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读鲁迅的书,过时了吗?

蓝色的忧伤253854556


如果从下面的对比来看,是的,也许过时了。

鲁迅先生写小说《阿Q正传》、《呐喊》、《狂人日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学校里当教授,是表达是发声,是为了治当时国人的心病,唤醒铁屋子里的人绝不要再沉睡下去。

现在我们的信息流里都是什么?时事点评、娱乐八卦、京东家长马云家短,诚然,这些也都是表达和发声,更是当下的潮流和时尚。我们一天不上网就生怕错过点什么,害怕接不上朋友的话,害怕追不上热点吃不上瓜跟不上潮流。

从这个对比来看,读鲁迅作品的人又太少,变成了小众,变成了特立独行的异类,这既不是热点不是潮流,是的,看起来确实是过时了。

可这样的潮流,真的好吗?

如今我们的阅读口粮几乎全部来自于大数据,只会让已然深处信息包围圈的我们继续沉迷下去,脑子里全是填鸭式的资讯碎片,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更无法辨明真相。


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当我们在审视当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回顾历史。」

我想,这句话反过来说应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审视当下。

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是经典、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应该没有人存在异议吧?

如果鲁迅的书已经过时了,按照逻辑是不是可以推理出,鲁迅文章中批评怒骂的那些现象已经不存在于当今社会了?鲁迅笔下的时代缩影、那些劣根性已经全然消失了?

显然不是。

我们依然看到还有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来点明事情的关键,指向事情背后的根源,用鲁迅创造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赵老爷、人血馒头……来讽刺发生在我们眼下的一桩桩一件件荒谬的事情。

这些优质的文章混杂在资讯流里,依然不乏大量的读者粉丝点赞。

这难道不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是一支穿越过时间隔阂的长矛,直中要害点明真相的证明吗?


尾声发射中心


少年时,在我们教科书里,总是有鲁迅文章的存在,像是《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且这些文章要求背诵,所以对于鲁迅,孩子们大多是没有好感的,但现在成年后,重新再看鲁迅先生的书籍,才明白许多成长后才知晓的道理。

厌恶鲁迅先生文章的,要么是还在上学的年龄,整天待在教室学习,努力背诵考试要考的文章,要么是被家中保护很好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他们不谙世事,所以不明白先生文章的深意。

他所写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角色,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但现在细细看着,现在的社会与那时又有什么区别。

像是前几个月的甘肃女孩跳楼事件,女孩心中饱受摧残,她孤独的坐在楼上,但对世间仍含有几丝眷恋,但是楼下残忍的“吃瓜群众”,却打碎了女孩最后的希望,这个事情不就是先生所说的“吃人”吗。

愿女孩安息。





还有一种,便是纯粹发泄心中不满的杠精、键盘侠,他们对生活不满,所以厌恶一切。

最后一种,我不敢说。

但只要是成长的人,对于先生的文字就有很大的感悟。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

正如鲁迅先生的经历,弃医从文,因为他要医治的,不是人们的身体,而是他们的灵魂。

所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不过时,我们缺乏的,就是先生所要救助的灵魂,只要世间还有污垢,先生便会一直存在,即使没有鲁迅,没有周树人,还有下一个英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那个人,永远存在。


太史玖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文学巨匠,他开创了我国近代文学的先河,在文学写作、文学科普、文学翻译、美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了贡献,他一生中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作品,涉及面很广,在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体上都有建树,是不可多得文学大师。

鲁迅先生是近代文学的优秀代表,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过时了,其实不然,我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当时对社会起到了鞭笞和警示作用,即便是现在他的作品没有过时,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的作品文学性很强,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运用纯熟,对于写作者来说有很好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鲁迅先生的作品主题突出,个性鲜明,文学价值很高,这一点在他的很多名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一篇优秀小说《故乡》就是这样。故乡以第一人称写法描写了“我”回家变卖家产,举家搬迁的一段经历,小说通过“我”一路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了在时代的变迁中人的变化,以及时代对人潜移默化的改变,成功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他是时代的代表,也是旧社会对劳苦大众毒害的鲜明代表。

他的另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这篇小说篇幅很短,通过寥寥一千多字就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要有责任心和担当,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像“我”所认为的那样置之不理。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起到了的启蒙作用,对现在的写作者来说同样具有很好的启迪。

2、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针砭时弊,带有很强的批判性,这样的写法在当时来说很难得,现如今同样有价值。

文学作品有很多功效性,可以歌功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可以描写爱情的幸福美好,可以记述生活的点点滴滴,它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批判和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做得相当好。

他的很多作品直指旧社会和旧势力,通过他深刻的批判,将旧社会人吃人,旧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迫和毒害揭露出来,他扛起了一面与旧社会斗争的大旗,呼吁和号召民众奋起反抗,共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寻求新的光明。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在社会的各个阶段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写作者和作家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使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使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好。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

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并没有过时,反倒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发表不同看法。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三脚猫学功夫,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三脚猫学功夫


现在读鲁迅的书不过时,但不实用。

这是冷静面对现实得出的结论,比较没有棱角,但这样做,可以让你快速融入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单位不容你。

假如在一个公司里,你读鲁迅的书多了,读成鲁迅那样的人,看到别人做的不对,或者某些人性弱点,你就跳出来予以揭露或予以讽刺,同事能容你吗?假如你讽刺的是领导,会不给你小鞋穿吗?会不打击报复你吗?

