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作者 | 操儒冰

过去十年,中国建陶行业创新提速,大量的创新型产品应运而生,推动建陶产品品类呈现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格局。

多元的装饰材料与丰富的装饰效果,让人居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与舒适。而回顾这一段产品创新史,其中的规律性和方向性显而易见,智慧的中国陶瓷人围绕能够想象到的创新方向,集思广益,将一个个假想变成现实,促进瓷砖装饰性能达到登峰造极、异彩纷呈的高度。

从早期热衷于“表面创新”,开创仿古砖、抛釉砖、微晶石等品类;到尔后延伸至“坯体创新”,瓷抛砖、通体大理石瓷砖等“表里如一”的产品受到广泛热捧;再后来,是规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大板、中板以及新兴规格全面涌现;紧接着,负离子、发热砖等功能性产品卷土重来,在满足装饰功能的同时,瓷砖已在功能化、绿色化、材料化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每一款产品均有其诞生逻辑。过去10年,建陶行业的产品创新轨迹如何?那些曾经的风云产品、爆款产品是怎样诞生的,同时又如何衰落的?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表面创新”时代 ,花色、纹理、工艺的质变

2009年,对于中国建陶产品升级迭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的两大事件,深刻影响了往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建陶产品的发展方向。

这两大事件:一个是陶瓷喷墨打印机首次在中国市场得到应用,随后开启了产品花色无限可能的新“石”代,除了水和空气,任何纹理均能够通过这款革命性设备轻松实现;

另一个是以个性化产品著称的简一陶瓷,开创性地推出黑晶玉、金象牙、雨林绿等多款大理石瓷砖,将瓷砖的质感、纹理、色彩与细腻度、逼真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大理石瓷砖这一新兴品类如燎原之火,席卷陶业。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这是一个“花色为王”的时代。囿于工艺技术的限制,行业及消费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的都是花色单一、呆板,以及创新乏力的传统产品。

但这样困局很快被打破,而且势头之猛前所未有。即便是花色顽固、一成难变的抛光砖亦迎来花色的革新与品类的延伸。2009年前后,普拉提成为抛光砖新品的代名词,在行业内铺天盖地的涌现,一度成为这一时期最受消费者青睐的抛光砖产品。

普拉提的成功,得益于花色纹理的一系列突破,以及拥有质感天成、光洁细腻、环保质坚等优秀特点。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普拉提抛光砖。

这一阶段,建陶产品呈现抛光砖、仿古砖、瓷片三大系列鼎立的格局,直到抛釉砖的问世,才逐步打破这一局面。大致从2007年起,抛釉砖这款融合抛光砖与仿古砖优势的新品,开始在行业内悄然流行开来。

抛釉砖借鉴了抛光砖的工艺,使砖面效果光洁平整、明亮如镜,同时又采用釉中彩工艺,使花色图案丰富、色彩绚烂,既可以仿石、仿木,又可以超越仿古砖的色彩、纹理和质感。它的诞生,让行业眼前一亮,因为图案细腻、色彩丰富、层次感强,抛釉砖的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甚至有业内人士早早地预测:“抛釉砖将在未来取代抛光砖,成为地砖之王。”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花色丰富的抛釉砖。

抛釉砖的兴起与日渐成熟,得益于上游装备和色釉料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成熟。早期,抛釉砖产品质量很不稳定,存在釉面耐磨度不高,容易刮花,水波纹明显、易吸污等致命弱点,令诸多企业一时难以突破。

不久后,一批主流色釉料企业相继介入抛釉砖领域,积极推动工艺成熟和技术进步,大大促进抛釉砖产品的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超平釉、纯平釉、金刚釉、钻石釉等平整度、耐磨度更加卓越的升级版产品。与此同时,抛釉砖抛光设备亦不断完善,出现了专门为抛釉砖产品开发的抛光机,柔抛、半抛、全抛工艺全面成熟。

2010年以后,建陶行业抛光砖、仿古砖、瓷片等传统产品发展步伐放缓,并进入微利时代。另一款“明星产品”——微晶石的崛起,打破了抛釉砖独步天下的创新格局,在往后一段时间,这两款产品并驾齐驱,引领建陶行业新品市场。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微晶石品类的形成,与早期微晶玻璃复合板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的微晶玻璃复合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优等品率低,一度陷入发展的低谷。而后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微晶玻璃复合板涅槃重生,卷土重来,企业开始将过去的微晶玻璃熔块改为透明熔块,改变了生产工艺,解决了技术难题,使微晶玻璃复合逐渐演变为更为简洁的“微晶石”。

