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杜牧的经典唯美作品《江南春》怎么赏析?

信陵君无忌


杜牧的经典名篇《江南春》,以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风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鲜明、层次丰富的特点,表现出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且看全诗: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一开头,就像一个电影的航拍镜头,鸟瞰江南大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的描写不限于一个角落,而是将繁丽的风光在江南大地上铺展开来,耳中听到的是清脆的莺啼,眼里看到的是红绿相映的明亮风光,脸颊吹过的是和煦的春风,深吸一口气,风中还有隐隐约约的酒香。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杜牧妙的点染,令人心醉神迷。

江南风光,不仅有明媚动人的一面,也有深邃迷离的一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的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所以留下了众多的寺庙,这些南朝的寺庙,为江南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这些寺庙楼阁,掩映在朦胧的烟雨之中,形成了一幅深䆳迷离的画面。

在杜牧的这首诗中,江南有明媚的春光,也有迷离的烟雨,有水村山郭,也有南朝寺庙,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所以杜牧的《江南春》,千百年来素有盛誉。


谢小楼


杜牧的"江南春"千百年素负盛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風”,似乎展开一幅長卷,又似移动的电影镜头,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临水村庄,傍山城郭,迎风酒旗,一一展现,第一句自然景色,第二句人文景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两句讲江南春景明媚,这两句把人带入迷蒙烟雨中,增添一种朦胧迷离色彩,这使江南春色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两字增添了悠远历史色彩,至于四百八十寺,只是强调数量多,而非实指,实际上,数量还可能更多。

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广阔深邃和迷离,是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和赞美。对这首诗,有人提出"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佞佛,唐朝杜牧时代佛教仍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此,认为后两句是讽刺,其实,杜牧反佛并不等同于对历史遗留佛教建筑有厌恶,他在宣州.池州常去一些寺庙,还与僧人交朋友,他有不少诗中写过江南寺庙,如"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表明他对佛寺的欣赏留连,如果说在"江南春"中有一点历史感慨,则是可能的。


周元亮画。千里莺啼绿映红,
郑午昌画。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吳石遷画。多少楼台烟雨中。


瀚墨寻梦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辽阔悠远的江南,千里一览无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蓬勃气象,丛丛的绿荫,簇簇的花红,相互影印在山水间,美不胜收,那临水而居的村庄,依山而靠的城郭,随处可见酒旗招展在嚯嚯风中,飘荡纷繁芜杂,多么地令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春景中,这样的热闹里,不由地想起那些朝朝代代兴建的庙宇,在历经风雨后,仍然还屹立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哪些苍老了时光,哪些古朴了岁月,哪些愈发日久沉香了,哪些还在演绎历史风云的继续,一切朦胧、迷离在春日的烟雨苍茫中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江南,在水乡,在柳绿山青各色映照下的万紫千红中,江南美,美在千姿百态,美在柔情似水,还美在寒烟碧翠的一幅幅画卷中。江南的美,如诗如画是美,小桥流水是美,山野村郭是美,楼台烟雨是美,瓦灰色的墙垛和瓦灰色的天是美,庭院残垣夕照亦是一种残破的美。江南美,还美在诗人们的徽墨下,一点点泛起清香沁脾。不管是在江南江北,千山万水都飘红挂绿,处处莺啼声声,依水而居的村庄,靠山而立的城郭,还有迎风招展的酒肆旌幡,微微飘扬着。这江南真美。江南的美,承载着千百年来沧桑、变幻的洗礼,一座座清静古朴的寺庙,虔诚在历史烟云中多少年了,经过风雨交错的荡涤,历经朝代更替的风云变幻,却无法改变的内蕴之美,是江南独有的气质美。

“古寺”、“烟雨”、“曲径”、“花木”、“山鸟”、“钟声”、“绿树”,许多与通幽意境相辅相成的丽词清句,都成为诗人们笔下竞相择选的优美词汇,都成为山水诗中的特定主角,人人用之,字字达意,蕴育的内涵却未尽相同。


