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週年的追憶!渡江第一船的24小時

◆ ◆ ◆ ◆

70年前的今天,一艘木帆船從靖江駛出,奔向江陰申港。34歲的艄工王小弟意氣風發。他的身後,是數以千計的渡江船隊,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 ◆ ◆ ◆

揚子江船業

業務佔據中國造船業的半壁江山

經濟效益、手持訂單及交付產能

均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五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很少有人知道

這樣一個業界“傳奇”

會和70年前在槍林彈雨裡衝鋒的

這艘木帆船有著重要的關係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一面製造“和談”陰謀,一面積極佈置“江防”,企圖憑藉長江天塹負隅頑抗,江陰就是他苦心經營的戰略要地之一。

深諳大局的毛澤東電令,從1月15日起分四期休整部隊,最後完成渡江作戰的諸項準備工作。人民解放軍完成整編後直逼長江北岸,渡江戰役一觸即發。

沿江人民群眾踴躍支前,收集到各類木船8000餘隻,動員了19萬餘名船工抓緊搶修船隻、訓練水手,開闢了從湖泊通向長江的引河,隱蔽集結在江堤之下。

01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如果大炮一打響,

我們船頭就轉向,

全軍要見海龍王,

解放江南成空想!

千軍萬馬的性命,

就在船老大手裡!”

這是1949年4月21日凌晨2點

蘇北渡江第一司令部的戰前動員會

向每一位戰士發出的進軍號角

時年34週歲的江陰艄公王小弟

聽完之後臉上泛起了紅光

1948年的4月

他冒險由南岸過江

加入了支前運輸的隊伍

眼下他已經是渡江船工第一大隊

第一中隊長兼第一小隊長

靖江西南東興區上六圩碼頭

200多條民船聚在一起

水手們有的蹲在船頭看水

更多的仰頭望天

王小弟也不免焦急了起來

風向的順當對於船工而言

就像炮火支援之於衝鋒隊伍

南風當令 戧風逆渡

還要冒著槍林彈雨

那必然會帶來更大的傷亡!

02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轉機出現在下午4點

渡江前3小時

南風突變東風

只要調整船帆的方向

船隻穿梭於南北兩岸都是便利的

也許是這“來去都順”的風

也許是船老大以船為家的感情

讓王小弟決定帶著一對兒女共同渡江

一同帶上的還有淋溼的棉被

這種土製的“裝甲”可以防止彈片的鑽入

晚7點30分渡江戰役打響

江面上烏雲密佈、毫無月光

船工第一中隊的9條船打頭陣

王小弟的木船船頭堆了沙袋、架了機槍

第一個衝出了上六圩港

船借風力 風助船勢

王小弟的船順利過了江心

危險也隨之而來

對岸江陰徐村的守敵猛烈開火

火網照紅了江面 照亮了港口

6號船被擊中船頭

一發子彈朝著王小弟的船呼嘯而來

離5歲的女兒王祥芬

一拳的距離飛落江中

還好船隊都沒有傷亡

03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各船擼帆並用 加速前進

奔向申港徐村

王小弟的船率先抵達江邊淺灘

戰士與水手紛紛跳入江灘

冒著槍林彈雨向前衝

晚8點過後

解放軍成功佔領了岸坎

迅速建立了灘頭陣地

第一面紅旗勝利地插上江南岸

緊接著 船隊返航

這一夜

渡江一中隊往返運兵5個來回

渡送戰士3000多人

王小弟的木帆船在所有渡船中第一個到達對岸

被稱為“渡江第一船”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王小弟(右)和50年代合作社生產的木船 該船與“渡江第一船”基本相似

在數以千計的渡船中,王小弟的那條木帆船何以“第一名到達”?70週年後,這個問題應該是難以盡述了。根據1983江陰澄江鎮編史修志組整理的王小弟口述稿和對王祥雲的採訪,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年34週歲的王小弟年富力強,20年的水手生活技術出眾,熟悉江陰港灣水文情況。另外,他在解放區一年的支前運輸工作與半年的渡江訓練,在時間上也領先了大多數船工,政治上也過硬。

時間的指針不停歇。1957年王小弟開始擔任江陰城區修造船生產合作社負責人,70年代退休。但這個經濟組織1962年就更名為江陰縣船舶修造廠,1979年發展為江陰船廠。1992年首次以“江蘇揚子江船廠”的名字出現,1998年生產萬噸遠洋輪,2007年新加坡上市,2009年以來一直穩居中國船舶行業前5強……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本文內容主要來自王小弟之子王祥雲的採訪、王小弟當年的回憶錄以及作者朱皓1990年以上海《小主人報》小記者的身份採訪王小弟時的資料,部分史料來源於江陰發佈。)

70年前的渡江戰役

“渡江第一船”長風破浪、勇往直前的英姿

拉開了解放無錫、解放全國的序幕

70年後的揚子江船廠

四十萬噸“比肩航母”的超大型運砂船

從無錫駛向深藍、駛向世界

追憶70年

無錫各行各業弄潮兒

可有哪一天不在“第一船”上?

70周年的追忆!渡江第一船的24小时

記者:朱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