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qzuser27746770


题主说的春秋七国可能是个错误,春秋时期可没有七国之说,而是有春秋五霸。

另外,春秋时期正是华夏族遭到周围蛮族入侵的一个时期。不要说当时的春秋各诸侯国,一开始的时候就连周朝的首都镐京都被犬戎给攻破了。

而犬戎仅仅是西戎众多部落之一。

可想而知当时的西方蛮族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

镐京被犬戎攻破之后,周平王也没有能力将这里收复,就顺水推舟把他们家这块龙兴之地赠给了秦人。

那个时候,秦人还不是一个诸侯国,秦人的首领也不是诸侯,仅仅是为周朝镇守西部边疆的西陲大夫。

直到周平王将这个地方赠给了秦人,他们才真正的有了自己的国家。可惜,这个国家需要他们通过战争去收复,因为那里遍地都是侵略者。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秦人打败了犬戎和很多西戎国家,不仅收复了镐京,还趁机向西部进行了扩张。

除了西部地区遭到犬戎的侵略之外,华夏族的北方也不安全。

北方的北狄当时正在大规模南下。

北狄建立的最著名的国家就是在今天的石家庄一带建立的中山国,这个国家存在了几百年,直到战国后期才被赵国吞并,不过那个时候中山国早就吸收了华夏文化和其他诸侯国没什么两样了。

而在今天的北京这一带建立的姬姓诸侯国燕国,正在遭受山戎的攻击。

在燕国的东部地区,他的邻国孤竹国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当时孤竹国会同山戎部落对燕国进行了侵略,燕国在对方的攻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好在齐国通过管仲变法强大了起来,在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号召下,很多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北上驱逐了入侵者。

但是,北方蛮族的入侵没有消停,还在向华夏族攻击,像一些小国为了避免灭国只好举国南迁,比如邢国和卫国在受到攻击后就不敢在老家呆着了,齐桓公决定把邢国搬到夷仪,把卫国搬到黄河南岸的楚丘,让他们远离狄人。

这么一来北方原来属于两国的土地也失去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打不过嘛!

管仲这个时候对华夏族的贡献就尤为突出了,他除了变法强大的齐国还建议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希望各诸侯国不要各自为战,要团结在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周朝周围共同抵御外敌。效果还不错,华夏族避免了灭亡。

所以,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微管子,则披发左衽矣!


到了战国时期,华夏族又遭到外面民族的大规模威胁

当然这个时候的危险的主要集中在北方。

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等民族战斗力非常强大。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依靠他们特殊的地理优势和生活优势,发展出了骑兵部队。

这是非常可怕的呀,从此以后飘忽不定的草原轻骑兵开始成为华夏族最大的噩梦。

(草原轻骑兵)

这个噩梦开始的时间点,应该就是战国中期左右。

别看当时华夏族的兼并战争使国家的力量在增加,北方游牧民族同样也在玩兼并战争,所以在华夏各诸侯国强大起来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变得更强大了。可惜,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文字,我们已经永远不知道草原上的战国时代的什么样的了。

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华夏诸侯国开始面对几万甚至十万的草原骑兵的攻击。

而当时中原各国骑兵的规模都不大,一般情况下一个大的诸侯国,有上万骑兵就不少了。

在和草原游牧骑兵作战的时候,主要还是以车兵和步兵为主,所以在面对飘忽不定的游牧骑兵的时候经常吃亏。



就比如赵国,这个国家已经很强大了吧,可是在面对草原骑兵的时候还是打不过人家。

那怎么办呢?

赵武灵王只好向草原人学习,进行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提高,这种提高让赵国不仅灭掉了中山国,而且反而打败了他学习的对象林胡、娄烦等草原民族。

即便如此,赵国也不能说已经完全降服了草原各部落。战国后期,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赵国还是经常打不过,不仅打不过,就算是有名将率领也得进行多年的准备才可以。

这个名将就是李牧。

(李牧的影视形象)

