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如何?

19世纪,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国家,对东亚地区实行了猛烈的殖民征服运动。而处在同一地区的中日两国,为应对西方入侵,几乎在同一时期实施了近代军事变革,但最后结局却大相径庭。特别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成为历史的分水岭,日本从此一跃跻身为列强行列,而大清帝国却从此沦为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统治濒临崩溃。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如何?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如何?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如何?

陆军

甲午战争的参战部队,前期以淮军为主力,辅之以东北地方部队和宋庆所部毅军等部队;后期则又从全国调集了以湘军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淮军部分部队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连发步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其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另外,到甲午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

关于清政府购买武器的情况,从有关资料来看,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奏报,委托驻德国公使许景澄购德国新式小口径五连珠快枪3000枝,子弹300万颗;从信义洋行购十响连珠毛瑟枪1250枝,子弹150万颗;平响毛瑟枪5000枝,子弹250万颗;格鲁森快炮12尊,炮弹1200颗。从瑞记洋行购克虏伯七生半车炮六尊,炮弹1200颗。奥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弹120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至1894年9月,已购马梯尼枪14000枝,毛瑟马枪1000枝,子弹280万颗。10月,又准备再购比利时快枪10000枝,每枪配子弹500颗。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后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瑷购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购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子弹1000万颗。10月,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干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10000枝,子弹412万颗,大小口径快枪300枝,子弹10万颗;委托杨儒(驻美公使)代购哈乞开斯六响枪3000枝,子弹200万颗;委托龚照瑷代购马梯尼枪10000枝,小快炮若干门。以上均是大批量购买的,还有一些数目较少的,如吴大澂曾先购"战炮十尊,精枪数百杆",后又购奥地利小口径枪8000枝,子弹100万颗。福建省购买德国毛瑟枪5000枝,子弹500万颗。还有的将领自己设法购买,以改善装备,如吴宏洛即商之洋行,"购快炮一尊,马枪百杆,子弹数万粒,以补不足"。

以上所列举的数字,容或有重复之处,也有的武器虽已定购,至战争结束时尚未运到,但相当一批枪炮在战争中装备了前线部队则是无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购之枪,就大批陆续运到。1894年9月,由上海运往天津毛瑟枪1200枝。光绪二十一年初,李鸿章称,"许景澄购来毛瑟枪一万零八枝,业经全数分拨各军应用"。南洋所购马梯尼10400枝,马枪1000枝,议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线马梯尼5700枝;留于南洋者,拨给李占椿、万本华、杨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枝,这些部队也都是要开赴北方作战的。此外,沿海各省库存枪炮也大批解赴前线。南洋大臣刘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后协济各省后膛洋枪14000枝。广东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旧毛瑟枪各2000枝。到11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调拨各地洋枪16000枝,以后又续拨马枪、步枪2600枝,子弹360万颗。年底,还拨给吴大澂部钢炮30尊。这些武器无疑对改善部队装备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队程之伟部,由北洋拨给毛瑟枪和十三响洋枪各300枝,并拟再拨300枝。陕西部队原来没有后膛枪,"各营平日操练皆用前膛洋枪及土枪,万难应敌",后由刘坤一协济林明敦枪1000枝,装备北上援军。张之洞派出北上参战的吴元恺部,"有过山炮三十二尊,克虏伯新式快炮十二尊,连珠黎意快枪千枝,弹百万,军火可为关外诸军之冠"。本来装备落后的湘军,到战争后期装备大为改善,如陈湜部已配备了快利枪和新马梯尼枪。

1894年7月,编修曾广钧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战前清军制造、购买军火的情况。从呈文看,即使不计甲午战争爆发后大量购买的武器,如果能统筹使用,清军也应不虞武器匮乏。曾氏称:"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购办不可悉举"。他把中国陆军使用的枪枝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此说不确)、德国的毛瑟和马梯尼、单音哈乞开斯、黎意(可五子连环递放)等五种,并称毛瑟和马梯尼"江南军装局存储极多,弹子亦复不少。有由淞沪陆军八营遣撤后缴出者,有尚未开箱者"。乙等枪有英国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种中国购置亦复不少"。丙等为美国林明敦,"系美国极旧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万杆,除已发各营外,实存六十余万杆,弹子称是"。尽管林明敦枪"后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准",但"中国甲枪已属不少,足敷陆军之用",而且"已购之弹子尚属山积"。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文以上列举之火炮品种和数量,已足以弥补曾氏所述之不足。

