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逢耶穌復活


清明時節逢耶穌復活


清明節由來:相傳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在晉王重耳最困難的時候,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救了重耳,重耳當國君後重賞了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打好行裝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晉王重耳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火熄後,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留下一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為此,清明節在祭拜祖宗時,更要記住同舟共濟的創業者和夥伴。


清明時節逢耶穌復活


復活節的由來: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得名。一般在春分日之後月滿後的第一個星期天。

清明在中國有2500年曆史,是關於死人的,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時節,卻長伴隨悲情。而復活節卻是個令人欣喜的節日,萬象更新的春光裡,人民歡慶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清明節所傳達的死,與復活節所宣傳的活,分別代表世界的絕望和信仰的盼望。

生、死、復活,這三個問題是一切宗教、哲學、文化所關注的核心。千百年來,人苦苦尋求的,就是期盼活能勝過死,超越有限,超越死亡的追求,構成了人最本質的存在。如果沒有復活,世界就沒有期盼,人類文明全都要歸於虛空。哪裡有死亡,哪裡就是絕望,哪裡有復活,哪裡才有希望!

一位我尊敬的思想大家說過:清明,是懷念的日子。墓地,是反省的地方。掃墓,其實是打掃活人的心靈。

清明時節逢耶穌復活


正視死亡,才能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才有責任的擔當,對死的達觀,才能有生的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