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孔子思想,原來我們誤解了兩千年的思想根源

古代中國政治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心得,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提出在今天都大為有益的建議,比如有教無類等等。作為世界上的第一位教師,他的思想影響到了全世界。但是解讀了孔子提出的這些思想,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平民百姓每一個都能得到這樣,畢竟在那時候是兵荒馬亂的時候,眾多的思想家都是想要和平,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解讀孔子思想,原來我們誤解了兩千年的思想根源

孔子是以人必須服從命運的觀念為出發點,比如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就是根據孔子這個服從命運提出的,人一出生下來,是善是惡已經是命運使然,並以此來論證人有“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和勞動者應該服從自己的剝削者,也就是貴族。孔子維護衰朽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宣傳崇拜祖宗的思想,宣傳要保存禮和儀來進行通知,也就是要維護周王朝的那一段舊禮制,可想而知舊禮制已經不適用與新興的時代。

解讀孔子思想,原來我們誤解了兩千年的思想根源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諸如“仁者愛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類的話,即從愛自己的父親、兄長開始,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廣到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更何況是一國之主。他認為這特別是尊敬和絕對服從長者的原則。這一原則被後世的漢武帝大為運用到政治上,意味著臣民愛戴、順從和忠誠於君主。“仁”的思想首先是論證必須根據舊的傳統把高級貴族團結起,主要目的是為維護舊秩序和反對新秩序,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很反動的話語。

解讀孔子思想,原來我們誤解了兩千年的思想根源

按照孔子的意思,統治者最主要的職能是使每個人在社會上處於他身份所應處的地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存在於社會的等級制度,類似於古代印度婆羅門思想。鞏固了社會的等級,還使被壓迫者陷於奴隸地位。孔子還斷定說,人民應該絕對執行君主的命令,企圖將君主說成是臣民的父親,以彰顯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

解讀孔子思想,原來我們誤解了兩千年的思想根源

其實按現在看來,孔子的學說是很矛盾的,其中的反動和保守的思想同個別進步思想交錯的結合在一起。到後面不斷去糙取精,於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應用,不過是結合了春秋戰國各思想家的優點,道、墨、法、兵等等的思想融合進去,成為後世幾千年的主流思想。

因為孔子的這種學說一直被統治階級認為是統治階級的官方形態,也就是統治者對外統治自己人民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