李牧当时镇守雁门郡,为了打败匈奴,他先是向匈奴人示弱,不和匈奴人进行正面对抗,然后犒赏军队,让士兵有求战之心。

但是李牧并没有马上下令与匈奴人作战,因为他觉得时机还不够。

他的这种做法把赵王给气坏了,认为李牧这个人胆小怕事,于是换了别人,换了别人以后,和匈奴人作战基本上是每战必败损失惨重。

赵王一看,让李牧这个胆小鬼去最起码损失的少一点,又把李牧换到了雁门郡。李牧到了雁门郡之后,继续之前的策略,对匈奴避战+犒赏士兵。

终于有一天士兵们受不了了,纷纷要求打匈奴建功立业。

李牧一看军心可用,这才集中了十几万人马,以至少1.5倍的优势对匈奴人来了一次围歼战,击败了10万匈奴骑兵,并且向北方拓地千里。

可见,对付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挺让中原的诸侯各头疼的。

第2个问题,为什么刘邦打不过匈奴。

连名将李牧率领十几万兵马对付匈奴人10万,都要进行长年的准备。刘邦当初面对的是匈奴的40万骑兵,并且对面的将领是匈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单于冒顿单于,而对付匈奴40万大军的汉军总数不过只有32万人,并且基本上都是步兵。

为什么是步兵,因为当时汉朝刚刚立国,连天子都找不齐4匹同样颜色的马,哪还有那么多马来组建骑兵呢。

这样的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面对数量是自己的1.25倍的草原骑兵的时候,肯定凶多吉少了。

而且,刘邦这个人指挥能力并不是当时的一流水平。

刘邦曾经问过著名的兵仙韩信,自己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告诉他,你最多也就指挥10万人,太多的话就驾驭不了了。

(刘邦影视形象)

可见,刘邦指挥的32万人马已经超出了他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就导致根本发挥不出32万人应该具有的战力。

所以你看,汉朝不论将领的指挥能力,军队的数量,兵种的组成上都弱于匈奴人。

这个时候面对极盛时期的匈奴人,哪怕让名将李牧来带领,也不敢说能够取胜,所以失败不意外。


结论,不能认为刘邦的失败就证明汉朝不行,因为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在面对北方民族的时候,都有过很多败仗,胜败乃兵家常事。

最后,汉朝还是降服了匈奴人,这就行了!


历史风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国时期匈奴其实还没有统一,著名的冒顿单于是在秦代才杀父自立,让匈奴各部有统一的领袖。他父亲头曼单于为儿子打下很好的基础。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点是,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就会陷入无止境的互相残杀中,争夺牧场、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强大,是在秦代以后。

但即便如此,在战国时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难对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战绩。

自赵国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李牧时代,随着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为严重。

同最多出动数千兵力的襜褴、林胡不同,匈奴、东胡的部落众多,实力强大,甚至出现了拥兵万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骑兵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善于骑射,利用战国陷入战乱的良机屡屡入侵,一次就能出动骑兵数万。

一时间,赵国北部边境屡屡告急。大量赵军被凶悍的匈奴骑兵杀死,更多的赵国百姓被成群屠杀或者掠走成为奴隶。

同秦国的战事久拖未决,赵国无力对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动的防御为主。

这几十年来,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还有很多赵人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匈奴骑兵早已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出了城池就是地狱般的场面。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

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无数的良田被放弃,这里的老百姓一日数惊。

匈奴骑兵凶恶善战,赵军和他们交战鲜有胜利,长此以往出现了恐慌情绪。很多赵军看到匈奴战马就不敢应战,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开始,就坚定执行自己的长期战略。

他亲自出马,教授士兵们射箭和骑马,以编组大量的弓箭手和骑兵。训练艰苦又无情,几年后就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就带兵上,李牧非常体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赏士兵,不惜截留当地财政也要让士兵们生活无忧。

长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爱戴,官兵士气也非常高昂。

这边,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

在李牧的爱民政策下,赵军和民众相处和谐,民众将赵军视为保护神,全力支持。

对于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间谍,还设置了大量烽火台,只要发现匈奴骑兵的踪迹就提前报警。

这边,赵军官兵和居民就带着牲畜和财物,全部撤入营垒中!

李牧规定,如果擅自出击应战匈奴,一律斩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坚固的营垒,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这样几年过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劳而无功,收获极少,无法以战养战壮大自己。

而赵军坚守不出,伤亡轻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

见李牧每年花费大量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赵王非常不满。

说起来也是,哪有这样打仗的?你匈奴人敢来,我李牧就敢躲?

恼怒的赵王,终于耐不住性子,将李牧撤换。

新任的将领指挥不了李牧的军队,偶尔几次出兵也无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伤亡不小。

几次战斗下来,赵王被迫将李牧派回。

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

见李牧回来,赵军士气高涨。

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

这边,匈奴人还茫然无知,一味认为李牧无能。

南下期间,匈奴非常嚣张,甚至围绕着赵军营垒乱转、表演马术、斩杀捉到的零星战俘、公开奸淫捉到的赵国妇女,对赵军百般羞辱。

此时赵军从上到下群情激奋,发誓要和匈奴决战,保卫国家和人民。

这样一来,赵军如何能够不胜?