其中清军还装备有部分格林炮和加特林炮。

清在甲午时期,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勉强可做地方维持治安只用,全无作战能力,实际可用主要是各地练军和勇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各省练、勇两军人数三十四万九千七百人。日军在维新以后,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陆军体系,1893年有7个师团,约7万人。但是借助动员体系。甲午时期日本陆军实际有二十四万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万,战斗兵力略少于清军。

海军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黄海海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那场战役双方主力倾巢而出,其实就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大决战。长久以来,人们对这次海战中北洋的0:5战败,心有不甘,在这里我就对此战中双方舰船性能做个比较。

1、吨位

黄海海战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

很明显,从吨位看,黄海海战中日本舰船总吨位占优。

其具体吨位和舰名如下:

==============北洋水师==============

舰名-----------------------------吨位

定远(铁甲舰)------------------7335

镇远(铁甲舰)------------------7335

经远(装甲巡洋舰)--------------2900

来远(装甲巡洋舰)--------------2900

致远(巡洋舰)------------------2300

靖远(巡洋舰)------------------2300

济远(巡洋舰)------------------2300

平远(巡洋舰)------------------2100

超勇(巡洋舰)------------------1350

扬威(巡洋舰)------------------1350

广甲(巡洋舰)------------------1296

广丙(巡洋舰)------------------1030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吨位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3709

秋津洲(巡洋舰)----------------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3777

西京丸(巡洋舰)----------------4100

赤城(炮舰)---------------------622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合计:40,849

从以上的2张表格中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当然北洋只是北洋舰队而已,联合舰队已经是日本所有能远洋的战舰了。顺便说一下吉野本来是中国订购的,可惜钱让老佛爷修园子去了。没钱了。

南洋水师当时共拥有无防护巡洋舰“开济”“镜清”“寰泰”“保民”“南琛”“南瑞”,蚊子船“金瓯”“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炮舰“操江”“测海”“钧和”,运输舰“威靖”,练习舰“登瀛洲”。

总计南洋水师主要军舰16艘,除“操江”长期借调给北洋海军,当时作为通报舰使用外,实际统辖15艘军舰,其中具有出海作战能力的是6艘巡洋舰,约占二分之一,但均为无防护形式,其战力明显弱于北洋海军。

广东水师甲午战争前共拥有无防护巡洋舰“广甲”,鱼雷巡洋舰“广乙”“广丙”,炮舰“伏波”“广元”“广亨”“广利”“广贞”“广戊”“广己”“广庚”“广金”“广玉”,蚊子船“海东雄”“海镜清”,鱼雷艇“雷龙”“雷虎”“雷中”“雷乾”“雷坤”“雷离”“雷坎”“雷震”“雷巽”“雷艮”“雷兑”。总计统辖军舰26艘,只有“广甲”“广乙”“广丙”三艘能够出海作战,约占总数的八分之一,且甲午战前已经全部调往北洋舰队,随同北洋舰队行动。

船政原辖有一支近代化舰队,即船政水师,中法战争中实力大损,战后就不复再有舰队组织,只是零散管辖着一些蒸汽动力军舰。具体包括鱼雷巡洋舰“福靖”,炮舰“飞云”“泰安”“湄云”“镇海”“元凯”“超武”“”,练习舰“靖远”,总计7艘军舰,其中仅“福靖”具有出海作战能力,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另外“湄云”“镇海”“泰安”三舰借调在北洋的牛庄、天津、烟台使用,“元凯”“超武”借调在浙江使用。

综上,甲午战争清军在装备上不比日军差。败在人为因素。之前一篇文章的评论里有人说清军落后于日军。其实在有好的领导领导及有效的战争机制下清军还是可以击败日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