唐代诗人常建有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欧阳修曾评此诗颔联:“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没有亲临其境,切身体会,不能效仿之,精髓之处,实则心灵之花,无人能替代当时意境中。可见,由心而发多么地重要,这首题壁诗是不是这样的呢?随着诗人的脚步和心绪慢慢走进去,看看怎么样的初心下朴素着一颗怎么样的真实情怀。他说,清晨一大早,我便去了这座古庙,那旭日初升,太阳刚好照着寺庙的树林子。这里的“高”是指高高的林子吗?据说,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这里的“高林”兼顾了对寺庙的颂扬之意,佛堂光照,有一种敬畏的虔诚。穿过一条幽静的小路,路旁竹林蓊郁,清幽地通向后院中去了,原来在禅房的深处啊,一派茂密昂然、花木丛生,这美妙静怡的环境令人如痴如醉中。远眺处,一座山,山上披着金色的霞光,在霞光映照下,雀鸟们欢快愉悦地在自由飞翔着,有“鸟鸣春涧中”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山空、鸟欢。这般美妙下,走近清清的潭水边,潭水中天地、身影俱在,空明而清澈,似又什么都不在的恍惚。此时,万物寂静,声响寂灭,只有远处不经意传来一声声寺钟的回响余音环绕中。

写寺庙,写清晨的寺庙,写寺庙里行行进进中觉悟,是最难写意的,古寺之幽,幽在禅意,古寺之庄严,严在也有生命的活泼,古寺之空,空在一物一景中,古寺的古朴和佛性,全然在物象的内里延伸中体现个中的况味,诗人也在这样的纯净透彻里开悟了人生的真谛,对于隐逸、礼佛、参禅的想法更加明朗、清楚了。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的《遗爱寺》,也有着同样的心境。“手中摆弄着一块小石头,诗人坐在一条小溪旁,小溪旁边的是一座寺庙,寺庙旁有一条开满花儿的小路,沿着这条路径,一路上行去,随时可倾听到鸟语们的啼叫,可以闻见泉眼细语声声潺潺地在流动。”这首诗妙在诗人用意简单,描写简单,章法也简单,却表现出了一花一世界的空、静、透,随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石”、“溪”、“花”、“寺”、“鸟”、“泉”,几个特别独立单薄的字,经过诗人的嫁接组合,却有妙手天成的自然之效,黏合无缝。

“花木”、“小径”、“鸟”、“钟”、“林”、“泉”等字词,在抒写庙宇的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更高,其表达出的意境更符合古寺的超脱之美,别于对俗事尘世的描摹。

不食人间烟火气,写古寺山庙的古诗词极少,能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媲美的就更少了。不过,唐朝诗人中,还是不乏将寺庙和山水写意得生动清幽的。王维《过香积寺》诗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崔颢《游天竺寺》中说:“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涧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张祜《题杭州灵隐寺》诗云:“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白居易写意《云居寺孤桐》曰:“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通禅礼佛之人,诗歌中往往浸透着一种透亮的清洌,能让人沉静下来,也能使人沉浸其中,心醉不愿醒来。


寺庙在山水中,走进山水的深处,或在不经意间,远远地有轻轻的寺钟一阵阵传来。

安静地栖息,诗意地栖息,有一处桃花源,便是最真最美最朴实的写意。这就是古代诗人诗词中的乡野山村了。这些诗歌多来源于最现实中底层的生活写照。《过故人庄》便是其中的代表。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说:“我的一位老朋友煮好了米饭,弄了烧鸡,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家在乡下农家中。这里的邀请正是一种亲密走访时的自然之态,说明这样的邀请或许不止这一次。朋友的家绿荫树木环绕,青山横斜在城郭外,这是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不经意间就点墨几许。对着一块苗圃,两人斟酒喝开了,边喝酒,边探讨庄稼、菜地,一幅乐融融的友情图跃然纸上。这二人喝了还不尽兴,再次约定哪一天再见面,再喝酒。喝什么酒?菊花酿造的就好啦!”孟浩然将最为平淡的乡村邻里之间走访,描写得朴素、淳厚,“故人”、“田家”、“绿树”、“青山”、“桑麻”、“重阳”、“菊花”,这些本来很常见的词汇,经过诗人的加工、组合,又达到了另一种亲近效果,犹如眼前,引发共鸣。


