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藻乐子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我们都知道,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蜀汉名将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在一开始投靠刘备的时候,就被诸葛亮说成是忘恩负义,脑后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本来魏延开城投降刘备就是算得上是一件幸事,因为对于他来说,自己的行为就是“义举”,但是在大堂之上不仅被诸葛亮痛骂,还差点被斩首,好在刘备及时站出来劝阻,这才将魏延给保了下来。

而魏延投靠刘备以后,可以说是屡立战功,刘备自然对他是爱戴有加,可诸葛亮却始终对他心存芥蒂。后来魏延虽然为蜀汉南征北战,但是始终得不到信任。最后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果真就造反,结果却被诸葛亮生前早就安排好的马岱给斩杀了。

那么话说回来,这只是小说中的“魏延”,历史上的魏延真的就是一个天生的叛徒吗?他的死真的就是因为造反吗?

在历史上,刘备进入四川的前夕,魏延才正式加入。而此人也是骁勇过人,智谋双全、屡立战功。刘备占领汉中之后,魏延还被封为了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这个蜀汉的咽喉重镇,由此可见刘备对于他的器重。而当时就刘备的手下大将来说,能够独当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人,除了关羽,就是魏延了。可是关羽最后还把荆州给丢了,所以在刘备所敕封的“五虎上将”中,魏延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魏延的重要性和他的能力,比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都要强,但为何诸葛亮一死,魏延就遭遇了飞来横祸呢?其实,这还得从诸葛亮设计的蜀汉政权人事结构来看。

我们知道,刘备死后,诸葛亮先后发动了六次讨伐曹魏的战役。而我们所知道的诸葛亮和现实中的诸葛亮差别还是很大的,现实中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军事天赋很高的人,我们看到他的神机妙算,实际上其多半也是来源于小说之中。其实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搞管理、后勤的政治家。当然了,也因为蜀国的国力有限,所以这六次北伐战役,基本上也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

并且在这个时候,五虎上将也都去世了,此时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只有魏延。所以,魏延也自然成了蜀汉军队里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了。

诸葛亮这个人总结下来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谨慎”,第二是“喜欢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一群人”。刘备是从自己皇兄刘璋哪里,把巴蜀夺过来的,对本地的这些人才还是不太放心。所以诸葛亮最依靠的是那些,来自自己故乡荆州的一群人,例如马谡,杨仪等人。而杨仪这个人和诸葛亮一样,擅长后勤和行政管理,所以也算是蜀汉军队里的大管家,后勤部和政治部部长。

但是这个杨仪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在军营中也是经常和魏延起冲突,而魏延又是一个急脾气,在说不过的时候就拔刀出来吓唬杨仪,所以每次都能把杨仪吓得痛哭流涕。而做为顶头上司的诸葛亮,始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两个重要下属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因为派系的问题,诸葛亮也是袒护杨仪的,所以这也为日后魏延自己的横死埋下了伏笔。

我们知道,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曾向诸葛亮建议,自己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插曹魏后方长安,这样便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但是这个建议刚说出来就被谨慎的诸葛亮给否决了。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力排众议,不让魏延当先锋,而把这一要职给了自己的亲信马谡。而后来我们也知道,善于纸上谈兵的马谡丢了街亭,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失败。

而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第五次北伐中,史书中也都没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独在规模比较小的第四次北伐战争中,魏延才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权,打了一场打胜仗。那就是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大败魏国的大将费瑶,郭淮,所以被封为征西大将军。

到了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终于将魏延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的策略仍旧是稳扎稳打,也就是先建立前进基地,保障后勤供应,再做进入敌方领土的打算。但是这对于魏延来说是很憋屈的,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法发挥自己擅长进攻和大胆用兵的特长了。所以,魏延便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了对诸葛亮的不满。认为这是诸葛亮太过谨慎,甚至是胆怯的表现。

后来,早已疲惫不堪、久病缠身的诸葛亮终于倒下了,他在临终前还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商量一下自己去世后的安排。但是参加这场会议的人,只有杨仪,费祎,蒋琬这几个诸葛亮亲信的荆州系大臣,此外还有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将姜维。但唯独没有蜀汉军中的二号人物,也就是魏延。

在这场紧急会议上,诸葛亮与众人商议好了,自己死后,蜀汉大军就开始后撤,并且让杨仪当总指挥,而给魏延的任务是断后。当时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了就行。从这个安排中,深刻显示出了诸葛亮思维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杨仪长期不和,又让杨仪当总指挥,这也就给了杨仪能公报私仇的好机会。而对于魏延来说呢?让他断后,还不让他提前知道,这不就是摆明要把魏延同其部下一起抛弃吗?为魏延的结局除了投降魏国,就是孤军面对曹魏的追兵。

所以当魏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气愤,坚决不让杨仪退兵,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说,我们好不容易打到这里了,随便撤兵,更对不起诸葛丞相生前的遗志。但结果,魏延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魏延没有办法,只能逃亡汉中,但结果被追上来的马岱给杀了。

所以我们最后可以总结一下,魏延的死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想造反,因为如果他真的想造反的话,那他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比如镇守汉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军事要地献给曹操当见面礼,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时候,拉起队伍直接投降司马懿。所以说,造反这种猜测是不准确的。

他的死是因为和诸葛亮的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当然了,这还与上文我们说到的蜀汉政权人事结构有关。我们可以把蜀汉比作一家公司,诸葛亮是CEO,而魏延和杨仪便是公司里的中层干部,当CEO看到这两个中层干部发生矛盾,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其上策是领导亲自处罚,用最大的目标和远景让他们携手合作。中策就是忍痛割爱,索性放弃一个保住另外一个。而下策就是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

