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的“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玉玲珑格格


这句话一般是说成“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明末才子金圣叹所说。

不过也有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许多人读《西游记》,孙悟空是心目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唐僧更像是个封建家长,天庭就像个等级森严的朝廷,天庭之外,则是各路草莽汇聚的民间社会。

事实上,《西游记》最吸引人的,就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之前,快意江湖,自由自在,天地间任我遨游的那一段经历。


及至追随唐僧后,对他来说更多的是痛苦和无奈,处处受到约束,还不被人理解,孙悟空的心态也在取经路上随之发生变化,从开始的坚持自我到之后的唯唯诺诺,从一个充满活力的猴王变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保镖。这样的经历,是对天性的扼杀,天庭为了磨炼师徒四人,不断地人为制造麻烦,务必凑够九九八十一难之数。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可能既不希望孩子像五指山之前的孙悟空那样无法无天,因为自己孩子毕竟没有上天入海的本领,七十二变的神通。也不一定希望孩子在严格的桎梏下丧失自己的天性,而希望被予以宽容的对待,年龄稍大一点再读《西游记》,会更容易读懂社会,理解孙悟空。

“少不读《水浒》”,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水浒》中充斥着江湖好汉的快意恩仇,一言不合就是拳脚乃至刀棒招呼,虽然书中读来畅快,但在现实中却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年轻人气血旺盛,看完水浒冲动起来,万一不计后果的做出傻事,可就太划不来。

至于老不读《三国》,那就很好理解了。《三国》里有太多计谋、权术、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内容。但是老之将至,只希望享受平和恬淡的心态,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对金戈铁马、尔虞我诈已失去了兴趣,人生不过短短百年,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就如同苏轼词中所写,就算“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又如何,还不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院之观


应该是“少不读水浒老,老不读三国”并不是西游记。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水浒传里的江湖气太重,容易影响孩子有一些不良的,或者说暴力倾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水浒传的结局也容易让孩子社会、兄弟等方面有不准确的认知。

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各种阴谋诡计,利益为上。这种种的热血、算计、利益、权谋等等,并不适合老年人的养老心态,对老年人的思想不利。


疏陌侃三国


应该是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

老不看三国的道理是:三国里边讲的是用计谋生存,互相勾心斗角,老年人学了计谋也用不上,更不用说勾心斗角,不如学点养生的东西用来修身养性。少不看水浒,因为水浒里边有三大特征,喝酒,吃肉,杀人放火,少年看了对人生没有帮助,没有好处,使人思想扭曲容易走极端。虽然水浒里面讲忠孝、节、义,但是有黑恶势力成份,所以少年读了,弊大于利。


妙理播天下


西游需毅力;三国计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