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有二孩的家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哥哥搶走了妹妹的玩具,看到妹妹哭,他還特別高興。

父母總是疑惑,孩子這種推搡和搶奪玩具的行為,需要怎樣進行制止?

其實,這種搶玩具和打別人的行為,在心理學中都屬於攻擊行為的範疇。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很多家長會問,小孩的為了玩具表現出的攻擊行為是正常現象嗎?

孩子總是對他人表現出很強的敵意,到底好不好?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怎樣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發生,這是很多家長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內容。

兒童攻擊行為的最初起源:7個月大就會出現憤怒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記錄過這樣一個案例來表明嬰兒出現的憤怒情緒。

7個月的寶寶試圖夠取一個感興趣的物體時,當父母用自己的手檔在物體的前面,於是寶寶就是開始拍打他的手。

等到1歲左右的時候,當一個嬰兒抓住了另一個嬰兒的也想要的玩具時,這兩個嬰兒之間的態度會非常強硬,他們試圖從對方那奪回玩具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即使再給他們提供完全相同的玩具,他也可能視而不見。

這時,爭鬥中的一方已經將另一方視為敵對者了,這意味著嬰兒在1歲時,攻擊性的種子已開始萌發。

到了2歲,幼兒因玩具產生衝突的數量有增無減,但他們大多數能很好地採用協商和分享的方式來解決衝突,而不是選擇攻擊的方式。

兒童攻擊行為的正常發展:通常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

兒童攻擊行為的發展特點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經典的兒童攻擊行為研究中,心理學家要求2-5歲的兒童母親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孩子憤怒時的詳細情況。

通過記錄可以發現,2-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在玩伴妨礙或攻擊自己的時候,運用軀體行為,如打或踢進行反擊了。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但是這種攻擊行為在3-5歲之間逐漸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嘲笑、說壞話、起外號等言語攻擊。

也就是說,在嬰幼兒早期,一定水平的身體攻擊是比較正常的,到了童年中期,這類攻擊行為就開始減少。

只有少部分兒童,在攻擊方面表現出一些問題,他們的攻擊水平在童年中期仍然很高

,這就需要家長關心他們的發展,採取有序措施減少其攻擊行為。

兒童攻擊行為的異常後果:較高的犯罪率和暴力行為

美國教育專家休斯曼曾對600名兒童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調查。

從圖中可以看出,8歲時具有高攻擊性的兒童,通常在30歲時也比其他人更有敵意,他們常常毆打自己孩子,並且有更多的犯罪記錄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同時,兒童在3-10歲間表現出的抑鬱、暴躁和攻擊行為,都能很好地預測以後是否容易出現攻擊和反社會傾向。

所以,當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是始終保持著很高的攻擊性時,就需要父母進行科學地干預。

因為,除遺傳原因外,很多兒童的攻擊行為是家庭環境滋生和縱容了他們的攻擊習慣。

兒童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強制性家庭環境

有這樣一種家庭,夫妻爭吵不斷,平常沒有交流,即使交流也是用威脅或嘲諷的方式進行,相互之間看不到關愛和支持。

這種“越吵越快樂”的互虐式夫妻,往往就創造出了以上的“強制性家庭環境”。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在“強制性家庭環境”生活的兒童,更易表現出高攻擊性。

因為這種家庭模式中,當孩子感到不快時,就會向父母學習,利用抱怨、喊叫或踢打的方式來發洩情緒

同時,婚姻關係的緊張會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為,因為爭吵不斷會消耗掉夫妻彼此的能量,他們會變得對孩子忽視或漠不關心。

缺少關懷的孩子就會變得冷漠,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攻擊性自然就居高不下。

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方法1:創造非攻擊性的環境

兒童在3歲以前,最易為玩具產生攻擊行為,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非衝突化的玩耍環境。

  1. 家長不給孩子購買帶有攻擊性的玩具,如機槍和玩具刀;
  2. 對於活動劇烈的遊戲,要有足夠的空間
    ,如在玩蹦床時,應選擇空間較大的遊戲樂園,這樣有助減少衝撞、擁擠、牽絆等事件的發生;
  3. 當有多個小孩一起玩耍時,父母應提供充足的球、跳繩或其他玩具,以避免因為資源不足產生衝突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方法2:消除攻擊的回饋

對於兒童攻擊行為的干預,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起作用,合作或共享才是達到目標的最好方式

例如,如果4歲的安安為了霸佔玩具打了他3歲的妹妹妞妞,父母就需要及時讓朱安把玩具還給妹妹,從而讓他意識到這種攻擊行為是沒有效果的。

也就是說父母要找到孩子攻擊行為的目標結果,並進行及時消除,這樣就能讓寶寶明白攻擊性的無效性。

喜歡搶玩具!這些現象顯示寶寶攻擊性強,父母需要做好兩件事

同時父母也要對孩子的出現的分享和友好行為,進行鼓勵和強化,如給予貼小紅花,買新的玩具等。

每個小孩都是天使,只是很多時候環境讓他們變成了其他的樣子,攻擊行為的背後往往藏著父母的忽視和家庭氛圍的冷漠。

參考文獻

1、張茜. (2003). 4~5歲兒童攻擊性行為發展及其與家庭因素關係的追蹤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東師範大學).

2、蘇傑. (2014). 3-5歲幼兒攻擊行為與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策略的關係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東師範大學).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