古诗词中,描写乡里农村邀约聚会的诗歌尤为少见,孟浩然擅长这种朴实无华的文笔,在林林总总的诗歌派系中独树一帜。闻一多评此诗:“淡到看不见诗。”

孟浩然的世界里多有山村的朴素美好,同样,隐居南山下的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朴拙情怀,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农家写意,同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独特韵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在南山下过着隐居的生活,耕作劳动,吟诗作赋,样样件件都没落下。文人也,农民乎?或是,或都不是了。随心所欲地看待,自然而为地行之,这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给予后来人营造的一块“悠悠见南山”的一亩三分地。


陶渊明做农活,种豆了,他种在什么地方呢?他自己的“自留地”——南山下。好吧,做一个农人,先播种、常护苗、善修剪、勤除草,方能有好的收成,来看看陶渊明是怎么开展农活的呢。“草盛豆苗稀”,我们看不到他如何耕作,不过已然看到了耕作的结果,杂草茂盛,豆苗稀疏,这农作物似乎长势有点差强人意。本该肆意地生长,却被野草占去了地盘啊。陶渊明俨然不熟悉农务活路和作物的生长规律。眼看这样的情形只可能歉收,不行啊!须得想想办法。于是,他早晨起床后,便将除草当成了当日的重要事情来做。这里的“理”字尤其好,说明陶渊明对此事正努力尽心中,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农人,陶渊明认真地干到月亮出来了,才扛上锄头把家返。而由于“业务”的不熟,导致劳作时间延长,可是,这样的懊恼并没有在他的身上体现一丝一毫,反倒是心情愉悦,邀一轮明月清辉同行,这种情怀是何等浪漫与逍遥。那罅隙里长长的草木带露,沾上了衣裳,这衣裳有什么可惜的,只要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没有打扰此刻美好的心情就行。

全诗句句朴实,文风、文笔,皆不加修饰,平淡意简,却又在简单中蕴涵了世间天理之道,一个“愿”字,便是他出世的全部真实想法,“愿”或“不愿”,不是谁能强加的,包括社会、压力、人事、境遇等等,也不是谁能改变的。唯有一颗朴实、单纯、安静的初心,才能保证生命的真实和生活的恒定,那就是自己想要的日子,心内愿意,说好,那就好了。

农家与山寺皆拙朴,而农家与山寺外面的世界,它们毗邻的山水风光还是有些微区别。农牧牲畜在农村常见,但不会出现在寺庙之中。钟声木鱼是寺中必备,但农家不一定有。不过,小溪、清泉、飞鸟、竹林、花红,这些清新的景物,山村和山寺一般皆有。

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

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

“林下”、“青松”、“古路”、“白月”、“寒山”、“桂花”,诗人们似乎众口一词,都喜爱将这些美妙的词汇镶嵌到诗歌中,因为感触,因为情景,因为笔法,也因为个人的经历与侧重点,一样的词汇表达出来的意境却大不相同,树林有密的,也有疏的;青松有幽静的,也有微微风中的;古路有荒僻的,也有情趣盎然的;白月有迷蒙的,也有皎洁的;寒山有遥远的,也有近在眼前的;桂花有暗香浮动的,也有幽幽传来的,每一种描写都是每一个奇妙的姿态,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大千世界物象的魅力感悟,形形色色,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都是一重山水一重天,在美好在诗人的笔下竞相呈现,美不胜收。


水墨江南,处处有情,样样有意,延展开去,春花秋月,梅兰竹菊,小桥流水,青瓦高檐,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这篇赏析选择我的作品《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期待更多朋友一起学习、探讨!