见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李牧终于开始了战略决战。

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确认情报的准确性以后,李牧开始了作战部署。

战役的关键,在于要将匈奴人引入赵国境内以合围歼灭。这并不容易,为此李牧用尽方法迷惑敌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

匈奴骑兵一来,这些牧民奉命丢弃牲畜逃走。匈奴先锋虏获大量牲口,认为此次赵国并没有准备,兴奋之余让余部迅速倾巢而来。

不过,匈奴人终究是马背上的战士,开始还是比较慎重的。先锋部队走走停停,观察赵军是否应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

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

由此,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人,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

各部落都急于先一步进入赵国抢夺战利品,不觉放弃谨慎,疯狂抢先南下。

于是, 10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昂首扩胸,杀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计,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这些部队训练多年,战斗力极强,士气更是高涨到极点。

官兵纷纷表示,不需要任何奖赏,也要入侵的残酷敌人决以死战。

于是,匈奴大军首先遭遇了赵军正面的主力。

李牧这么多年来示弱的结果,让匈奴人狂妄到了极点,根本不把赵军放在眼里。匈奴人认为只要全军一次冲击,赵军一定会溃不成军,夹着尾巴乱窜。

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

按照以往的战术,匈奴人冲击到赵军的阵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过远程火力先重创赵军。

没想到,此次迎接他们的是赵军10万精锐弓箭手。

这些弓箭手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强弓硬弩以及金属箭头,更有甲防御敌人弓箭的衣甲。

双方激烈对射中,匈奴骑兵完全不是对手。

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

匈奴人极为震惊,这是以往多年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过,匈奴人毕竟是英勇的战士。

无奈之下,他们立即转为猛烈的冲锋,试图近距离肉搏,冲散赵军的箭阵。

在没有马镫的当年,骑兵近距离肉搏非常危险,这完全是败中求胜的方法。

没想到,冲锋的匈奴骑兵,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这是古代的坦克,赵军战车不可能可以利用车速进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还可以持续射箭。

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

在赵军战车冲击下,匈奴骑兵远程近程都不是对手,很快溃不成军。

在正面交锋的同时,李牧迅速派出精锐步兵和骑兵进行两翼包抄,切断匈奴人的后路。

这里是赵国境内,赵军对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万3000名骑兵首先行动,击溃了匈奴后方殿后的小股部队,一举切断了退路。

稍后,赵军精锐步兵也纷纷赶到,配合骑兵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人才感觉不对,考虑全军撤退。

遗憾的是,匈奴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数十个部落只能散乱的互相联络,分头向后撤退。

结果,他们很快撞进了李牧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东胡、林胡各部落已经失去联络,各部如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无论他们撤退到哪里,都会遭遇赵军步兵、骑兵和弓兵的迎头痛击,丢下大片的尸体。

与此同时,李牧指挥部队迅速收拢包围圈,战车、步兵、弓兵、骑兵巧妙配合,四面推进。

此时,匈奴骑兵又体现出自己的弱点。他们毕竟是武装化的牧民,能胜不能败。遭遇毁灭性打击后,匈奴各部落出现了全线的溃散,部落领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为几十股,四处乱窜突围。

于是,下面的战斗成为一场单方面屠杀的歼灭战。

赵军迅速收拢包围圈,数日之内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几乎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

赵国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和失去主人乱窜的战马。战国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

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

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余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消亡。

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

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开创了步兵歼灭骑兵重兵集团的先例。

正常来说,以步兵歼灭10万骑兵基本没有可能,李牧却做到了。

李牧创造的这个经典战役,不但前无古人,也是几乎后无来者的。

战国真正的战神就是李牧大将军。

由此,北部战争全部结束,赵国得以击中主力对付南方的秦国。


萨沙


战国各国都是在舔着血,经过不断的战争才得以生存下来,从西周初年分封的诸国诸侯国的不断的兼并最后剩下了七个大国!