2010年以后,生产微晶石产品的企业日益增多,以天然石材和玉石为仿版蓝本的微晶石产品,成为建陶市场上的高端产品。一时间微晶石成为企业角逐高端市场的重要筹码。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20多家企业、47条微晶石生产线投入生产,由此掀起一股微晶石热。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微晶石也曾在陶瓷行业中爆红。

微晶石、抛釉砖——两款曾经的当红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均为釉下彩技术,产品具有花色丰富、纹路清晰、表层通透亮洁等产品特性,前者的表层是较厚的粉状玻璃熔块,后者表面则是一层湿印釉或淋釉,在装饰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山难容二虎”,从面市之日起,二者的明争暗战就从未止步。抛釉砖具有微晶石难以企及的价廉优势,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消费接受。而微晶石在平整度、亮度、通透性等产品特性方面令抛釉砖望尘莫及。

不过,抛釉砖在技术升级的助推下快速发展,最终击败微晶石,并且大获全胜。2014年以后,抛釉砖系列逐步取代抛光砖成为新的“地砖之王”,而微晶石却逐步边缘化,沦为配角产品、个性化产品。

在“表面创新”时代,瓷砖产品品类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产品花色从石纹、木纹、布纹到柔抛、半抛、全抛等应用尽有,甚至釉面厚度亦丰富多元,出现薄微晶、厚抛釉等产品。

在市场的催动下,中国建陶制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成就了一批釉料公司的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产品快速同质化的背景下,上游釉料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以优化瓷砖产品物理性能和提升装饰效果。这一时期,结晶釉、下陷釉、糖果釉等釉面技术及工艺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成为陶企“产品升级”的利器。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坯体创新”时代 ,
实现“表里如一”装饰效果

当“表面创新”达到一定的发展成就,产品花色、工艺已经极为完善与丰富,所能挖掘的空间愈显狭小,行业开始将目光瞄向坯体,解决一直以来产品“表里不一”的发展难题,并推动通体大理石瓷砖、瓷抛砖等通体产品成为行业热门。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当表面创新工艺技术成熟后,坯体创新成为陶瓷行业新的方向。

这是一个崭新的创新方向。

2016年前后,经过六年时间的市场培育,大理石瓷砖已经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之一,为了无限接近天然大理石,大理石瓷砖无论是表面效果还是坯体效果均往更逼真的方向发展,通体大理石瓷砖应时而生。

一直以来,瓷砖的仿石材效果使得建陶行业蚕食了石材行业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逼真度欠缺以及替代性有限,蚕食的份额十分有限,直到大理石瓷砖通体效果的不断提升,让瓷砖产品大规模进军石材市场成为可能。

通体大理石瓷砖从技术、效果、纹理等方面全方位突破,跨越底坯发色的瓶颈,实现了瓷砖“表里如一”的特点。2016年起,通体大理石瓷砖一经推出,就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因其在施工、应用过程中更宽广的可塑性与装饰性,深受广大业主和施工人员青睐。

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不少,但通体大理石瓷砖依旧是这一时期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众多陶瓷展会上,通体大理石瓷砖均是主角产品。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喷墨抛光砖是近年来较新的一个创新方向。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另一款“表里如一”的产品——喷墨抛光砖开始大放异彩。喷墨印花时代来临后,抛釉砖、瓷片、仿古砖等借助这项革命性技术全面升级,唯独抛光砖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市场份额持续收缩,为了力挽抛光砖持续下滑的颓势,脑洞大开的陶瓷人试图将喷墨技术应用到抛光砖上,并由此推动喷墨抛光砖的降生。

“喷墨、无釉、通体、全瓷”的喷墨抛光砖,通过先进的无釉喷墨渗花工艺处理,渗花墨水渗透下陷进入砖体,烧成之后再进行抛光工艺,实现瓷砖的“表里如一”;与传统抛光砖相比,图案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鲜艳,装饰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传统抛光砖遭遇价格和市场的巨大冲击之际,不少企业开始密切关注喷墨抛光砖的最新动态,并寄望通过借助该款创新型产品提升抛光砖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虽然在曾经一段时间,喷墨抛光砖在行业内热度较高,并且相关配套设备及技术蓬勃发展,但由于生产成本高企,投入生产的陶企并不多见,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则更少。

通体瓷砖让产品倒边倒角后的装饰效果达到较高水平,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空间,不过就当前的生产工艺而言,瓷砖的通体效果还无法完全实现。

“规格创新”时代 ,瓷砖规格进入“大”时代

中国建陶史,亦是一部规格发展史。

在建陶产业及陶机装备技术蹒跚起步之时,由于技术限制,国内建陶产品的主流规格长期局限于200×200mm、300×300mm等小规格。直到世纪交替之际,国产大吨位压机横空出世,国内瓷砖规格才逐步打破瓶颈,向“大”看齐。随后,在装备技术的有力支撑下,600×600mm、800×800mm等大规格产品相继问世,占领主流市场长达十余年之久。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小规格瓷砖的应用。