紫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绝句》,为我们展示了暮春时节,多雨湿润的江南的秀丽的景色。



沃野千里的江南,红花绿树丛中,处处听到欢快的鸟啼声。
江南水乡的城市和乡村,更因为酒店用来作为标志的“酒旗风”在风中飘荡显得更加秀丽。而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之中,无数座南朝时修建的寺庙,静静的矗立着。

咋一看,杜牧的这首《江南春
绝句》,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群》、张旭的《山中留客》等诗篇一样,只是描绘江南美景的优美诗篇。但仔细一琢磨,此诗却原来含有弦外之音、诗外之话。很多人都晓得,自“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朝就陷入了藩镇割据、宦官当政、朝堂党争的乱局之中。在唐宪宗时,唐朝虽然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随着唐宪宗的暴毙,安史乱后唐朝好不容易恢复的短暂的中兴又结束了,唐朝又回到了混乱的局势之中。并且,从唐朝建立开始,统治阶级就大力倡导以佛教为首的宗教在中国大力推广,以麻醉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安史乱后的唐王朝,干戈频仍,民不聊生,佛教的传播速度更是迅速。中后唐时期的乱世,竟然是和颓废混乱的南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已踏上仕途,但壮志难酬的杜牧,自然是有感而发了。所以,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绝句》,不应该只是一首吟诵江南秀丽风光的诗篇,而且还是一首委婉的劝告统治阶级中的高层的诗篇:要励精图治,不要重蹈南朝的覆辙!


哪怕是在今天,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绝句》,依然有着她的现实意义。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国内产生腐败等消极因素的土壤依然存在,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分秒不停的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战线上的主导权,各种非马列主义的不健康思潮在相当多的人群中泛滥。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并进而骄奢淫逸,那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始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就会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是下一代人的身上重演。


孤独之人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我也很喜欢,这是首很美的诗,从诗的题目开始就很美,后面每句话都很美,尤其最后那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美到不可方物。

这首诗的大意我就不介绍了,应为意思不难理解。

很明显这是一首描绘景色的诗。说到描绘景色,晚唐的诗人杜牧有其独特的能力。杜牧总能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内,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杜牧描绘景色就像摊开画纸画一幅巨幅的山水,我有时候把杜牧称作“画家诗人”,读他的诗,就像是看一幅幅山水,惬意得很。

看这首《江南春》,诗人明明就在一处站着,却描绘出了千里的江南美景。

从诗的一开头,读者就好像是坐上了跟随着移动的航拍镜头,俯视南国大地。地域千里的江南,黄莺在快乐啼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依山的城郭,傍水的村庄,在风中招展的酒旗,这一切都尽收眼底。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看风景航拍的过瘾?

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镜头继续移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庙一一展现眼前,多么的壮观、多么的巍峨。嘿嘿,最后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雾迷蒙的江南啊,朦胧的隐隐约约有多少的亭台楼阁啊,这一迷蒙的视觉,在数量上远胜于那四百八十,将江南的所有建筑全部收入一句话中,妙哉!

再回头读一遍整首诗,前两句“绿映红”、“酒旗风”,最后一句“烟雨中”,蓦然发现,在短短几字间,连天气都发生了变化,前面是晴空,后面便是水天一色了。噢,我们是在移动的镜头之上!

真是过瘾!比看山水画还来劲!

