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杜牧写给十三岁少女的经典名篇《赠别二首》?

谢小楼

杜牧写过很多赠妓诗,这些诗清丽流美,留下很多描写青春美女的经典名篇。他的《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一位十三岁的小女歌妓的,在这两首诗中,杜牧创造出了一个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赠别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给扬州一个十三岁的歌妓的。

第一首写少女的美。

娉娉袅袅十三余,诗的开头写少女的妙龄风韵,十三岁的少女,轻盈美好。

豆蔻

豆蔻梢头二月初,接着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岁的少那样清纯美好。豆蔻年华也成了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结尾,杜牧又对比,再次写出少女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杜牧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这位少女。

这首诗赞美少女,却不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却清丽空灵,将少女的美好到极致。

第一首写少女的美,第二首则写少女的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现出来的越是无情,因为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此刻离别心情,只是在本该欢声笑语的酒宴上,却笑不出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只有蜡烛照着两个即将离别的有情人,替他们默默垂泪,直到天明。

这首诗写情写得真,写得切,很准确地抓住少女离别时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了悱恻缠绵的情思。写得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这两首诗,表现出诗人杜牧真情的一面,虽是欢场作乐,却也感情真挚。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十三岁还是"未成年人"麽!如此这般诗歌相送,未免过于风流了吧!

很显然,第一首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如胶似漆。不过第二首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意在夸赞"美丽"。

“娉娉袅袅十三余”,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没有一个名词,但能够充分展示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这也是汉语的奥秘。

第二句中“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下面还会有什么惊艳的词藻呢?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人马上就要离开此地,告别小歌女,旅途上纵有千种风情,万般多姿,又有谁能够比得上呢!


闲看秋风999

诗人眼光和境界总是侧重于纯真多情感性的人或事物,更注重于内涵与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挖掘,美的恰如其份,不娇柔造作,也显示出作者将美与内心的完美境界相融合的思想。如,病如西施,无以言表的清秀与纯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