现在一些带有公营性质的企业,从上到下,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且是一言堂,领导只喜欢听好听的,也只喜欢提拔听话的下属,试想,如果鲁迅在这个企业,除非他是最高领导,否则,将举步维艰。

(千夫指,谁受得了)

二、腐败集体不容你。


现在的新闻里,经常曝光某某单位集体腐败,抱团腐败,你不一起“同流合污”,就会被视为异类,视为“腐败集体”的最大威胁,在这样的单位里,鲁迅是无法呆下去的。

三、不合流的人容易被排斥

前段时间,“流浪大师”不就是因为喜欢捡垃圾而被单位视为“异类”吗?是啊,你一个公务员成天与垃圾为伍,搞得邋邋遢遢,蓬头垢面的,单位的形象何在?至于你读多少书,有多少才华,那都是装在肚子里的内在东西,谁看得见呢?更何况,你这样一个“异类”,这样一个清高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说不定哪天会“鲁迅”一回,那还了得!

社会风气不改变,浮躁之气不好转,读鲁迅的书越多,越容易得罪周边人,进而搞得自己也天天苦闷,这种自取烦恼的事,谁会去干呢?



四、有棱角不一定是好事。

上面分析了某些单位的风气后,得出不能读鲁迅书的结论。那么,作为学生呢?特别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读鲁迅书多了,在你的思想里不知不觉中就会培养起棱角来,说不定还会长出刺。带棱角的人,一般领导都会口头上说,我们喜欢有朝气的年轻人,但这仅仅局限于口头里,真要做起事来,谁不喜欢被捧着,被好话“哄着”呢?


所以说,鲁迅的书可以读,领略其文学价值即可;但要学习他书里的“棱角”则不可取。以上仅是个人一点管窥之见,敬请留言讨论!

<strong>


老梅寻梦


人心浮躁,尤其是在人人自我,人人逐利的当下,信仰都已缺失,又怎么真正读得懂一位犹如星辰灿烂的一代文豪之首魯迅的深刻思想呢?

在此,我不想去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伟人的任何一部优异的作品,我认为那是不高妙的苍白辩白,如果你志不在此。

还是等你有了沧桑的人生经历之后再说吧,等你拥有了一双穿透人世漫漫浮云的锐利之眼后,安定的内心终于亮起了一盏澄明的智慧之灯后,你再来和大文豪见面吧!

我想,你再回首从前的迷茫和轻狂时,发现行经之处,一片落叶纷纷

不忍再睹……


高粱179816305


不管是什么时候,读鲁迅永远也不过时。

他的思想是特别深邃而且犀利的,放几条迅哥的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3.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独木文学观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界,读鲁迅先生的书,不但不过时,反而正当时,读鲁迅先生的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独立,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凛然傲骨;读鲁迅先生的书可以让人保持昂然斗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激励一代又一代年青人激扬向上、独善其身;读鲁迅先生的书可以让人怀家国情怀,行大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默默。”心怀祖国,有一颗富有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的人。

越是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就会越空虚,道德境界越是受到挑战,而此时就越需要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书,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匮乏。所以,小徐老师认为现在让孩子多读鲁迅的书,正是塑造铮铮铁骨、拳拳赤子之心的好时候。

小徐老师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一册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小学期间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等,中学学过《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等,到了高中又学了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狂人日记》和笔峰犀利,如刀似剑的杂文,如《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谓从小到大,鲁迅先生的文章伴随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同时也受到精神和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启迪我们去更深刻、更清醒地看待世界,思考人性。

上中学时,每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都被老师逐字逐句的解读,字里行间记满笔记,而且还要背过,当时真得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真得很烦,但是多年后,发现留在记忆深处,并启发我们又一次深刻感悟和警醒竟然只有先生的文章。

记得小时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班上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在自己的书桌右上角上也默默地刻了一个“早”字,被老师发现后,一边痛批我们破坏公物,一边告诫我们要学鲁迅先生说到做到的骨气,要把“早”字刻在心里,刻在脑子里,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直到现在,老师的话和书桌上的“早”字依然深深的留在记忆里,激励着我们这代人像先生一样勤奋。

中学时学《藤野先生》,先生当时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精神的大义至今令我震撼,以一人之笔,一人之微弱声音擂鼓呐喊,向一切恶势利口诛笔伐,唤醒蒙昧无知的国人。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大义?相比现在那些追虚名逐实利、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先生从来就是一剂良药,告诫一代又一代年青人要有担当,有民族气节,有大义,做有骨气,有正气的人。

