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有一个仄声,符合格律吗?

开心的立方


空谈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后人读牡牧这首诗,少有人去研究它的平仄,多在欣赏它的内容。

“不会裁衣会敲边”的“平仄”评论者们,有闲趣去找找诗仙李白的诗,想必也有不合平仄的。其他的旧体诗,不合平仄的可能更多。只有你有闲功夫按你的观念去找,会发现的。

由于古今读音不同,各地方言之异。现代人说古人诗歌的格律,能说得准吗?你这样说,他那样说?牡牧的在天之灵知道了,他会说:你们人云亦云、各抒己见,又牵强附会的论证都错了,我是随兴写的。

诗,重在意境(内容),不必去拘泥于形式(平仄),特别是时下一些诗歌爱好者写的诗。明明是现代人,你穿个古代服装(唱戏的除外)招摇过市,不怕人家说你精神出问题了吗?!

因此,有人在写五言、七言诗时,不标是“绝句”、“律诗”。若有好事者说它不符合格律诗要求,那就算打油诗、顺口溜好了。你也不必去说三道四、指手划足按格律要求人家,扫人家的兴趣。你真想说教人家,不妨亲自示范一首给大家看看,能现身说法才有说服力。空谈理论于事无补。


言午求真


问题: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有一个仄声,符合格律吗?


前言

“清明时节雨纷纷”出于杜牧的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标准的近体七绝,完全付合格律。

一、入声字的特点

节,这个字是古韵中的入声字。所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不仅仅一个“雨”是仄声,“节”也是仄声。

古代的四声分平、上、去、入,上、去、入都是仄声。后来口音起了变化,入声字被派入了其他三声:平、上、去。

例如:七,成了1声;节,成了2声;法,成了3声;阔,成了4声。

二、其他的常用入声字

除了“节”以外,我们常见的入声字还有不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用【】标注的都是今天读作平声的古入声字。另外还有写今天也是仄声的入声字我就不标出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秋兴八首》中的第三首: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中标注【】的也是派入平声的古入声字。

三、语音与韵书不同现象,自古就有

入声字在我们作格律诗的时候成了一个拦路虎,很多人觉得应该与时俱进了。但是这种语音的变化很早就有了,诗人们却没有完全推翻并与时俱进,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古韵的本来面貌。

其实在古代,历朝历代的口音都有变化。但是韵书却依照隋朝的切韵系统流传下来,比如宋朝的口音比唐朝就就有了变化,有些字已经不符合韵书了。白居易的《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中最后一句就是个例证:

水南秋一半,风景未萧条。皂盖回沙苑,蓝舆上洛桥。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谣。称意那劳问,请钱不早朝。

请钱不早朝,仄平仄仄平。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平平仄仄平),但是白居易用了一个“请”,成了“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但是这个字在唐朝确实读作平声。这不是我老街说的,是宋朝人说的,出自哪一本诗话,我记不太清了。有兴趣的可以留言,等我哪天看到后会回复。,

到了清朝,举子们按照平水韵作诗的时候,韵书和生活语音当然就更有不同了。但是清朝人依然采用平水韵作诗,科举时也是依照古韵的标准来评判试贴诗是否落韵。

四、如何辨别入声字

1、多读格律诗和词

多读经典作品会记住很多入声字,除了上面的杜甫的格律诗,懂格律规则的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一定是入声字,这首诗背过后,其中的入声字自然就能记住。

例如题主说的杜牧这首诗,懂格律的话,一看就知道“节”是入声字,背过这首诗,自己染就记住了“节”是入声字。

2、看押韵

有一些诗和词押的是入声韵,记住这些入声韵的诗词,自然也能记住很多。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个韵脚都是入声字:绝、灭、雪。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记规律

入声字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这里就不录入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44-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

结束语

学习旧体诗一定要学习格律诗,学格律诗一定要学古韵。虽然用古韵非常麻烦,但是有助于我们读懂古诗词、有利于领悟古诗词的妙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原来在讲这首古诗的时候提到过,这里着重讲一下这句的平仄。

我在前面一个关于避免新旧韵混用的时候就提到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平水韵?因为平水韵虽然是宋朝编制,但是上承唐韵,所以唐宋之间的诗文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用平水韵来分析的。

记住,用宋朝的平水韵来分析唐诗不是笑话。

而平水韵和新韵最大的区别就是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入声字都是发仄音的,短促,狭急,元朝以后,入声字逐渐消失,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去”中去了,这样延承到今天的普通话,唐宋之时的入声字就分布在如今的“一、二、三、四”声中去了。

所以我们如果按照普通话读音来划分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去),一般情况下大体正确,但是只要碰到发一、二声的入声字,就会出现错误。

“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这样。普通话的平仄划分确实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但是我们知道七绝的首句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起句。这首诗历来就是格律七绝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其中有变音“一二声”的入声字。重点对象就是按格律应该发仄声的“时、节”二字。

