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丞相,为什么胡惟庸会死、丞相制度会被废?关于胡惟庸之死

胡惟庸的死,是咎由自取,但是也是朱元璋废除相权的开端,至此之后,从明到清,不再设置丞相实职

最后的丞相,为什么胡惟庸会死、丞相制度会被废?关于胡惟庸之死

朱元璋和胡惟庸电视剧照

胡惟庸其人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属于淮西勋贵集团。淮西勋贵集团开始是以丞相李善长为核心的。李善长退休之后,转为以胡惟庸为核心。胡惟庸早年是在朱元璋攻占和州时前来投奔的,然后从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小吏开始做起,兢兢业业一直做到丞相的高位。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时正式升为丞相。

胡惟庸成为丞相之后整整四年,中书省只有他一个丞相,加上胡惟庸个人权力欲非常强,因此在朝廷内部拉帮结派,不断的扩大自己所属淮西勋贵集团的利益。而且在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他很多事情都不奏报朱元璋,多数时候都自行处理,甚至大臣上奏给朱元璋的奏折他都会先私下拆开,如果是对自己集团不利的,就全部打压不报。

最后的丞相,为什么胡惟庸会死、丞相制度会被废?关于胡惟庸之死

明太祖画像

皇权和相权之争

其实朱元璋一直就想废除中书省这个机构,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还是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时,朱元璋称吴王,沿袭元制设置百官,并在新设立的中书省中以李善长为中书省右丞相,徐达为中书省左丞相,后来又改以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以左为尊,正丞相)。

等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到漠北统一天下之后,朱元璋开始改革原来的行政机构体制。首先是取消了元朝的路级建制,建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相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等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梳理好之后,回过头来,朱元璋的皇权和的胡惟庸为代表的相权之间,冲突开始日趋激化。中书省总理吏、户、兵、刑、礼、工六部事宜,以中书省左丞相为最高长官大权独揽权力极大。身为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排斥异己扩展势力,淮西勋贵集团已经严重威胁到朱元璋的皇权统治。

起初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派集团还能和淮西勋贵集团相抗衡。但是由于朝中淮西勋贵的势力比较强大,刘基屡次遭到排挤。直到被胡惟庸在一次诬陷刘基之后,刘基被迫告老还乡,不久就积郁成疾而病死。刘基一死朝中再无可以和淮西勋贵分庭抗礼的人了,浙东派也因此实力大减,以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勋贵一时之间权势熏天。

最后的丞相,为什么胡惟庸会死、丞相制度会被废?关于胡惟庸之死

明初疆域地图

丞相制度被废,皇权空前加强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胡惟庸称其旧宅的井里涌出醴泉,非常祥瑞,所以邀请朱元璋前来自家宅邸进行观赏。当朱元璋应邀前往时,有位太监出来阻止并提醒朱元璋千万不要前往胡惟庸宅邸。朱元璋觉得情况有异,于是登上宫城城门,往胡惟庸家里望去,发现胡惟庸家里尘土飞扬,特别是在墙道、过道上隐隐约约好像藏有很多士兵。于是朱元璋大怒,以谋反的罪名,当天逮捕胡惟庸并处死。

因为胡惟庸谋反的案件,受到株连而死的人有三万余人,被诛杀或已死而被追夺封爵的功臣就总计有二十一名侯爵。一大批功勋旧臣高官们陆续受到牵连,或被杀或被捕。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将已经77岁高龄的韩国公李善长及全家七十余口处死,淮西勋贵从此衰败。而朱元璋也借此取消了中书省这一机构,丞相之位也被革除。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丞相。随后朱元璋要求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行六部治国,并且要求不许后代再设丞相一职,到了明成祖的时候就形成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胡惟庸案之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发起“蓝玉案”,大将蓝玉及被株连的一万五千余人被杀,朱元璋大杀功臣,重重的打击了功臣勋贵集团,从此没人再敢僭越皇权了。

最后的丞相,为什么胡惟庸会死、丞相制度会被废?关于胡惟庸之死

明成祖画像

最后的赢家

朱元璋由胡惟庸案起,大杀功臣,又把长期驻守北方的大将蓝玉给杀了,大力铲除功臣宿将。其实在洪武初年,朱元璋总结前代教训,认为唐宋之所以灭亡,就是缺少亲藩屏卫,于是采取分封诸子的策略,扶植亲王镇守重镇保卫皇室。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才不到五年,在北方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打败了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并且随后迁都北京。

朱棣建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