張郃當時提出了許多有建樹的戰略,卻均被司馬懿拒絕。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張郃的數條建議都是可圈可點的,而且屬於“妙計”,無論是與司馬懿分兵駐守,還是諸葛亮假意撤退之時,或者張郃請戰進行夾擊,但得到的回覆都是拒絕,直到最後一條,要了張郃的命。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司馬懿

當時諸葛亮撤軍,張郃認為“歸師勿遏”,然而司馬懿再次拒絕了他的建議,於是張郃帶兵追擊諸葛亮,並在途中遇到魏延,戰不數合魏延敗退,張郃謹慎探路,而後如此幾次,均無埋伏,終於追到了劍閣木門道,道路狹窄後退不得,自知中計的張郃已無路可退,隨著諸葛連弩的萬箭齊發,連人帶馬被射死,就此結束了自己的名將之路。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張郃

很多人會懷疑,張郃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嘛?答案是不。這實際上是司馬懿設計誅殺了張郃,縱使諸葛亮忌憚張郃的名將之威,如若沒有司馬懿推波助瀾,想必諸葛亮是不能依靠退兵誘敵之計引誘張郃上鉤的,張郃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深諳用兵之道,多次與諸葛亮交手的他,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用兵奇詭和善於埋伏呢?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諸葛亮

所以,司馬懿定然是下令張郃追擊,並且告知務必得勝歸來,不可有誤。而這就好比是一道軍令狀,張郃也自知其中險惡,如若張郃引兵不前,放走諸葛大軍,司馬懿即可以違抗軍令、私通敵國、放虎歸山等多種理由,將其論罪,不僅自己人頭不保甚至株連家族。而如果自己選擇深入追擊,那必然也是凶多吉少,很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于禁

不過,一條性命和一家人的性命、為國捐軀和因罪處斬的選擇題擺在面前,所以此時的張郃好像並沒得選擇,只能硬著頭皮來到劍閣。張郃死後,魏國堪當將帥者,僅剩司馬懿一人。張郃雖具文武之才,但是在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大謀略高手算計下,又怎能躲得過這一劫呢?

此人是曹魏名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被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