对应所描绘的江南胜境,以“江南春”为题真是名副其实。

实在是很妙,诗人看似轻柔点缀的几个字,却描绘出一幅大气磅礴的江南画卷,这就是杜牧的功底,非常深厚。

这是我对杜牧《江南春》从艺术角度的赏析。

然而现代很多学者对这首《江南春》还有另一番解读。

就是针对杜牧诗中的最后两句,指出杜牧是在借古讽今。因为杜牧所处的晚唐,大唐江山已经倾颓。此时唐宪宗醉心自己的一点小小成就,不死积极进取,居然一心事佛,幻想长生不老,在此时期,僧尼佛像的数量持续上升,寺庙等的实力不断加强,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力量。

杜牧是持反对佛教态度的,在这借助南朝时期几个朝代大肆事佛,最后都成一场空的事实,来讽刺当今朝廷对佛教的态度。

以上是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江南春》,相对的格调就没艺术层次那么令人愉悦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关于杜牧,我曾在品评其《遣怀》一诗时有过粗略介绍: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那么,可以粗略的判定这首《江南春》也是首咏史抒怀诗。

下面我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析下这首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形容范围广、区域大;“莺”指的是黄鹂之类的小型鸣禽,体型纤细瘦小,嘴细小,鸣叫声尖细而清晰。“绿”是绿树;“红”是红花;那么“绿映红”指的就是绿树映衬着红花了。因此,这句诗的理解就是:到处都是莺鸟欢快的啼鸣声,还有那绿树映衬着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郭”是城郭,引申为城镇之意。“酒旗”指的就是酒馆前挂或插着的标志旗。那这句的理解就是:水绕着村寨,山围着城镇,小镇上的酒馆门前,那酒旗迎风飘扬着。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的就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由于佛法兴盛,帝王,尤其是梁武帝萧衍非常信奉佛教从而令当时兴造寺修塔之风盛行,故南朝寺院众多。这里的“四百八十寺”应该是个虚数,指的就是寺院众多。这句诗就比较好理解了:南朝广建寺院,但现在(诗人所处时代)还有四百八十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楼台”指的是寺院中的楼阁亭台。那么,我对于这句诗的理解就是:这么多的楼台还静静地伫立在这烟雨之中。

由上,为这首诗的做个整体概括:到处都是那莺鸟欢快的啼鸣声,还有那绿树红花的美景;不远处,只见那小镇酒馆前的酒旗在迎风飘扬着,再看看四周,成山围水绕之象;放眼远望,只见那一座座寺院高耸挺立;望着这么多的楼台静静地伫立在这烟雨之中。(“我”忍不住感慨万千。)


诗人想表达什么呢?(他在感慨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想来。那一座座寺院伫立于烟雨之中,它们不仅在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辉煌,也更在倾诉着如今的落寞与孤寂。而诗人通过这些不会言语的寺院来告诉别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繁华落幕终归静,唯有烟雨伴千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怡人,以物感人,若不细细咀嚼玩味,其感慨之情较为难觅。


指间行走


《江南春》原文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每次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总会想到与杜牧同时代李商隐写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莫名的感觉他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南朝当时的社会现状是皇帝和大官僚们都崇尚佛法。因此建了很多寺庙。而到了唐朝更是发展到了极致,皇帝甚至半夜三更和臣子讨论鬼神,而不是黎民苍生。

诗言志。诗人的思想都是深邃的,眼里的“景”不只是“景”,更重要的是情。借景抒情是诗人惯用的表达方式。

要欣赏这部作品,先从诗人描写的景物分析。

题目既然是《江南春》,写的应该是整个江南春天的全景,诗人用了28个字,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副江南的富丽而又多姿多彩全部的景象。并且把阴雨时的江南和晴空万里的江南都写的令人心驰神往。可以说,展现在读者前的更像是一副水墨丹青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人的眼睛当然看不到千里,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写呢?作者看到的一定是眼前的景象:红花在绿树中掩映,近处是临水的村庄,远处可以看见依山而傍的城市,有迎风招展,飞舞的酒旗。作者看到的一定是眼前的这些,从而联想到整个江南大地的整体景象。整个江南的真正的景色。鸟语莺啼,花红柳绿,酒旗招展。所以说“千里”。

