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就看他腦子裡是否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面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問題,你我思考的角度不同,採取的反應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法國社會學家託利得曾說:“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就看他腦子裡是否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以上,被後人稱為「託利得定律」。

用億萬富翁查理·芒格的話說,對手裡拿著鐵錘的人來說,世界就像一顆釘子。因為聰明人的大腦裡都有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即“多元化思維”。

很多人之所以成長受限,多半是被自己的思維模式所困。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比如,人的思維模式大致可分三層。

第一層:一元思維模式

這是認知的初始階段,處於直線型的思維模式。

此時我們的狀態是“以自我為中心”,幾乎聽不見其它聲音,和外界思維無法兼容,也不能流動,因此也叫做“嬰兒模式”。


第二層:二元思維模式

“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這是二元模式的人最常用的一句話。

這個階段我們往往可以兼容兩種不同觀點,包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我們擁有了理性、共情等這些高級情感。

第三層:多元化思維模式

凡是身處財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羅斯,他們的思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掃描半徑寬廣,掃視深度無垠。

他們的大腦猶如一個抽屜,遇到不同的問題,會提取不同的思維工具,比如數學、物理、心理、工程、經濟等等。世界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多元系統的有機組成。

回到話題本身:如何成為一個聰明人?

在我看來,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種多元化的思維模型,通過學習不同領域高手的思考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認知能力。

01

指數型思維

為什麼兩個起點和條件相同的人,最終的成就會有天壤之別?

以上問題,可以用雷軍的話來回答:“一個人能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換句話說,有些人的成長呈“線型”,而有些人的成長呈“指數型”。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打個比方:

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然後你再走24步,那麼就離原點有30米的距離。你很容易知道這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現在,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無論這在科學上是否成立),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線性成長”與“指數型成長”的區別。

前者成長有相當的侷限性,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

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因為它藉助的是趨勢紅利,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象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型成長,首先要轉變一種思維——即在確定的大方向裡找概率。

通俗點講,也就是“順勢而為”。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02

戰略思維

孫子曰:“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

這句話是說,會下棋的人總是會通盤考慮全局,而不會下棋的人只會盯著一子得失。

什麼是戰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實施戰略?

以上問題看似虛無,但卻實際影響著我們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

一個沒有思考過自己人生戰略的人,必然會時常感到迷茫、沒有方向;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洞見,那麼這個人多半隻是瞎幹、蠻幹。

好比高手下棋,策略往往有兩種:

一種是提高棋子的移動性,從而提高它們的選擇空間,與此同時牽制對手棋子的行動自由;

二是製造相對穩定的格局,從而再趁你不備時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所以你看,很多競爭都跟下棋一樣,表面上風平浪靜、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卻波濤洶湧、勝負已分。

換言之,當你天生手裡拿的是一副爛牌時,最佳的辦法並非是先下手為強,而應該謀定而後動,找準最佳的契機後發制人。

這種站在全盤考慮個體、謀定而後動的思考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戰略思維”。

03

移植思維

有人說,身處智能時代,我們正面臨著“三大替代”:

機器人替代藍領、軟件程序替代白領、不適合被機器人和軟件程序替代的,被亞非拉兄弟替代……

相比較過去,如果你不想“吃低保”,不想被當作寵物養著,你就得琢磨去做“三大替代”所代替不了的工作。

或者說,為了避免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淘汰,你必須擁有一種“移植思維”,你也可以稱其為“可遷移能力”。

何為“可遷移能力”?

打個比方,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後可複用的能力。

比如,剛畢業的時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設計,由於公司需要調整業務結構,我被迫去做了產品,那我就要用在設計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產品做好。

然後又過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個人做運營,那我就需要將設計和產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崗位中,把運營的活兒給幹好。

我時常以為,在我們選擇所從事的行業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質上是相通的。

而要培養自己擁有這種可遷移的能力,你就要想清楚3個問題:

01. 你所屬行業的價值鏈是什麼?

02. 你在這個鏈條上處於什麼位置?

03. 這條價值鏈上需要你擁有什麼能力?