实际上是四个,齐国,秦国,楚国和晋国!晋国称雄也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晋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的诸侯国,晋国的疆域不断的扩大,只不过晋国的公族弱,公族都被晋献公杀的差不多了,这样就导致后来的君主没有公族的支撑,君主没有公族支撑就相对晋国六卿比较弱,晋国的六卿相互倾轧和斗争,最后剩下四个,智氏,和韩赵魏三氏,智氏太过嚣张就被韩赵魏三国联合灭掉,然后就有了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后得到周王认可,就有了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是在不断的对外斗争中不断壮大,燕赵打败周边的山戎和匈奴,齐国打败东夷,楚国打败南蛮,秦国称霸西戎,打败义渠和匈奴等草原民族,这样战国七雄才在不断的战争中不断的壮大!

匈奴主要的对手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战斗力都是超强的,尤其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之后!

而刘邦就不行了,刘邦的优势在于得民心,但是打仗一般!韩信厉害,但是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弱的,与秦国军队和赵国军队相比还是不行的!

项羽的战斗力也可以,但是没有战略,不得人心,最后刘邦就是靠着韩信才赢得了天下,没有韩信,刘邦是得不了天下的!在每一次的战争中只要是和项羽作战,刘邦都是失败的!

这样可想而知,如果韩信带兵,攻打匈奴还是可能胜利的,刘邦自己带兵,就很难了!士兵战斗力不足的时候,只能靠战术,靠韩信这样的天才军事人才!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鹏程日志


一、首先纠正一下春秋和战国的问题。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由于诸侯国之间的互相争霸以求问鼎中原,最后产生了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但这五国并不都在北方边境。只有五霸中的秦国和晋国,不是五霸中的燕国,这三个诸侯国在北方边境,与外族相邻。

2、战国七雄:由于诸侯国之间争霸扩张,许多小诸侯被兼并和消灭,然后产生了7个比较大比较有实力的诸侯国,就是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赵国(三家分晋后,赵国继承了原晋国的北部),燕国位于北方边境。

所以你的提问,春秋和七国这两个词,用的不妥。

二、现在来说打外族不敢反抗的事情

1、秦国,赵国,燕国在北方边境线都修了长城来防御外族入侵,即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对于外族都是采用防御加就地反击的策略,采取的是守势,并不是主动出击打的外族不敢反抗。



2、赵国的李牧常年驻守在雁门关防守反击匈奴,秦国的蒙恬也是在秦国北地长城屯兵驻防,这两个人都没有跑到匈奴家里打的别人不敢吭声不敢反抗。

3、汉朝刘邦的事,刘邦建立汉朝前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军大战,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在战争中损失很大,所以汉朝建立后,刘邦果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求恢复国力,恢复民生,古代人多力量大是有好处的,打仗拼的就是人。


4、汉朝在历经几代帝王休养生息政策后国力强悍,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主动出长城防线打击匈奴老巢,打的匈奴外族不敢抬头,最称赞的是霍去病亲率5万骑兵孤军深入漠北2000多里寻歼匈奴王庭,大胜。并在狼居胥山立碑祭天,宣告天下此为汉地,史称“封狼居胥”。此后“封狼居胥”也成为古代军功的最高荣誉。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请参考,谢谢。


华夏历史馆


题主立题本身就是错的。

春秋七国是什么鬼?春秋时期燕国差点被山戎灭了国,靠着齐国帮助才保住国祚。

如果是战国七雄,中原也只是在防守,名将李牧对匈奴不过是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歼灭的是入侵部队,他们的本部还是好好的,怎么叫打得不敢抗?我冲进你家打人,你把我赶出来,然后我就是怂了,你就厉害了?

真正深入漠北打击匈奴的是汉武帝时期,不管是汉初也好、秦朝战国也好都不能做到,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你们倒好在宣传后人不如前人……

而且刘邦对匈奴并没有输,失地收复了,叛乱平定了,这是输?

至于为什么和亲,那是因为秦末混战对于中原的破坏太大了,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而且汉家天下立足未稳,内部一堆异姓王的领地都超过朝廷了,如果朝廷损失过大,那帮异姓王还不翻天了?到时候中原再陷入内战,说不定五胡乱华就提前了,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不得不说刘邦在那样外忧内患之下创建大汉皇朝是相当不容易的。


az2777


周期不对,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经济有周期,王朝同样也有周期。在中原从春秋打到战国的这几百年间,北方草原要么是人丁单薄,要么是水草肥美,总之人家草原牧民,过的是老婆孩子热毡包的幸福生活,哪有闲功夫搭理中原王朝那点屁事儿。

是牛羊不够美味么?

是女人不够肥美么?

