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有二孩的家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哥哥抢走了妹妹的玩具,看到妹妹哭,他还特别高兴。

父母总是疑惑,孩子这种推搡和抢夺玩具的行为,需要怎样进行制止?

其实,这种抢玩具和打别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中都属于攻击行为的范畴。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很多家长会问,小孩的为了玩具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是正常现象吗?

孩子总是对他人表现出很强的敌意,到底好不好?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怎样减少孩子攻击行为的发生,这是很多家长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儿童攻击行为的最初起源:7个月大就会出现愤怒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来表明婴儿出现的愤怒情绪。

7个月的宝宝试图够取一个感兴趣的物体时,当父母用自己的手档在物体的前面,于是宝宝就是开始拍打他的手。

等到1岁左右的时候,当一个婴儿抓住了另一个婴儿的也想要的玩具时,这两个婴儿之间的态度会非常强硬,他们试图从对方那夺回玩具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即使再给他们提供完全相同的玩具,他也可能视而不见。

这时,争斗中的一方已经将另一方视为敌对者了,这意味着婴儿在1岁时,攻击性的种子已开始萌发。

到了2岁,幼儿因玩具产生冲突的数量有增无减,但他们大多数能很好地采用协商和分享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是选择攻击的方式。

儿童攻击行为的正常发展:通常会随着年龄,逐渐减少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经典的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心理学家要求2-5岁的儿童母亲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孩子愤怒时的详细情况。

通过记录可以发现,2-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玩伴妨碍或攻击自己的时候,运用躯体行为,如打或踢进行反击了。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但是这种攻击行为在3-5岁之间逐渐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嘲笑、说坏话、起外号等言语攻击。

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早期,一定水平的身体攻击是比较正常的,到了童年中期,这类攻击行为就开始减少。

只有少部分儿童,在攻击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他们的攻击水平在童年中期仍然很高

,这就需要家长关心他们的发展,采取有序措施减少其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异常后果:较高的犯罪率和暴力行为

美国教育专家休斯曼曾对600名儿童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调查。

从图中可以看出,8岁时具有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在30岁时也比其他人更有敌意,他们常常殴打自己孩子,并且有更多的犯罪记录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同时,儿童在3-10岁间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都能很好地预测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反社会倾向。

所以,当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是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攻击性时,就需要父母进行科学地干预。

因为,除遗传原因外,很多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家庭环境滋生和纵容了他们的攻击习惯。

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强制性家庭环境

有这样一种家庭,夫妻争吵不断,平常没有交流,即使交流也是用威胁或嘲讽的方式进行,相互之间看不到关爱和支持。

这种“越吵越快乐”的互虐式夫妻,往往就创造出了以上的“强制性家庭环境”。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在“强制性家庭环境”生活的儿童,更易表现出高攻击性。

因为这种家庭模式中,当孩子感到不快时,就会向父母学习,利用抱怨、喊叫或踢打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同时,婚姻关系的紧张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为争吵不断会消耗掉夫妻彼此的能量,他们会变得对孩子忽视或漠不关心。

缺少关怀的孩子就会变得冷漠,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攻击性自然就居高不下。

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1: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儿童在3岁以前,最易为玩具产生攻击行为,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非冲突化的玩耍环境。

  1. 家长不给孩子购买带有攻击性的玩具,如机枪和玩具刀;
  2. 对于活动剧烈的游戏,要有足够的空间
    ,如在玩蹦床时,应选择空间较大的游戏乐园,这样有助减少冲撞、拥挤、牵绊等事件的发生;
  3. 当有多个小孩一起玩耍时,父母应提供充足的球、跳绳或其他玩具,以避免因为资源不足产生冲突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2:消除攻击的回馈

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让他们知道攻击是不起作用,合作或共享才是达到目标的最好方式

例如,如果4岁的安安为了霸占玩具打了他3岁的妹妹妞妞,父母就需要及时让朱安把玩具还给妹妹,从而让他意识到这种攻击行为是没有效果的。

也就是说父母要找到孩子攻击行为的目标结果,并进行及时消除,这样就能让宝宝明白攻击性的无效性。

喜欢抢玩具!这些现象显示宝宝攻击性强,父母需要做好两件事

同时父母也要对孩子的出现的分享和友好行为,进行鼓励和强化,如给予贴小红花,买新的玩具等。

每个小孩都是天使,只是很多时候环境让他们变成了其他的样子,攻击行为的背后往往藏着父母的忽视和家庭氛围的冷漠。

参考文献

1、张茜. (2003).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师范大学).

2、苏杰. (2014). 3-5岁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师范大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