在诗人的眼里,晴空万里的江南忽然美不胜收,固然令人心醉神驰。和那些精心打磨的园林相比,这里的景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江南的繁华美丽都是天然的,而且铺排在整个江南大地上。真正的江南春原来是这样的,让那些未到过江南的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江南的美并不只表现在万里晴空之下。不知勾起了诗人多少追忆?江南之大,阴雨时的样子诗人是经历过的,不知多少次诗人曾行走在烟雨蒙蒙的江南的巷子。

所以诗人又接着阴雨绵绵的时候,阴雨下的江南,美的更多的是深邃和迷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之广阔,不可能同时都是晴空万里,一定也会有阴雨绵绵的地方。

这里简单说一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含义。由于南朝的皇帝和大官僚都信仰佛,可以广建寺庙,“四百八十寺”是形容寺庙建筑之多,是虚数。而杜牧所处的时代,更是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杜牧本人崇尚的是儒道,他并不信仰佛教。

诗人在描绘完了江南的晴空万里的景色之后,感觉光是这些还不够丰富。

这只能代表江南明朗清晰的一面,所以诗人又继续深挖出精彩的一面。那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身就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诗人却又让这些楼宇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中,更增加了一层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一副水墨丹青画和前面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丽的画面相映。使得“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想到历史上的“南朝”,更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

整首诗表现出了江南特有的景色,山多,水多,花明柳绿,色彩丰富。色调错落有致。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的江南,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展现在眼前。

无论晴空万里。还是烟雨蒙蒙,江南的景色都令人神往,令人心醉。

这首诗除了写江南的美,美景的背后诗人也有隐忧。从南朝开始就大兴土木建筑,修建了数不胜数的寺庙,建造寺庙必然造成国力衰弱,所以这句话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有讽刺,有一种说不出的深邃的思想。

诗言志,在借景抒情,诗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诗人也不想再看到统治者“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射负薪先生邀请。

杜牧的诗风与唐代其他人的诗风差别较大,他自己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读他的诗像喝绿茶一样,闻起来清香,喝着有点涩,但回甘悠长。以此诗为例,无奇语,无警句,却又面面俱到,颜色,气侯,动植物,自然与人文景观,空间与时间,动态与静态在短短二十八字里都包括了。确实是高,是绝!结合其所处时代,其实他对四百八十寺的命运产生了忧虑,但又不明说,只是让它们与楼台一起溶在烟雨中了,而烟雨明是自然的烟雨,其实又是历史的烟雨,那种淡淡的涩味只能凭读者自己体会了。有了这涩味,自然有回甘,那就是对这种诗意表达的敬佩!

这里没有讽刺,只有诗意的表达。这首诗的风格与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出一辙,断魂的涩味都被写得如此有诗意,以致于人们都不去想为何断魂了。这也许就是诗的最高境界吧:你见到美还能回味美。致于"商女不知忘国恨"和"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艺术感染力就稍微差了一点。当然后两诗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更强一些。一家之言,见笑。


胡先生北京2018


唐诗浩渺的苍穹里,曾涌现出了无数如繁星般熠熠生辉的伟大诗人。在诗坛有着“小李杜”美誉的晚唐诗人杜牧,即便在群星荟萃的唐文学天空,也无疑是其中最为亮眼的明星之一。杜牧一生文学贡献卓著,无论是诗、赋还是古文,都在唐文学史上留下了独树一帜却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牧诗往往表现出辞章精工与气势浩阔兼收,立意曲远与情韵跌宕并存的鲜明特点。其咏史抒怀诗往往于拗峭多变中力矫时弊,使人读来既能感受其情韵之美,又能引发读者忆古省今之深思,其中尤以《过华清宫》、《泊秦淮》、《江南春》等诗为甚。愚现就《江南春》作出个人赏析,烦请同好师友指正。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文白话浅析:千里江南处处莺歌燕舞柳绿花红,近水远山内城外郭时见春风浩荡酒旗招展。南朝古庙金碧辉煌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楼台在朦胧的烟雨里,显得那般悠远深邃迷离神秘。