但美好的时光总不会一直下去,很快北方草原迎来了“气候变冷”问题,水草枯黄了,寒风凛冽下,见到女人都提不起欲望了,因为下一秒就可能因为饿肚子而被大自然干掉。这个时候草原民族发现除了人,已经剩不下什么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南下劫掠。

一手好牌等来了操盘手

如果说中原的统一归功于绝世牛人——秦始皇,那么北方草原的统一则要归功于绝世强人冒顿单于。(别读错了:mò dú)

冒顿单于的父亲,也就是老单于,人老心不老,晚年和小老婆感情好,于是冒顿单于就多了个弟弟。老单于经不起枕头风,很快就想把位置越过冒顿,传给小儿子。和中原王朝没啥区别,名曰废长立幼。

但直接把冒顿杀了,风险太大,毕竟草原民族民风彪悍,冒顿拼了命,一下子把自己干掉就不值得了。于是老单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先是派冒顿去另一个部落“串门”,还特意嘱咐多呆几天,然后紧接着就派兵攻打这个部落。

多亏冒顿跑得快,不然就没后来的故事了。冒顿看老爸这么狠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老子自己当了单于。再然后,匈奴就崛起了!而就在冒顿单于,气势如虹的收复周边部落的时候,中原王朝的一代霸主秦始皇死在了南巡的路上。两个绝世狠人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所以,并非是北方草原民族,厚此薄彼,专挑刘邦登基以后来南下,而是在除了绝世狠人冒顿单于,才有了大规模集体的南下行动。在此之前,也就是战国时期,草原游牧民族都是小队伍劫掠而已,互相之间如果发现不是一个不落的,打起来也有可能。对于这种乌合之众,虽然也不好打,但对于战国几个国家来说,不算啥大事。


瓦尔登的船夫


我们战国的时候兵出百家,北方的赵国胡服骑射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汉人政权最早的骑兵匈奴来去自如赵军机动能力也不比他们差。秦国前期虽弱确连出六代明君,因为地理因素秦国一直在打仗虽然前期打不过魏国但是欺负欺负义渠也没啥问题。燕国不太了解。魏国魏武卒前期也是威震关东。还有个因素,春秋战国期间但凡有诸侯国跟外族交战,其他诸侯国不会趁火打劫。汉朝到汉武帝以后也是压着匈奴打,汉宣帝更是把匈奴打的亡命天涯。


全村的骄傲刘兵


匈奴人是战国后期崛起于漠北草原,几乎于秦朝同时期,如果是秦朝,匈奴人肯定败北,但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生产力遭到破坏,汉朝建立后,国力虚弱不堪,在秦朝时期,人们出行不是骑马就是马车,而汉朝初期,马匹极为短缺,一般人出现都是牛车,刘邦出行的马车,六匹马都不是一种颜色的,那时候中原经历了四五年的战争,急需要恢复秩序和生产。而匈奴人在冒顿单于时期已经统一了漠北草原,国力正是强大无比,而且是能征惯战的骑兵,刘邦发兵四十万,虽然想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匈奴骑兵太强悍了,如果硬碰硬的话,汉军根本不是对手,结果可想而知,马邑之战因为一个疏忽大意导致失败。


太兴真人


如果你认真读过史记就知道外族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了,比如匈奴,史记记载匈奴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说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

总之匈奴很早就是华夏分离出来的一个部族,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难以控制手下的诸侯了,中原成立了上百个国家,因为相互攻伐,所以没有心思去管外族部落。之所以战国时期没有对匈奴主动开战是因为各国都在争霸,另外匈奴在漠北,你去那里打他们首先找不到他们,而且远征军劳民伤财,不划算。

秦朝军神级别的将领多的数不胜数,随便拿几个出来就能将刘邦项羽打回原形,比如杀神白起,李牧,廉颇,蒙恬等等,刘邦完全就是靠着手下的谋士与武将发家致富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男儿本色——


这啥题目。东周中原诸侯主要与错居的戎族打。如果说打的北族,主要是秦,赵,燕三国。也时有胜负,秦与义渠,互有胜负,最后太后使用美人计才把人家灭了。赵与匈奴也时有胜负,李牧最后被赵王求着出山,不就是因为吃败仗了么。战国中后,七国吞并小国,实际大增,才出现向北拓地的普遍情形。七国时,匈奴联盟没有出现,只是大致中匈奴,东东胡,西月氏的状态,只有中原统一成为强国,其压力才迫使匈奴联盟的形成,匈奴联盟一旦形成,就对中原造成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