最近两年,在瓷砖的“表面创新”与“坯体创新”达到巅峰之际,行业开始着手“规格创新”,同时随着国产超大吨位压机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使得瓷砖的最大规格不断被刷新,推动规格的“大时代”与“多元化时代”全面到来。一时间,“无大板不品牌”、“大”势所趋、瓷砖“大石代”等各种有关陶瓷大板的宣传语纷至沓来。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大板的生产。

大板的问世,最大的优点是柔性化生产。并且其不仅仅作为建筑材料,还有一些延伸使用,比如有企业的谈判桌也使用切割成椭圆形的陶瓷大板;欧派橱柜的橱柜空间,也开始使用陶瓷大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规格不断向“大”发展的同时,900×900mm、600×1200mm、750×1500mm等规格正在异军突起。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些新兴规格的冲击下,未来800×800mm规格将会被逐步淘汰。

理由是,传统800×800mm规格的瓷砖产品,历经多年的价格血战,利润已经十分微薄,因此,900×900mm、1200×600mm等规格产品成为众多陶瓷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一些新品牌的生长,提供了空间,不少品牌还专注于只做单一规格的产品。

有陶企表示,过去的瓷砖产品都中规中矩,消费者看惯了四四方方的产品,有些审美疲劳,市场需要新规格的产品来进行刺激。600×1200mm规格的产品,可以切割成200×1200mm,300×1200mm,多种规格应用组合,空间的线条更灵活多变。

而事实上,近些年在佛山许多陶企推出的新品中,1500×750mm、1200×600mm、900×900mm等规格悄然增多。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1500×750mm、1200×600mm瓷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热捧。

“功能创新”时代 ,瓷砖,不仅仅是装饰材料

有人说,它是博人眼球的营销噱头;也有人说,它是陶企自我炒作的概念;还有人说,它是瓷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建陶发展仍处于装饰性能提升与完善阶段的当下,功能性瓷砖这款集装饰材料与使用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陶瓷,多年来一直在各方肯定与质疑中矛盾发展,蹒跚前行。

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釉料企业驱动、普通瓷砖高度同质化,以及国外同类产品成熟发展的启发,瓷砖功能化的呼声日渐高涨。其中,不乏东鹏、金意陶、欧神诺等知名陶企的积极探索与尝试。甚至国家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瓷砖的薄型化、轻量化、功能化趋势不可逆转。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近两年,在广泛的质疑声中,功能性瓷砖加快进入行业视野。这次的“阵营”更加庞大,气势更为猛烈。从最初的防潮、保温、吸音等功能性瓷砖,到如今的技术更为成熟,功能更加广大,更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其中,以差异化、生态化、安全化之名推动瓷砖特性的延伸发展。

与此同时,与陶企步调一致的是,陶瓷上游化工配套企业亦在加速推进功能性釉料发展。众多知名陶企的共同推广,让一直发展缓慢的功能性瓷砖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当前传统瓷砖价格战愈演愈烈、国家政策倡导功能性瓷砖发展,以及消费者对舒适环保的家居空间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背景下,功能性瓷砖正迎来多方发展利好。

据统计,目前常见的功能性瓷砖有防滑瓷砖、吸音瓷砖、抗菌陶瓷、自洁瓷砖、负离子瓷砖、呼吸砖、金属离子瓷砖等,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开发出调湿瓷砖、太阳能瓷砖等产品。

十年,我们把冷冰冰的瓷砖玩出了“花”

在陶业转型升级的风口下,向功能性发展,赋予瓷砖新的价值和附加值,无疑是较好的出路之一。据了解,当前功能性瓷砖的市场售价普遍较高,与传统陶瓷相比价格少则高出20%,多则高出10倍以上。

虽然对于功能性瓷砖的未来发展,表示看好者不乏其例,但大多数人士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来看,功能性瓷砖短期内还“难成气候”,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技术突破。

■ 编后语

2009~2018,这十年间,中国陶瓷砖全面发展、快速进步,涌现出一批革命性新品,推动瓷砖的应用范围与方向得到进一步拓展。基于卓越的物理性能与装饰性能,如今瓷砖已经由单一的装饰材料延伸至功能材料、饰面板材等领域,更具备与天然石材、木地板等行业跨界争雄的资本和实力。

不仅如此,瓷砖的整体性更强,更重视与软装的搭配,田园风、简约风、现代风、新中式等“风潮”相继刮起,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更值得一提的是,K晶砖、背景墙、六角砖、花砖等个性化产品自成一体,发泡陶瓷、薄板、透水砖等节能环保产品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的绿色化、多元化与个性化。

可以说,从产品角度而言,过去十年是一个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