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款未發放,村民主動“讓路”

作為特色鮮明濱海旅遊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平潭北部生態廊道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這背後,離不開徵遷幹部們的積極作為、日夜奮戰;而村民們主動支持徵遷工作,為項目的順利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截至目前,白青鄉、平原鎮等施工區域近130餘畝涉遷土地全部完成徵遷工作。為項目早日建設完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點贊 | 補償款未發放,村民主動“讓路”

點贊 | 補償款未發放,村民主動“讓路”

觀山望海 打造生態觀光走廊

在白青鄉青峰村的平潭北部生態廊道項目現場,施工車輛來回運送土石。工人們正在砌築廊道圍牆和平整路基。作為項目一期起點段,從青峰村開始,一條約 22公里的旅遊觀光主道將連貫平潭北部地區,串聯起沿線鄉鎮、村落的旅遊資源。

據項目現場負責人朱建蕊介紹,項目一期建設所需的人員、機械都已陸續進場施工。路基土石方施工完畢後,就將進行路面結構及景觀平臺的鋪裝。

在項目部辦公室牆壁上,貼著一張施工規劃效果圖。圖紙上,沿著這條生態廊道,聽風臺、祈願臺、聞浪關、望海角……一個個造型獨特的驛站、觀景平臺與休息區,沿路而設。按照規劃,這條依山就勢建設的生態廊道,將串聯起平潭北部區域“長江澳一石牌洋”景區內的人文景觀資源,將北部通鄉通村的路網依次串通,打造一條具備原貌生態景觀和海濱風景的平潭生態觀光旅遊走廊。

點贊 | 補償款未發放,村民主動“讓路”

一上下一心 村民主動支持徵遷心

平潭北部生態廊道項目分兩階段建設,第一階段生態廊道東起白青鄉青峰村、西至榕山村,橫跨白青鄉與平原鎮地域,經過轄區內近 9 個村落,觀光主線達到7.62公里。

如何打通項目施工的“第一公里”,徵遷是關鍵。為了解決村集體土地與個人土地徵收問題,白青鄉採取“對症下藥”的徵遷方式,村集體土地採取先交地,用多少量多少,最後結算徵地補償款的方式。而對於群眾用地,白青鄉採取精準測量,確保每一寸土地丈量的公平性。

白青鄉鄉長林黎告訴記者,雖然徵遷補償款還未發放,但村民們集體支持徵遷工作的舉動著實讓她感動。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今年2月中旬啟動徵遷工作以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白青鄉就已經完成了全部項目用地徵遷工作。

青峰村村民劉必遠家近170平方米的宅基地被納入涉遷範圍,當他得知徵遷要建設的項目後,他毫不猶豫地在簽約書上籤了字“。過去,這條土路交通不便,現在要徵地修路,對村民來說,絕對是件利好事。等路修好了,不用再走泥濘路了,交通更方便了。”劉必遠笑著說。

點贊 | 補償款未發放,村民主動“讓路”

全域旅遊 鋪平村民“致富路”

“生態廊道依山貌地勢而改造,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貫通了平潭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林黎說。近年來,位於平潭北部區域的白青鄉、平原鎮等鄉鎮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鄉村旅遊資源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生態廊道的建設,為平潭北部區域內鄉村旅遊振興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談及未來規劃,林黎告訴記者,廊道建成後,將推動全域旅遊建設,重點發展白青鄉的鄉村特色民宿,打造海釣村,並規劃特色廊道生態遊路線,充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

對於生態廊道建成後的願景許多村民也充滿期待。白勝村村民林載定的家毗鄰廊道施工區域此次為了支持響應徵遷工作,拆掉了自家大門和院子部分圍牆,為廊道建設“讓路”。“都說要致富,先修路,以後等道路通了,我還想把自己家改造成民宿。”林載定說。

  • 來源:平潭時報
  • 文字:陳瀾清
  • 圖片:陳瀾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