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洛陽是最早的中國?

汽車買賣買


答者廖廖啊,看來沒多少人認同題主的說法。而與西安比較的話題,都躍踴發言,異常火爆,看來洛陽單幹還是熱不起來呀!

大家都不回答,悟空不就歇菜啦?!那我就說幾句,權當拋磚引玉吧。說什麼呢?其實我早就想起兩首詩,一首是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另一首就是元稹描寫的洛陽上陽宮:
洛陽是古都,曾經的東周、東漢、西晉的京師,但也是時下最沒落的古都。它在河南省內連省城都不是,妥妥的三線城市,處在鄭州與西安的陰影下,與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相距千里,與中國的經濟中心北上廣邊兒都挨不著,甚至連所985、211高校也沒有。

歷史是個冷峻的學科,需要冷靜、客觀和理性,最講邏輯和實證,普通愛好者只能擺些歷史掌故、人物佚事,如以鄉愿論史,在悟空問答上吹些“最早的中國”,恐怕是難登大雅之堂而會被人鄙夷的。比如時下很火的話題,洛陽出土疑似晚期的夏址二里頭。如果二里頭是“夏都”,那比它更早的石峁、陶寺、良渚又是什麼呢?比如有人說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其銘文“宅茲中國”指的是營建雒邑,那營建之前的周人豐鎬又算什麼呢?所以本想談洛陽這個“最早的中國”,但我連我自己也說服不了。
洛陽是個尷尬的城市,人文景觀多毀於戰火,歷史建築較少。歷史文化名城,總得有些歷史遺址活生生擺在那裡,無需隻言片語,甚至有些殘缺,但就有人折服在它們的時空邃道里。我們總不能搬出些線裝書,讓大家閉上眼,去想像那些風雲往事、一紙繁華吧?但任何研究歷史的人,又繞不開洛陽。我們用不著去比,自有人會不斷提及——這其實才是洛陽真正的魅力!生活在洛陽是幸福的。呼吸著古都的氣息,過著普通人家的朝九晚五,沒有北京的霧霾,沒有高房價、高消費的困擾,閒來讀讀書,去品王朝興衰;餓了老街古巷轉轉,坐下喝完驢肉湯,還有比這更好的日子嗎?

我有機會,一定會去洛陽,看看白馬寺,看看龍門石窟……


嘉會天下


史馬遷說過:“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黃河)洛(伊洛河)間。”古代《河圖洛書》、《二十四節氣》、四大發明之有三,多種思想發源於洛陽,古老(夏商古都圍著洛陽轉,從不離河南)的中原、中州、豫州(國之中心)、河南府、洛陽府名詞都是從洛陽產生,並且都足以洛陽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說“洛陽地區最中國”,古代中國唯洛邑。








中原灣


據儺師經典記載,天皇丶地皇、人皇是指三個歷史時期,而非是三個帝王。

據說天皇時期,統治者居住在崑崙山谷。

地皇時期,統治者居住在黃河上游的群山環繞的地區。

人皇時期,統治者開始時是遊牧於今天的陝西華山至青海夏河一帶的,當人皇傳至伏羲帝時,才定都於大澤(又稱雷澤),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地區。在伏羲女媧時期,華夏文明開啟了人文時代,進入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時期,也奠定了整個東方文明的基調,因此至今都被人民所傳頌。

上古時期天子無國,只有天下。天下列土分封,分為很多諸侯國。僅有帝都才由天子直接掌控,天子奉天承運,行中正之道,所以帝都又被稱為中國。而諸侯國則不能稱為中國,而是要將自己的名字加在“國”之前,否則就會被視為僭越,例如楚國丶齊國……。另外楚國丶齊國…,原本地意思也是城池的意思,應理解為楚子的都城、齊侯的都城…的意思。

還有一點要強調“國”在古文獻中單獨出現時,只代表帝都,“國人”即是帝都人民。帝都之外的地區稱為“野”,帝都之外的人民稱為“野人”。若您有疑問,可以去查一下西周爆發的“國人暴動”就清楚了。

至於說有人將洛陽稱為最早的中國,也對也不對,因為:

1,伏羲以前的古都要麼找不到了,要麼廢棄了,無人居住了。

2,上古的“中國"與秦朝以後的中國,意思不一樣。上古實行列土分封制,“中國"只是天子祭天時,帝都的一個代稱。而秦漢以來,“中國"是指由天子直接統治的疆土。例如明朝面對天下時稱為大明,對遠方的國家時,稱為中國。之所以稱中國而不稱大明,是因為大明朝除了擁有中國外,還擁有許多藩國,大明是一個國家聯合體。而明天子直轄之地才是中國,因此很多西方人將中國一詞,理解為“中央之國”。實際上“中國”意為“中正之國”。因為“中正平和”才能顯示天子的雍容氣度,天子直轄之國當然是“中正之國”,才能稱為中國。

稱洛陽為最早的中國,那個“中國"的意思只是帝都,而非帝國。大家不要搞混了。


鬼影147951010


但是,不參與這些有涉嫌地域黑的話題!

歷史是歷史,傳說是傳說,中國各個城市的歷史有專門機構和歷史學家負責研究。

唐太宗名言:以史為鑑可以明更替。

馬未都先生也說過:“歷史沒有真像……。”

我們只要清楚歷史的發展過程,知道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知道歷史的重要人物……。

其他的更深層次的歷史迷團,包括歷史“真像”那是歷史學家的任務。

今天的人,非要弄“清楚”千年前的人和事,是與非,錯與對,那也是歷史學家們去討論的事。

今天的飛機✈大炮,原子彈我還沒有弄清楚,更何況我高中歷史課成績一般般,千年前的事現在沒有時間去考慮!


孔乙己亂彈


這個問題其實是洛陽的重要性,學識淺陋,冒昧回答。


在中國數以百計的古都中,洛陽的地位無疑是 極其重要的。從中國古都發展史來看,洛陽都城的 發展具有鮮明的特徵,一是建都時間最早、立都時間 最長、建都朝代多,二是古都洛陽對中國古都制度有 許多重要的開創和發展之功,所體現的中國古代建 都觀念與都城制度對後世有重要的影響。

本文意在舊稿基本 觀點的基礎上,就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洛陽模式” 的核心內涵及特點略述一二,為方興未艾的洛陽學 研究提供一種視角,以求教於方家指正。

一、何謂“洛陽模式” “洛陽模式”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一段重 要的歷史時期。洛陽在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早、立都 時間長。在夏朝至唐朝的各個重要歷史時期,洛陽 幾乎都能成為相應王朝的都城或陪都。洛陽在都城 建置上則包括了三代都城、統一的中央王朝之都、分 裂時期區域性都城、少數民族建立的都城和陪都等 中國古代都城的主要類別。從一定意義上說,宋以 前幾千年中國歷史的關鍵事件、重大場面,許多都與 洛陽這座古城有直接聯繫。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歷史若以都城空間規制來劃 分,大致包括兩個時期: 封閉式都城時期和開放式都 城時期。


前者歷夏、商、周、秦、漢、隋、唐,後者含宋、 遼、金、元、明、清。在空間組織形式上,中國古代都 城則大致經歷了單一宮城的都城( 夏時期) 、城郭形 態的“雙城制”都城( 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 、宮城、 皇城和郭城的“三城制”都城( 魏晉至明清時期) 等 歷史階段。其空間佈局也經歷了各種功能區相對分 散存在( 夏商周三代時期) 、密封式結構( 東周至兩 漢時期) 、棋盤格形封閉式結構( 曹魏至隋唐時期) 和開放式街道佈局( 宋至明清時期) 等諸種變化。 洛陽作為古代一個持續為都的都城,其發展進程幾 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都城前期發展史,歷史延續 脈絡清晰。而上述空間組織形式和佈局的變化,有 許多是首先在洛陽形成或成熟的: 如商都西亳和周 都洛邑形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城郭雙城制都城空間 結構形態; 北魏洛陽城最早奠定了由宮城、皇城、郭 城構成的中國古代都城三城制的基礎,並由隋唐洛 陽城等加以完善和推進。

雖然古代洛陽城都城的發 展遠非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前期的全部內容,但從都城空間發展角度看,它是一個較為完整的都城空間 整體演化的歷史過程,代表了相應時期中國古代都 城發展的基本特徵。中國古代都城空間模式有許多 可以在洛陽都城中找到其“原型”。因而,古都洛陽 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重要的開創和發展之 功,其發展鏈條構成了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一條 鮮明主線,反映了中國古代都城前期發展史的基本 特徵,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乃至外域都城的發展,具 有奠基性的地位。

