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原來不識字

師父原來不識字

老羊



師父原來不識字


1.

讀《西遊記》,剛好看到一個與和尚有關的錯字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領導在計劃生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時說:

“要讓已結婚的和尚、未結婚的青年都要重視計劃生育工作......”

大家一下子就蒙了,已結婚的和尚,佛法都改了嗎?和尚可以娶老婆了嗎?

其實原稿是:“要讓已結婚的和尚未結婚的青年都要重視計劃生育工作......”

領導斷句給斷錯了。


千萬不要高估有些領導的能力和水平,

都是普通人,都有犯低級錯誤的時候。

師父原來不識字


2.

取經隊伍裡,取經負責人是唐太宗直接任命的,

可地位高不一定水平高,

所以,唐僧的能力一直被人懷疑。


在一個單位裡,被下屬看不起是很可怕的事,工作勢必難以展開。

這一次,對唐僧的能力提出質疑的是孫悟空。


取經路上,光陰迅速,轉眼又到了熱天。

進前行處,忽見有一城池相近。

三藏勒馬叫:“徒弟們,你看那是甚麼去處?”

行者道:“師父原來不識字,虧你怎麼領唐王旨意離朝也!”

這是《西遊記》原文。


猴子嘴損,直接把組織人事部門給捎帶上了。

領導用人這件事,有的時候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神秘。

很多待提拔的人,起決定作用的主要領導都不認識,基層單位推薦和組織人事部門的考察非常重要,孫悟空好像知道一點兒。


唐僧臉上有些掛不住,於是就和下屬爭辯自己是不是識字這件事。

三藏道:“我自幼為僧,千經萬典皆通,怎麼說我不識字?

行者道:“既識字,怎麼那城頭上杏黃旗,明書三個大字,就不認得,卻問是甚去處何也?”


下屬太認真,一點兒面子也不給,領導就會惱羞成怒。

三藏

喝道:“這潑猴胡說!那旗被風吹得亂擺,縱有字也看不明白!”

行者道:“老孫偏怎看見?”


一般的來說,下屬和領導發生爭執的時候,不要指望在單位內部找到同盟軍,水平再低的領導身邊,也都會有幾個見風使舵拍馬屁的下屬。

此時,豬八戒和沙和尚就是。


八戒沙僧道:“師父,莫聽師兄搗鬼。這般遙望,城池尚不明白,如何就見是甚字號?”

行者道:“卻不是朱紫國三字?”還說!

三藏道:“朱紫國必是西邦王位,卻要倒換關文。

... ...

師父原來不識字


3.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情還有一次。


取經路上,到了寶林寺。

孫大聖按下雲頭,報與三藏道:“師父,果然是一座寺院,卻好借宿,我們去來。”這長老放開馬,一直前來,徑到了山門之外。

行者道:“師父,這一座是什麼寺?”


感覺孫悟空總是要故意讓唐僧出醜。


三藏道:“我的馬蹄才然停住,腳尖還未出鐙,就問我是什麼寺,好沒分曉!”

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須曾講過儒書,方才去演經法,文理皆通,

然後受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認得?”

孫悟空又說唐僧不認得,不是看不清。

這次唐僧急眼了。

長老罵道:“潑猢猻,說話無知!我才面西催馬,被那太陽影射,奈何門雖有字,又被塵垢朦朧,所以未曾看見。”

行者聞言,把腰兒躬一躬,長了二丈餘高,用手展去灰塵道:“師父,請看。”

上有五個大字,乃是敕建寶林寺。

師父原來不識字


4.

看到這裡,我對唐僧的學歷和學識也表示懷疑了。

在讀書的年齡沒有書讀,是人生最痛苦的事。

前兩天有人又說,十歲以前是學外語的最好時期,

過了十歲還沒開蒙,以後再學就困難了。

可憐的唐僧就是。

這孩子命苦呀。

《西遊記》第九回,唐僧第一次出現,直接就把他的童年略過去了。


金山寺長老法明和尚正當打坐參禪,忽聞得小兒啼哭之聲,一時心動,急到江邊觀看,只見涯邊一片木板上,睡著一個嬰兒,長老慌忙救起。見了懷中血書,方知來歷。取個乳名,叫做江流,託人撫養。血書緊緊收藏。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江流年長一十八歲。長老就叫他削髮修行,取法名為玄奘,

摩頂受戒,堅心修道。

看重點:玄奘在十八歲之前,一直在託人撫養,按金庸的《天龍八部》裡的表述,因為寺廟裡的和尚沒奶,這樣的嬰兒一般都是寄養在寺廟附近的農民家,能活下來就不錯了,直到十八歲後削髮修行。

之前沒有讀書的記錄。

師父原來不識字


5.