鲁迅先生的杂文每每读来,其言语犀利、嘻笑怒骂间道尽对过去旧恶势力的无耻嘴脸的批判,先生生于乱世,面对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衰落,敌人的迫害,外强的侵略和侮辱,先生以一已之力摇旗呐喊,警醒着一代双一代的人。

读先生的文章就是读先生的气节,读先生的斗志,读先生的大义和担当,同时也是读人性,读社会,读为民族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因此无论在任何年代,鲁迅先生的文章都不应该过时,正如先生所言“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在众多媚世贪安的文章中,只有先生的文章让人警醒,发人深思,国人真的要多读一读为妙。


指尖教育帝国


在所有的教课书作家中,鲁迅算是出场率较高的了,从我们熟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孔乙己》等,还记得老师在上鲁迅先生的课文时,会下很大的功夫来备课吗?那对于现在的我们再读鲁迅的作品时,算过时吗?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


我问你鲁迅是什么人,好多人回答“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这样回答没错,鲁迅本来就是绍兴人,还是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小时候家境还算可以的他跟随“三味书屋”的先生读书,正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他才会写出基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解刨的文章。

怎奈天降横祸,父亲在他十五岁时因病去世,当时年幼的他无法扛起家庭的重担,再加上家中叔伯的刁难,在分配遗产时给他留下了最差的房子,对于性格执拗刚烈的鲁迅来说,怎可能在契约上签字,遭到了长辈们的排挤和训斥。这也是后来他改名的原因,当时的名字叫周樟寿,而不是周树人。



后来的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十分尊重,处处听从母亲的安排,四处求学,鲁迅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后来以“公费生”的去日本留学,接着在日本读书期间彻悟了以后要干的事。


回来之后,面对当时的中国,处处世态炎凉,周围的一切都成了鲁迅笔下的文章,也因为他犀利的文章内容,再加上当时芝士人们思想的统一,他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形成了一系列著作。其实现在的课本,删减了很多鲁迅的作品,这儿的原因是啥呢?

举个例子,“有两颗枣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我觉得很多人可能比较失落吧,就好比重男轻女的时代说“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孩,另一个也是女孩”,对的,从中的道理就是鲁迅的作品,覆盖的是千篇一律的思想环境,以犀利的语音来讽刺当时的社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鲁迅的书过时了吗?我说不会过时,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每一本著作都是千古流芳永垂不朽的,就像四大名著,论语周记,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和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那只是没有读懂鲁迅的作品而说的,他的作品除了批判当时的社会更多的是给我们灌输心理鸡汤,和精神支柱。



苍蝇多了总会出现几个英雄,如果全世界人都铁骨铮铮的彭赞鲁迅的作品那就有问题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重新拾起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也需要一双冷眸和热心,我觉得很有必要。


全能浪子陶陶


现在读鲁迅先生的书,过时吗?

我认为,过不过时取决于有没有用。

鲁迅先生的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骂”,骂的是什么?骂的是全民族的“劣根性”。

就拿《阿Q正传》来说,阿Q既是弱者又是暴君,在地主老爷面前唯唯诺诺丝毫不敢反抗,但是在梦中得势之时却化身玉皇大帝审判众人。


这些本性至今仍存。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上级言听计从,而又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自己严格遵守着一套压抑自己的制度,同时也用这套制度去压制他人。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改变。

所以“劣根性”未除,此书依然有用。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给民族换脑子”。让民众从麻木不仁变成真正的现代人。

再拿《药》来说。当时的群众围观“砍头”,一个个像伸长了脖子的鸭子。砍完了头,又蜂拥而至抢着用馒头沾血。

放到现在,又何其相似。有些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等一方败下来,又赶紧簇拥着站在道德高点去踩上一脚。


所以小编认为,劣根性”未除,此书依然有用。


超级弗兰克08


看鲁迅的书,就得了解鲁迅。鲁迅13岁时因为爷爷入狱。随全家寄人篱下,遭白眼无数。弟弟作人也是这样。这样的悲惨经历,给他们造成了阴影。鲁迅选择奋起反抗。周作人选择逃避。哥俩一个热血,一个白眼。

漂泊北京,是想寻找出路。远赴日本,是想治病救人。医术治病难治命,各种社会问题,远比治病重要。于是弃医从文。从此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其实鲁迅的人生路线,就是逆境奋斗史。先为家庭,后为国家。特别适合做现代青年的榜样。

顺境中读鲁迅自然好,逆境中读鲁迅,收获的将是前进的动力。

文章稍有艰涩,有心阅读就不是问题。他的文章不仅有嬉笑怒骂,也有侠骨柔情,更有家国情怀。过时肯定不会过时。要紧的是,你的心能不能静下来。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