除此之外,身處在這個智能時代,無論你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它未來都需要你不斷培養自己的另外兩種嗅覺,即:把握需求的能力、將需求產品化的能力。

04

傻瓜思維

換位思考,簡簡單單四個字,為什麼做到的人那麼少?

這是因為我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讓我們本能地陷入了自己的內在視角。

換句話說,相比他人,我們更關注自己的感受。

反之,無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能力——瞬間變“傻瓜”。

比如,張小龍曾在一次分享中說道:

喬布斯之所以厲害,在於他能1秒鐘變傻瓜。馬化騰需要1分鐘,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鐘的醞釀。

這裡的“傻”並非是真傻,而是一種能隨時隨地切換視角的能力。

比如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他們設計產品時從不會以專家自居,而是會站在用戶的視角,像個小白一樣去思考用戶的使用動機和流程。

又如真正的營銷高手,他們從不會憑空地創造需求,而是會利用消費者大腦中已經存在的事實,並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與之匹配。

因此,所謂的“傻瓜思維”,它即是一種空杯心態,又是一種能隨時隨地跳出自我視角的洞察能力。

05

成本思維

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這是微觀經濟學中最常提及的3個成本要素。

而這三者最大的共同點,都是都與時間有關。比如:

我們常說,人生最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它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資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們從降臨人世的第一天開始,生命便進入了倒計時:這筆資源在一分一秒不斷損耗。

於是,很多人便開始關注投入產出比,爭取想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內,創造更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人生的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並越發重視每一次時間投入所帶來的效用。

換句話說,未來不可預測,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時間的數量,但卻能把握自己時間投入的質量。

倘若我們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時間,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成長,那就不得不具備一種“成本思維”。

06

金融思維

記得很多年前我有個疑問:為什麼金融行業的待遇明顯高於其它行業?

有人說,因為搞金融的准入門檻高,動不動就是研究生起步;

有人說,因為搞金融的加班多,比如投行那些人,雖然年薪百萬,但也是在那命換錢;

還有人說,是因為現在泡沫大,搞金融的賺到了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錢。

以上說法或許都對,但其實都沒觸及問題本質。

事實上,金融是錢生錢的買賣,過去金融行業賺錢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能可持續的進行高槓杆經營。

所以有人說,金融的本質就是增值、信用、槓桿、風險,這四個詞相互作用,從而形成龐大的運作系統。

然而,知道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掌握“金融思維”,能便於我們更多的瞭解價值背後的運作原理,從而促使你正確地提升自我價值。

比如,兩個能力條件相當的人,在不同的公司會享受不同的待遇,有的甚至能差出幾倍的工資。為什麼呢?

很顯然,這是因為他們所處環境對其的價值評估方式不同,而並非是由其努力的程度所決定的。

所以,從賺錢的角度而言,若想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售價,就需要運用“金融思維”,不斷積累自己的可出售資本,從而實現精準努力。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07

人性思維

謀局不過人心,處世無非人性。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思考、成事,都是在和怪異的人性打交道。

到底什麼是人性?從歷史悠久的佛教到基督教,再到近代各路心理學大咖們,都對人性有過深入的探索。比如:

佛教認為人有五毒心,即“貪、嗔、痴、慢、疑”;

基督教則認為人有“七宗罪”,即“貪婪、色慾、貪食、妒忌、懶惰、傲慢、暴怒”;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層,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

由此見得,時代在變,但人性不變。

人性是我們彼此間最相似的地方,它不僅跨越國界、民族和語言,而且穿越歷史,亙古不變。

所以,認識人性,有助於我們排解困惑,放飛事業。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培養自己對人性的洞察呢?在我看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心理學能夠讓你的思考過程“可視化”,你的大腦會產生糾錯機制。

比如當你為別人的一個舉動感到憤怒時,你會立刻識別到自己的情緒,並認識到自己為何憤怒,從而有效的進一步反饋到行動予以控制。

反之,當你想要影響他人的行為時,比如日常商業中的營銷,你可以更加科學地找到他人的痛點、癢點、興奮點,從而讓你順利地搶佔用戶心智,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總之,心理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能夠讓我們認識自己,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他人。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心理學是一門被嚴重低估了的學問。”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