可見,從夏商至隋唐的中國古代都城前期發展 史上,洛陽佔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其都城形制和格 局的變化軌跡清晰,都城呈現不斷沿承和逐漸完善 的創新格局。所謂“洛陽模式”便是指這一時期洛 陽都城發展的歷程、內容和經驗,是古都洛陽在這一 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套適應歷史與社會變化的都 城發展戰略和都城空間模式。

二、“洛陽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洛陽模式”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作為一個 完整的概念,“洛陽模式”至少包括了“環境———文 化”的都城選址模式、宮城制度與都城形制的持續 演進模式、都城社會空間的建構與控制模式、都城經 濟空間的佈局與調控模式、都城禮制建築空間的布 局與建設模式和“天下之中”為核心的建都理論建 構、發展和指導等基本內容。 第一,“環境———文化”的都城選址模式。關於 都城的選址原則,中國古代已有“擇中論”“便利論” “形勝論”等②。

當代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總結出古都形成的自然環境、經濟因素、軍事因素和社 會因素等特徵③。洛陽屢屢被選作都城,優越的地 理環境顯然是一個重要因素,這裡所說的地理環境 優越,既包括從宏觀上看洛陽所在的伊洛河平原在 全國的地理形勢,也包括從微觀上看洛陽地區在伊 洛河平原所獨具的地理特徵。④

從歷史的角度看,洛 陽屢屢被選作都城,不僅反映了處於黃河中游伊洛 河平原的洛陽具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同時也反映了 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澱是洛陽成為帝都的文化基礎和 保障。洛陽是“河圖”“洛書”的出現地和中華文明 的重要發祥地,而且是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地和包 容文化的濫觴地。傳統中國人在空間選擇上一貫熱 衷的“尚中”“擇中”觀念,並經周公總結髮展為中國 古代第一個系統的建都學說———“天下之中”理論 ( 下詳) 。“天下之中”所具有的“交會點”特徵與深 厚的文化積累結合,給洛陽罩上了一種神奇的向心 力,具體化為眾多王朝對洛陽空間特質所具有的 “天下之中”區位和文化內涵的認知和認定,而具有 強烈的政治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因此,洛陽雖具 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但洛陽都城的興起和發展, 實際上主要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天下之中”區位 優勢和政治早熟、三代定都帶來的深厚文化積澱,文 明發祥和國家形成時期所積累的綜合優勢和古代經 濟地理格局的東西與南北變化,給洛陽帶來了發展 契機。

第二,宮城制度與都城形制的持續演進模式。 中國古代都城的演進首先表現為都城空間的嬗變。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中,包括宮城、裡坊和市場在 內的這幾個部分,構成了中國古代都城空間的基本 構成要素與空間主體,它們在都城中各自的結構形 態和相互位置關係的變化,決定了都城空間變化的 基本態勢。洛陽古代都城的演進史,正體現了這幾 個部分的演變軌跡,其持續的演進和不斷的創新,奠 定了中國古代都城空間模式的基礎。 宮城是古代都城的核心空間和政治中樞,也是 都城空間建設與展開的原點。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 史上,宮城大體經歷了“多宮城”制———“雙宮城” 制———“單一宮城”制的變化,而每一次變化,實際 上都是都城核心空間發展和重構的過程。最早的多 宮城制形成於二里頭夏都斟鄩。它和它所圈圍起的 大型宮殿建築,構成整個都邑的核心。