唐太宗派魏徵、蕭瑀、張道源等三位官員一起,邀請諸佛,選一位大德行者做壇主,建設道場。

結果選出來的是玄奘。

推薦報告這樣寫的:

玄奘出身:這個人自幼為僧,出孃胎就持齋受戒。

(與前文十八歲削髮修行矛盾,有履歷造假的嫌疑)

社會關係:外公是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

父親陳光蕊剛剛得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

個人業績: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

推薦理由:查的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好的社會關係太重要了,

每次我聽有人唱: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

我就看看他爺爺玩耍的地方,一般的來說都不是高粱地。

爺爺小時候在高粱地裡玩耍的,一般的都不好意思往外說。


三位大臣把玄奘帶到唐太宗面前面試,

這時,有個細節值得注意:

到了朝上,太宗聞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學士陳光蕊之兒玄奘否?

如果真的是憑才學選出來的,太宗會沉思良久嗎?

人生都是套路呀!


事已至此,唐太宗即使知道魏徵等人有任人唯親的嫌疑,也沒法撕破臉皮說你們再考慮考慮,看看還有沒有更合適的?

如果那樣的話,太宗皇帝得罪朝廷所有幹部,他才不幹這事兒呢。

等額選舉,又不是差額二選一。

取經路上的事實證明,唐僧真的不是最合適的人選。

本來四年就能完工的過程,他愣是幹了十四年。

而且,遇到難題就哭,一百回的小說,幾乎每一回都有長老落淚的情節。看小說都能把人愁死,你一個男子漢,整天的哭什麼哭呀。

師父原來不識字


6.

好在有孫悟空。

孫悟空不但能打妖精,社會關係廣,上面有人,而且,他也有文化。


人們容易對一個人的看法固化。

這個人會寫文章,就是文人,文人不可擔當大任;

這個人會賺錢,就覺得錢串子似的人,不會做領導。

人們對孫悟空的印象就是這樣,從大鬧天宮開始,就覺得這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牲口滷子,其實,從他嘴裡喊出的口號“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人們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具有革命意識的猴子。

可惜,多數人在知道孫悟空會降妖后,就把這些忽略了,沒把他當文化猴看。


所以,孫悟空最初讀書的履歷更被人忽視掉了。

早在拜到菩提祖師的門後,孫悟空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去的第二天,“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

......不覺倏六七年”。


如此六七年,恭喜你,佛學院研究生畢業了。

所以,在寶林寺,孫悟空給唐僧上了一課。

這天晚上,月色正好,此時,還沒有蘇東坡去承天寺找張懷民賞月。

唐僧舉步出門小解,慫人尿多,只見明月當天,叫:“徒弟。”

行者、八戒,沙僧都出來侍立,這叫講排場,懂規矩。

因感這月清光皎潔,玉宇深沉,真是一輪高照,大地分明,

對月懷歸,口占一首古風長篇。


詩云: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

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鑑銀盤爽氣旋。

... ...

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說實話,能夠代表大唐出訪的和尚做出來的詩,不如李白的一個小腳趾頭。

詩中最後一句,才想起來自己還有工作,

什麼時候才能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呀,有點著急!


孫悟空說:

“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採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


孫悟空也作詩一首: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

採得歸來爐裡煉,志心功果即西天。


悟空的詩裡面有些禪的味道,說你好好的經歷磨難,功到自然成。

那長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所以說,在傳統文化方面,孫悟空不白給。

在此,魏徵等人向唐太宗彙報說唐玄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就令人生疑。

師父原來不識字


7.

這天晚上,唐僧破天荒的要讀經。

取經路上,晚上溫習功課的事,整部《西遊記》好像只有這一次。

因為他們住的寶林寺規模比較大,藏書較多。

估計是從寶林寺藏經樓裡借來的經書。

孫悟空也覺得奇怪,就問了一句。

從師徒對話,也能看出唐僧的學術(文化)水平。

唐僧說,你們先睡覺去吧,我再看一會書。

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捲經兒?”

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閒,等我溫習溫習。”

長老掩上禪堂門,高剔銀缸,鋪開經本,默默看念。

這天晚上,他看的是《梁皇水懺》和《孔雀真經》。

看到三更,放入囊中。

師父原來不識字


8

回到很古老的問題。

豬八戒挑的擔子裡裝的是什麼?有經書嗎?

有人說裡面有麻將,四個人在取經路上無聊的時候,正好支桌玩兒,免得了旅途的寂寞。

其實,有人考證,麻將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水手們發明出來的。

唐僧取經的時候,離麻將的發明還有好幾百年呢。

豬八戒和沙和尚挑著的行李裡面裝的是啥,在小雷音寺的時候有交代。

在小雷音寺,孫悟空把師父、八戒、沙僧和二十八宿、五方揭諦等救出後,又去找行李。

亢金龍道:“你好重物輕人!既救了你師父就彀了,又還尋甚行李?”

行者道:“人固要緊,衣缽尤要緊。

包袱中有通關文牒、錦蝠袈裟、紫金缽盂,俱是佛門至寶,如何不要!”

看看吧,行李中一本經書也沒有。


師父原來不識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