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苦都不算苦,熬過去就是經歷

所有苦都不算苦,熬过去就是经历

■2017年秦莉在下惠村村委會門前收購“百萬愛心大米”項目的米香粘稻穀。

所有苦都不算苦,熬过去就是经历

■黃老漢的牛找回來了,心頭一塊大石落地了。

所有苦都不算苦,熬过去就是经历

■秦莉在“百萬愛心大米”米香粘的種植田裡。

所有苦都不算苦,熬过去就是经历

■建行廣東省分行駐下惠村扶貧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秦莉。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精準扶貧駐村幹部秦莉:

在廣東省全省246個省直、中直單位派駐的駐村扶貧幹部當中,女幹部僅有幾名,秦莉就是其中之一。

距南雄市35公里的油山鎮下惠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6戶159人,貧困發生率5.2%,是省定重點貧困村之一,也是南雄208個貧困村中脫貧任務最艱鉅的貧困村之一,由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對口幫扶。

2016年5月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派駐廣東省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駐村工作隊,秦莉任隊長兼第一書記,回看在鄉村的一千多個日夜,秦莉說:“所有苦都不算苦,熬過去就是經歷,熬過去就讓自己更堅強。”

■本版採寫:新快報記者 陳斌

■本版攝影:新快報記者 孫毅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百萬愛心米,惠民下惠村

秦莉告訴記者,剛到下惠村駐村時,吃到當地的大米飯覺得“好好吃,好香”,一問才知道下惠村是這種“米香粘”稻穀的核心產區。這裡的紅土地十分適合這種稻穀的生長,米香粘屬晚造一季稻,但因下惠村地處較偏遠,運輸成本相對較高,村民們沒渠道、沒系統,更沒有品牌運營的意識和經驗,只能坐等別人上門收購,只能是人家給什麼價就賣多少錢,基本上沒有“話語權”,甚至豐年時節還會被人壓價,很“傷農”。

秦莉就想,如何藉助建行自身的渠道和優勢把米香粘作為一項產業推出去?“我覺得扶貧的過程,不僅僅是幫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貧困戶以外的村民也同樣要帶動他們一起創富,樹立起增產致富的觀念理念,包裝當地特色產品加以宣傳,做大做強,讓每個村民都能有嚮往美好生活的存在感。”

本著這樣的出發點,秦莉就想到利用建行面向全省數十萬優質客戶的優勢,打造一個“市場+建行+龍頭企業+村委會+農戶(貧困戶)”的米香粘產業訂單模式,將下惠村2000畝左右的米香粘優質稻集中輸出給當地糧食龍頭企業,對稻穀進行加工包裝後,再以建行廣東省分行定向採購的形式,結合建行網點實體渠道和善融電子渠道,完成產購銷一條龍,切實打通產業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把想法向省行做了彙報後,行領導十分支持她的想法,“整個審批流程只用了7天時間,我都震驚了。”

秦莉告訴記者,2017年推出了2.5斤裝和10斤裝兩種包裝合計22萬包,2018年為了能更加擴大推廣範圍,只採用了2.5斤裝一種包裝共40萬包,每年向市場推出100萬斤優質愛心大米。

“幾乎村裡全部種米香粘的農戶都覆蓋參與進了這個‘愛心米’的項目,現在下惠村的米香粘已經幾乎成為收購價格參照的風向標了。”秦莉很欣喜地說,米香粘這種稻穀屬於畝產量並不高的,好的年份畝產能達千斤,差一點的可能就是八九百斤,2018年的年景就不是很好,畝產大概在850斤左右。下惠村採用“煙稻輪作”法幫村民儘可能創收,即上半年種黃煙,下半年種稻谷。“扶貧扶志,是要幫助貧困戶改變觀念,讓他們樹立勞動致富的理念,扶貧幹部有言傳身教的‘傳幫帶’意味在裡面。”

“百萬愛心米”的項目成功帶動下惠村貧困戶年人均增收4000元,參與種植米香粘的230戶農戶年均增收1200元,村集體年收益10萬元,兩年累計為村民、村集體、貧困戶增收200萬元,成為南雄產業扶貧項目中人均收益最高的項目之一,得到扶貧部門的高度認可,並作為“建行扶貧模式”向其它各地推廣。