多宮城制流 行於商周及秦和西漢時期。都城內由若干個體的宮 城組成,且排列較緊密,遍佈城內的各種殿堂樓閣, 鱗次櫛比。東漢雒陽城則實行南北二宮為主的宮城 佈局形制,是古代唯一的“雙宮城”制都城,可視為 過渡性形態。單一宮城制是我國古代宮城制度的定 型形態。近年來曹魏至北魏洛陽宮城的考古發現, 證實古代都城的單一宮城制始於曹魏洛陽城,而非 傳統認為的始於曹魏鄴北城。⑤宮城從分散的“多宮 城”到相對集中的“雙宮城”再到集中的“單一宮 城”,使宮城在都城整體空間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更 加突出,反映了宮城封閉程度逐漸增強、皇權地位至 高無上的整體發展過程。 由於 宮 城 制 度 發 生 的“多 宮 城”———“雙 宮 城”———“單一宮城”的變化,古代都城佈局形制也 經歷了“單城制”———“雙城制”———“三城制”的變 127 中國古代都城的“洛陽模式” 遷。最早的“多宮城”二里頭遺址,是由多座宮廟構 成,四周圍以宮牆的“衛君”之城,其餘的居民區和 手工業作坊區則未圍築牆垣,此時的宮城實質上就 是最早的都城,都城形制呈現城宮一體化的格局。 偃師商城晚期大城( 即郭城) 建成,始出現宮城、郭 城並存的“雙城制”都城。它的出現,改變了二里頭 以來都城僅有宮城的城宮一體化格局,都城不再僅 僅是帝王和貴族們居住和施政的場所,而且也是一 般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這是都城空間一次重大的 變革與發展,併為此後很長時間內的都城規劃所沿 用。

北魏洛陽城又最早形成了中國古代都城中涵蓋 宮城、內城( 皇城) 、外郭城的“三城制”佈局。宣武 帝在營建洛陽都城時,將中央官署等從宮城中整體 遷出,將舊有的漢晉洛陽大城改造成內城,專門用以 集中安置中央官署,形成了相對於宮城與郭城之間 的內城,即隋唐以後的“皇城”。以此為中心,又在 其周圍新建一圈城郭,專門用於安置一般官宅、寺 院、民居、手工業作坊和市場等新的城市功能區。北 魏洛陽城外郭城的出現,是漢魏洛陽城形制演變中 一次最重要變化,由此形成的由郭城、內城( 皇城) 與宮城組成的“三城制”都城形制,以後一直為歷代 王朝都城所遵循。 宮城從“多 宮 城”到“雙 宮 城”再 到“單 一 宮 城”,也使古都的空間規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 具有明顯“中軸線”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都城空間結 構的階段。古代都城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的重要特 點。早在二里頭時期,二里頭宮城內建築群的中軸 對稱已孕育著都城中軸線佈局萌芽。二里頭宮城遺 址的二號宮廟遺址與一號宮殿遺址並列於宮城東 西,是目前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都城軸線。偃師商 城在早期都城中出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都城中軸線 佈局; 東漢洛陽城前期是大朝正殿與南宮的南宮門、 外郭城南城門———平城門形成南北向的都城“中軸 線”,晚期是大朝正殿與北宮的南門、外郭城南城門 形成南北向的都城“中軸線”,開創了最早以大朝正 殿為基點,宮城軸線與都城軸線重合的新模式; 魏晉 洛陽城、北魏洛陽城廢除了東漢以來的南北兩宮制 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融合內城、外郭城的出現等 新因素,使中軸線佈局在大規模的南北向都城中得 以實現,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外城正門———宣陽 門、銅駝街、宮城正門———閶闔門、大朝正殿———太 極殿的中軸線,較此前的都城中軸線更為接近“居 中”位置。中軸線伸展和延長了都城空間,使宮城、 皇城和郭城更為緊密地結合成一體,形成帝國都城 的整體空間。魏晉洛陽城、北魏洛陽城中軸線在中 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隋大興、唐長安 城、宋開封城、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重要源頭。第三,都城社會空間的建構與控制模式。城與 郭,構成了中國古代都城空間主要的基本單元。當 時對都城居民的管理是以族屬血緣組織為基礎分片 分等級進行的,其居民區劃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聚族 而居的都城居住區劃,居民區分佈較為分散,片區之 間往往還有較大的空疏地帶,這正是都城發展尚初 期的表現。作為都城內的聚居單位,“裡”出現在西 周時期。由原來作為農村聚居組織形式的“裡”發 展成為都城居民聚居形態和管理制度,契機在於這 一時期出現的城市發展高潮以及“內城外郭”都城 形制的實行。漢晉時期洛陽都城的裡,作為一種都 城內的基層行政組織的功用日益凸現,裡與市在功 能上相互滲透,而都城形制經過宮城制度的調整,也 呈現出向平正規整方向發展的趨勢,這就為裡制向 裡坊制度過渡鋪敷了契機。雖然還有學者認為整齊 的裡坊制都城規劃始於曹魏鄴北城,但比較明確的 整齊的裡坊制都城規劃確實開始於北魏洛陽城。北 魏洛陽城設置外郭城,創造性地將西周以來的裡制 和漢代以來出現的坊結合起來,將外郭城大規模地 闢為裡坊區,按新的裡坊制度佈局與管理外郭城,在 外郭城之中建設了 220 個裡坊( 一說 320 或 323 個) ,⑥裡坊形制整齊統一,平面呈方形,長寬各一 裡,四周圍以牆垣,四面闢門,裡坊之中設置十字街。 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第一次有計劃地把都城 居民的裡整齊地建成。不僅將都城劃分出若干方形 的空間,而且對每個空間都作了適當的安置與有效 的管轄。它在劃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間的同時,也劃 分了都城社會結構空間。由周代發端的古代裡坊制 度至此基本定型。古代都城發展也因此成為佈局嚴 整、中軸對稱的封閉式裡坊制城市。隋唐長安城、洛 陽城沿襲了北魏洛陽城外郭城及其裡坊制,而且更 加整齊劃一、佈局嚴謹,在制度上和形式上達到了至 極的統一和完善,使統治者在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對 城市嚴加控制達到了最高境界,代表著以社會政治 功能為基礎的都城聚居制度的成熟。裡坊格局下所 產生的人類生活和社會文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群 體面貌,甚至長久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傳統。 128 中州學刊 2018 年第 4 期 第四,都城經濟空間的佈局與調控模式。自先 秦以來,市場便是古代都城整體空間的基本要素之 一。

