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朱堂乡:茶园里上演变 “废”为“宝”新花样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小宝 通讯员 吕浩)“以前只要过了谷雨季,茶叶青叶就没有价值了,但现在却变成了‘宝贝’!这种青叶不仅采摘简单,而且收购价格高。”天桥村孔畈组贫困茶农王国霞兴奋地说。

连日来,尽管谷雨节气已过,信阳毛尖的黄金采摘期已经结束,但位于朱堂乡天桥村孔畈组的茶山上依然保持繁忙景象,十几个采茶农正在紧张地采摘着鲜叶。这些“过期”茶叶被以5-8元不等的价格收购,送到山脚下的如莲茶场,通过严格缜密、绿色环保的制作工艺,成为高品质的乌龙茶、红茶,远销郑州、浙江等地。

近年来,朱堂乡坚持把生态茶叶作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切实发挥朱堂茶叶“产业基础雄厚、生态信誉良好、脱贫效益明显”的优势,充分挖掘“小叶片”自身潜力,积极拓展产业链条,通过“多关注、多扶持、多服务”将传统的“明前、谷雨”式绿茶生产演变成为“全时段、多品种”式茶叶生产。

关注乡土人才引项目。依托朱堂“书乡”盛名,针对乡域内乡土人才丰富、成功人士遍布的特点,把握关键时间节点,主动对接联系,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宣传家乡茶叶产业趋势和发展优势,鼓励回乡创业,用开阔的眼界、广博的见识,拓宽朱堂茶叶发展路径,擦亮家乡茶品牌,做大做强朱堂茶产业。截止今年,已引进如莲、豫灵潭等3家乌龙茶、红茶生产企业。加强产业扶持促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实施产业帮扶项目,重点对茶叶新品种、新工艺、新模式,采取“新经济组织+贫困户”“基地+新经济组织+贫困户”等帮扶方式,加大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在帮扶效益的基础上,解决新型茶叶企业发展瓶颈和融资难题,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全面增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增强发展能力。仅去年一年,新型茶叶企业累计获得产业项目4个,资金总额达200余万元。

“目前,乌龙茶、红茶只是我们在一产方面做的努力和尝试,下一步我将在茶叶三产方面继续发力!”朱堂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掷地有声地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