诗人以绘画般精工的技法,仅短短二十八字便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壮阔绮丽之美!其意境之华美,文思之开阔,手法之峭拔,立意之高远真无愧于他那支“缩千里于尺幅”的生花妙笔!纵览全诗,真真是画面宏阔、思接千里。诗中静景动景辉映成趣,远景近景相得益彰,于多感官融合多角度铺排中,把一派山明水秀柳绿花红的江南景象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同时诗文既展示了江南春景中色彩富丽、烟波浩渺的自然景观,也凸显了城郭层叠、古建悠朴的人文景观。而前后句之间看似自然对接,实则匠心曲婉用意颇深!何以如此?诗人到底要把读者的思考引向哪里?我们可以从诗人生活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中管窥究竟。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作大厦将倾之势。彼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危艰局势正一点点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而当时执政的宪宗因醉心于平定淮西的微末成就,不仅躺在功劳簿上醉生梦死,还痴心妄想地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如此,他便如南朝诸皇帝般一心事佛,大兴寺庙,耗费了大量的国库财力。韩愈曾上书《谏佛骨表》予以劝诫,却险些丢了性命。后宪宗终于被太监杀死。但其后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兴倡佛事,导致全国僧尼之数日渐众多,寺院消耗日益加剧。


如此危艰局面自然地激起了诗人的深深忧虑。诗文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字面粗看是表现江南春景的美好,实则是对昏庸当政者苟安眼下、歌舞升平、倚红偎绿、醉生梦死的奢靡荒唐生活的有力讽刺;诗文后两句,借南朝遗留寺庙之众引南朝覆没之往事,以告诫当政者牢记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

全诗采用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前文对眼前美景的华丽铺排,与后文对往世的没落凋敝的描摹,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如此强烈的跌宕反差中,诗人借诗文对当朝统治者的警醒与告诫自然显得力拔千钧、撼人心旌。而这样高妙的手法,令今人读来也不仅仅细细品味到了江南春景的美好,更难免因诗人那颗忧国忧民心所发出的铿锵之声而深深叹服!
一家之言,惟愿移樽就教,不吝感激!


风西夜昨


晚唐诗人杜牧的诗风豪宕疏朗,精婉流丽,不论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通朗神韵,还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简轻谐,皆让人读来如珠玉在齿,别有一番风雅玲珑之致。

《江南春绝句》是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是年春,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眼见江南美景,忆及南朝时曾大盛一时的诸多佛寺,百感交集,绣手一翻,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先看开篇,“千里莺啼绿映红”,以“红”“绿”一对反色渲染出江南花明柳绿的春光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水村山郭酒旗风”,自然景观之后便是人文景观的描写,一时间增添了游人往来的生动意趣,迎风飘起的“旗”、流动的“水”以动的形式激活了“山”和“村”的静。

“南朝四百八十寺”直接点出心中所想,南朝时期君主兴佛,大力建寺,而“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些耗费巨力的砖瓦,早就湮没于历史的烟雨之中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全诗一气呵成,风采天然。

清代周咏堂在《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中评此诗云:“字字着色画。此种风调,樊川(即杜牧)所独擅。”可见,杜牧的诗,尤擅长这种寥寥数字连图成画的词采表达。而当今读者对本诗的解读,存在的最大分歧在于,杜牧在末句到底有没有借古讽今。

有人认为,杜牧只是单纯地字联时空,提到南朝之寺,也有人认为,杜牧自身生活的晚唐时代,君主也有些过于重视宗教而疏于政事,谈起南朝,是诗人特意的一笔讽刺。确实,“小李杜”中另外一位诗人李商隐,也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讥讽之语,不过,当年打江南走过的杜樊川,心中究竟所作何想,也再无人能够知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