從市場分佈位置來看,在中國古代都城前期發 展史中,都城市場大致經歷了“面朝後市”“前市後 朝”兩個階段。先秦至秦漢時期,都城市場一般分 布在宮城的北部,考古發現,偃師商城的宮城在都城 南部,都城中部和北部則是大面積的手工業作坊遺 址,工商相連,都城市場的位置應當就在上述遺址區 附近,宮城與市場南北排列,形成“面朝後市”格局。 東周洛陽王城宮殿區位於王城西南部瞿家屯一帶, 王城北部分佈有大量手工業作坊遺址,推測市場可 能在其附近。


因此,東周洛陽王城仍屬於“面朝後 市”格局。東漢洛陽城主要有金市、馬市和南市三 大市場。最主要的金市即大市,在城內南宮西北部, 其與南宮的相對位置,基本仍是南北排列的形制,還 屬於“面朝後市”格局。但對實行南北兩宮的東漢 而言,金市對北宮,又在其南,已不是“面朝後市”格 局。其餘的馬市和南市兩大市場,一在城外東部,一 在城外南部,這樣的市場分佈,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前朝後市”格局,而且還“使洛陽的市場突破了城 區的空間而向城郊發展,在古代城市規劃史上不能 不說是一種革新的嘗試”。⑦

到了北魏洛陽城,創立 了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的新都城形制,市場 佈局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已不在內城,被全 部安排到外郭城之中。其中大市在西郭,馬市和小 市在東郭,四通市在南郭,四大市場均處於宮城以南 的區域,先秦以來傳統的“前朝後市”格局被徹底打 破,取而代之的是“前市後朝”制度。這一制度為以 後的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所繼承,並且市制與坊制 緊密結合,形成坊市制度,發展更趨於繁榮。直到 “安史之亂”後,才逐漸鬆懈、瓦解,最終進入市場的 “街市”階段。第五,都城禮制建築空間的佈局與建設模式。 禮制建築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也 是禮制物化的重要形式。根據文獻記載,三代時期, 盛行宮殿與宗廟共存於宮城之中,平面形制也基本 相同。體現了當時祭政合一的國家政治結構特點。 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都城宗廟建築遺址,是二里頭遺 址宮城的二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它與宮城內的一 號宮殿建築基址整體規模、佈局、結構近同,後者比 前者還要更規整些、嚴密些,封閉性更強,透露出宗 廟的地位似乎還稍高一些。偃師商城繼承了二里頭 遺址宮廟共存的傳統,其宮城內的大型夯土建築,以 二、三、七號為東組,四、五號為西組,前者為宗廟建 築,後者屬宮殿建築。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 傳統的祭政合一的國家政治結構被打破,象徵著王 權和“地緣政治”物化載體的宮殿建築地位上升,本 質上屬“血緣政治”物化載體的宗廟地位下降,從都 城之中、宮城之內逐漸移至都城之外。在此方面,東 漢和北魏洛陽城可稱為一個重要節點。東漢的宗廟 社稷,是按照“左祖右社”規劃建設佈局的,這也是 秦漢以來有可靠文獻記載的最早實例。⑧ 明堂、闢 雍、靈臺等禮制建築,即所謂“三雍”,被安排在洛陽 城南郊平城門大街的左右兩側,即都城主軸線兩側。