牛被放丟了,全村一起找

駐村期間讓秦莉感觸深刻的事情不計其數,但幫著貧困戶黃承漢找牛這件事,在她心中記憶尤深。

黃承漢可以說是整個下惠村最苦的貧困戶,現年77歲的黃老漢,兒子是智力三級殘疾,兒媳是聽力三級殘疾,還有糖尿病,孫子也是智力二級殘疾,只有孫女情況正常,在韶關讀技校,全家拿低保。黃老漢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務農幹活照顧小輩,生活看不到什麼奔頭,“那時候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看上去蔫蔫的,很沒有精神。”秦莉告訴記者。

2017年4月3日,這一天對黃老漢來說“險些天都要塌了”,家裡唯一的牛被兒媳婦放丟了……秦莉知道以後,也急得不得了,這牛可相當於是黃老漢的“命根子”,是他家最值錢的財產。

秦莉馬上發動村幹部和村民們幫著找牛,還打印了不少份“尋牛啟事”貼在村裡顯眼的地方,下惠村面積達9平方公里,誰曉得牛兒跑去了哪裡?“只能靠村民們一個傳一個地幫著黃老漢找了。”秦莉說。

5天后,黃老漢家的牛終於在隔壁村的山頭上被發現了,牛兒“沒事牛”似的悠閒地在啃著草。牛找到了,秦莉也替老漢高興,拉著老漢跟他和他的牛拍了張照片,紀念這場“失牛復得”的“虛驚”。

如今,在秦莉和扶貧工作組及村兩委的幫助下,黃老漢種了三四畝黃煙、五畝米香粘和一兩畝的花生,再加上“百萬愛心大米”產業項目的分紅,大概可以保證他們每人能得到2700元的收入,建行還給他家送去了電視機、冰箱及兩鋪實木的床架,老漢的日子越過越好,精神面貌也跟著發生了改觀,整個人看起來似乎比幾年前更硬朗了。

好人鐵娘子,傳導正能量

從城市轉換到農村,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甚至對性別的“有色眼鏡”,秦莉一度也不適應。“當時下惠村的衛生狀況和衛生條件都不怎麼樣,灰塵滾滾,垃圾遍地,垃圾塑料袋到處飄,晚上也沒有路燈,黑燈瞎火不敢出門。”她說。生活環境就更不用說了,鄉下地方,停水停電是家常便飯,剛開始不知道,往往洗澡洗到一半趕上停水,“後來我都是沖涼前先接一桶水備用。”電壓不穩,夏天三十七八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不要說沒有空調這種設備,就算有,也帶不動,風扇也不行。

“最淒涼是有次發燒,沒飯吃沒水喝,因為就自己一人,動不了,也沒有藥,不過還是熬過來了,所以我不覺得這是苦,所有的苦熬過去就是經歷,熬過去就讓你更堅強。”

去貧困戶家實地走訪,讓秦莉真實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家徒四壁”,小小一間土磚房,沒一件像樣的傢俱,更不用說任何家電,房中間一個小燈泡,昏暗的燈光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幾乎都靠救濟,沒有什麼收入來源,這一切,對秦莉就是兩個字——“震撼”。

吃飯也是個大問題,南雄菜偏鹹辣,腸胃比較脆弱的秦莉說:“我嘴巴可以吃,但腸胃不接受。”駐村三年多她吃飯基本上都採用“對付”的態度,要麼就麵包餅乾“對付”一頓,要麼就自己煮個清水面條或白粥“對付”一餐,秦莉心態很好,她說既然選擇來扶貧、來駐村,就紮實工作,一點一點改變村民的觀念,尤其是對貧困戶要傳導自尊自立的正能量,增強他們“勞動致富”的主觀動能,“別讓人瞧不起。”

“扶貧扶智也扶志”,駐村三年多,除了在產業扶貧上動腦筋花心思,在提升下惠村“軟實力”方面,秦莉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推進,改善村容村貌就是舉措之一,在村裡樹“衛生公約”,扭轉和提升村民的清潔衛生意識,“從2018年開始,下惠村專門聘請三名貧困戶做村裡的保潔員,每月有1200元報酬,從村集體的分紅收益中支出。”

2017年,秦莉被評為“南雄扶貧路上貼心人”,獲評“中國建設銀行2017年扶貧工作突出貢獻個人獎”,2018年獲評“廣東銀行業最美銀行扶貧人物”,2018年第二季度又被評為“南雄好人”,下惠村的村民因為秦書記的“給力”,還封了她一個“鐵娘子”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