去查一下入声字表,果然。

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句子在当时发音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是个完美律句。我们再根据首句平起押韵格式(平声收尾),推出全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再对应看《清明》全诗的平仄,就可以看出来是否全诗合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除了第三句“酒”字,第四句“遥”处于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全诗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清明》这首诗就是一首近体格律诗中的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是符合格律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老街味道朋友的回答很专业,很内行。无愧是格律诗界行家里手。关于“入声字”,对于学写近体诗的朋友,特别是青年一代,无疑是个难题。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语言发音差别很大。以长江为界的南方和北方是两个大的语系。就是同一个南方区域,也有客家话,闽南语,统称“粤语”语系。江浙一带的地方语又称“软语”。由于汉高祖刘邦先于项羽入关,盘踞陕西汉中一带成就霸业,建立汉朝。并将各方语言通称“汉语”。“方言”成了区分地域不同的一大特色。古人写诗多用“入声字”。均为“仄”声。后来,清朝人把诗词的韵部进行了重新整理归类。把一部分入声字归入平声部,一部分入声字归去仄声部。于是“入声字”就名存实亡了。当代人学写格律诗大都依据《中华新韵》中的“阴、阳”为“平”;“上、去”为“仄”来解决格律诗的平仄对仗的。这不能说不是一大进步。尤其是为中青年一代学写传承近体诗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难题还未彻底解决。这就是在阅读学习近体诗时,必然会遇到如何辨认入声字的问题。比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很多人都误认为杜大诗人也会犯“孤仄”的低级错误。殊不知“节”字古为入声字。所以,如何在阅读格律诗词的过程中,正确辨认入声字,就成为当代人所遇到的一大障碍。我有一个建议,或许能部分解决这一难题。我有一本旧版的《唐诗三百首》,其中每一首诗的每一个字,都标注有平仄关系的符号,可以与今韵字对照。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死记硬背”和灵活辨认入声字。日积月累,这个难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帆影Ordos


这个问题提的好!是对专讲平仄人的挑战!......汉语本身就讲平仄(四声),连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分清。用不着在这方面故意设置障碍,大做文章!!!.......写诗主要看意境,以抒情为主。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主要是语音要讲抑扬顿挫(即高低起伏丶停顿转折)。婉转动听,押韵而有节律。如古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年古诗,朗朗上口。......用得着平仄不离口吗?!

小民欢迎网友的批评!囬话如下:(1)小民是位无知又无畏的人,因此发言胆大包天!(2)有网友提出《草》的作者是杜甫。究竟是谁?(3)小民不懂古诗,尤不懂格律。但爱读李白的诗(或词)。请问大诗家,李白的《三五七言》(不列内容了)是诗是词?讲的是啥韵?遵的哪条律?何能流传千年?......(4)请网友细看看小民的言论。小民否认写古诗(包括格律诗)不讲平仄了吗?是说不要人为地设坎,顺其汉语语音,以抒情为主,是啥韵就是啥韵。不要因韵律而影响抒发情感。......难道当年白居易写古诗《草》时还翻翻古诗平仄谱?!......

(5)格律诗讲韵律。请问:啥叫韵律?啥叫押韵?啥叫平仄?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是啥?押韵与平仄有没有关系?若有,两者啥关系?......你当众讲明白了,公众心悦诚服了。小民甘拜你为师!

欢迎继续反驳!並欢迎广大古诗爱好者参与辩论!


null126337927小民


首先应该指出,“清明时节雨纷纷”里面不是只有一个仄声字。除了“雨”字是上声,属于仄声外,还有“节”字,它是入声,也属于仄声。现代普通话里面巳经没有入声字了,入声己经分散到其他各声里去了,所以现代人分辨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入声字是一个小障碍。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并不是每个字的平仄都同上述格式的平仄一样,而是在符合格律原则下,个别字的平仄有所变换,这也是格律诗的一般情况。


笔翰颇好


古人作诗是按旧四声(上平去入)来定平仄的,是以平水韵为准(毛泽东创作诗词也以此上为准);而现代人作诗,除按平水韵外,亦有按中华新韵(即普通话的第一、二、三、四声(又称新四声)。“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旧四声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按七绝诗创作平仄之格律上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故“时”字落第三个字可平可仄。这是合乎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的,不需怀疑!





阿燚黄南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题主认为全句只有一个仄声字,是以普通话的四声来确定的。这句诗如果按近体诗要求,应该是O平O仄仄平平。第一、三二字可平可仄。节、雨二字位置上必须是仄声字。节字在普通话里是阳平,可在古声中为入声字。便是仄声。所以认为这句诗为孤仄是不对的。


直心1


如果是美女配英雄,管她是人是妖?——写诗看的是意境,形式并不重要。写个诗还纠结形式主义?


把每一天都过成诗


牧童遥指杏花村,放羊小孩我家傍边有个洒厂,杏花村,好喝点,吟诗,捅破,现代理解耍滑头,对方多喝,我少喝,借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