建武五年( 29 年) ,光武帝又在辟雍之東北建立太 學。三雍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以及東漢皇帝在 三雍經常活動的影響,再加上平時太學生在太學及 其周圍的生活、活動,洛陽城東南事實上已成為洛陽 城的新興文化區。它的出現對後世影響很大,其後 歷代在都城城南的文化區的源頭都可追溯至東漢。 北魏洛陽城由於三城制的建立,宗廟是安置在都城 和內城之中、宮城之外,這一宗廟佈局制度對後世歷 代影響深遠。而靈臺、明堂、辟雍和太學的禮制性建 築仍在都城南部,後世統稱之為“南郊禮制性建築 群”。這一區域是漢魏時期多個朝代舉行國家祭祀 等禮儀大典的重要場所。宗廟等祭祀禮制建築失去 與宮城、宮殿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人君聽政居住的 宮城與祭祀神鬼的禮制建築,在空間上有了明確的 劃分,禮制建築日益淪為皇權政治的附庸。這是古 代王權不斷髮展、逐步強化、趨於極致過程的反映。

第六,“天下之中”為核心的建都理論建構、發 展和指導。“洛陽模式”是由一定的思想理論促成 的,“天下之中”⑨建都理論正是這一模式的理論支 柱,“洛陽模式”則是“天下之中”建都理論指導下的 實踐結果。“天下之中”建都理論構成了古代中國 最初的都城觀,對中國古代都城選址及其建設產生 了深遠的影響。“天下之中”作為一種建都理論,兩 千年間一直是指導古都選址建都的基本理論。

“天 下之中”建都理論本身具有的巨大涵蓋力和擴張 力,還直接影響到古代都城空間及宮室佈局,引申和 發展出“擇中立宮”和“擇宮之中軸線立朝”等制度, 成為歷代統治者選擇宮城、宮殿等位置的規劃準則。 通過上面對古代洛陽都城發展的梳理,我們可 以說,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確存在著一個 129 中國古代都城的“洛陽模式” “洛陽模式”。它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一段重 要的歷史時期,反映了洛陽古都發展的歷程、內容和 經驗。

“洛陽模式”具有開創性、整體性、集大成性、 包容性、輻射性的特點,是洛陽曆史文化中最具特 色、最為閃光的亮點,也是洛陽曆史文化在中國歷史 上最為突出的特徵。

由此可知,正因為洛陽包含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都城文化並一早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所以被稱為‘最早的中國’。


大師神馬是大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50d344f7f8274b0b0ca0fe53488a8e97\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讓歷史事實說,讓考古界的專家說,讓全國全世界人民去考證,洛陽人不說。


什麼樣皇帝什麼樣的國


洛陽不是最早的中國,而是華夏文明的起源。所謂 根在河洛!

中國最早的都城在洛陽建都,建都時間最長的是洛陽,道教發源於洛陽,佛教最早卍從洛陽發揚光大,中醫起源於洛陽,儒學傳承於洛陽,玄學盛行於洛陽……


剋勀


這個問題小編可以去問問我們這個宇宙的設計者,為什麼把洛陽而不是其他城市設計成了最早的中國!不行請這個哥們喝個小酒,唱歌小歌,捏個小腳,麻煩他把圖紙改改,把這個金子招牌給想要的城市!


曾雒


如是說的人,屬於沒文化、不懂歷史。如果這個“有人”是陪都洛陽的,則純粹屬於自卑式的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