而诸葛亮偏偏选了下策,这也最终导致了魏延的无辜冤死。


方圆文史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经史通义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罗贯中如此刻画他,感觉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英明伟大。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从出场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strong>

在小说中,魏延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话说曹操命夏侯惇率军队攻打刘备所占据的新野。

刘备手下士兵太少,不得不带着百姓跑到樊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打算到襄阳躲避,于是又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跑到襄阳。但是,刘表之子刘琮拒而不出,刘备又不忍夺刘氏宗亲的城池。

这时候,刘琮手下的大将魏延出现了,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打算请刘备进城。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带领士兵百姓前往江陵。

魏延与刘琮手下大将文聘交战,后来手下士卒几乎全部阵亡,只好去投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魏延见自己得不到韩玄重用,于是杀掉了韩玄,归顺刘备。刘备开始想杀掉魏延,觉得他反反复复,是个祸害。但是,由于重将领劝阻,尤其是黄忠求情,魏延才保住了性命。

从以上的情节来看,魏延完全是一个小人,不断背叛自己的主公。

小说中的魏延之死:导致诸葛亮逝世的罪魁祸首,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杀

到了诸葛亮快逝世的时候,魏延的又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时,因劳累成疾,知道自己来日无多。

诸葛亮死前,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在军帐里面放上了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如果七日不灭,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延长。
这完全是传统小说里面的神话故事(四大名著都有神话情节)。结果,有一次曹魏偷袭,魏延慌忙跑进帐篷,风吹灭了蜡烛。诸葛亮于是直到,自己死期已到。

罗贯中加这个情节,完全是将魏延看成是致诸葛亮死亡的罪魁祸首。由此,为后面魏延反叛埋下伏笔。

诸葛亮于是留下遗言,让杨仪带兵撤回蜀国,魏延断后,这令魏延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反叛蜀国。

后来,杨仪挑衅魏延,魏延在马上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身后诈降的马岱(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手起刀落,砍死了魏延。

这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魏延必反无疑。诸葛亮死了死了,还留下妙计。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能征善战,恃才傲物,深得刘备的欢心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三国志·魏延传》里面,作者陈寿压根就没写魏延是从襄阳反叛的,也没写杀掉韩玄投靠的刘备,更不会有刘备要杀他的情节。

相反,刘备还很器重魏延。

《三国志》记载,刘备让魏延做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防守汉中。刘备在一次宴会上问魏延,能守得住么?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见其口气!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众将领也纷纷称赞。

这个用意很明显,刘备之所以在宴会上说,其实就是想树立魏延的权威,让众将领对他心服口服。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其实处处都在防着他。诸

葛亮也当然知道,所以一辈子谨小慎微。估计是这个原因,他一直重用魏延。

但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意,觉得诸葛亮胆子太小,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真实的魏延,其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一心只想北伐,消灭曹魏。

魏延究竟为何抗命?一心想要攻打曹魏

《三国演义》里面所说,诸葛亮在死的时候,命令杨仪为先锋往回撤,命令魏延断后是真实的。

为什么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其实,根本不是怕魏延会带着大军投奔曹魏,恰恰相反,是怕他带着大军出兵打击曹魏。

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就是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从那里直接杀进长安,擒贼先擒王。但是,诸葛亮觉得这招太冒险,而且用偷袭的方式,实在不光明磊落。

<strong>
因此,诸葛亮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魏延恨恨不平,一直还想带军打击曹魏。

魏延听到杨仪统帅大军回撤,自然心生不满。本来,两个人就有很大的矛盾,水火不容。史料记载,魏延、杨仪就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魏延就拿出刀,边比划边斥责杨仪。杨仪就一书生,就在旁边哭个不停。

每次都是长史费祎从中调停,拉开争吵的两个人。

魏延决定,先带军后撤,而且还把路上的桥梁、道路都毁坏了。杨仪自然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都给后主刘禅上表,斥责对方是叛逆。

刘禅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俩人谁说得对。俩人都说杨仪说得对,于是魏延就成了叛徒,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再为其卖命,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马岱没有投降魏延,同时,也没有说三句“谁敢杀我”。)魏延还被诛灭了三族。<strong>

蒋琬等人诬陷魏延,费祎给杨仪打小报告:全部都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这里还有个问题,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人为什么要支持杨仪?因为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军师职位的是蒋琬。

蒋琬知道,魏延这个人是恃才傲物,比较有主见,蒋琬怕魏延当了主帅之后,会大权独揽,自己的地位不保。<strong>
那么,杨仪又是怎么死的呢?

是被拉架的费祎害死的。话说杨仪回到成都之后,由于蒋琬当了军师,自己就被挂了起来。有一次,他跟蒋琬发牢骚,说早知道如此,当年就该跟随魏延。

好朋友费祎立即跟刘禅举报了,于是杨仪被废为民,后来自杀。

好朋友费祎为什么举报?当年,费祎可是坚定的站在杨仪一边,甚至还自己跑到魏延大营,冒着生命危险试探魏延是否要反。

其实,费祎背后捅刀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费祎接替了蒋琬的职位,手中有了大权。他自然得想办法置杨仪于死地,免除自己的后患。<strong>


<strong>

由此可见,刘禅时代,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有多厉害。

这也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兮兮说事儿


先说演义中魏延的死法,这也是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魏延的结局要从刘备入蜀说起,刘备攻打涪城,此时涪城的太守是韩玄,而韩玄手下的副将,除了黄忠之外,另一位就是魏延了。

对于昏庸无能,险些因为无故怀疑而错杀了黄忠的韩玄,魏延跟黄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魏延干脆就斩杀了韩玄,然后直接开城投降,迎接刘备。


魏延没万万没想到,诸葛亮通过魏延这件事,觉得魏延脑后有反骨,丝毫不买账,要不是刘备拦着,诸葛亮直接就要把魏延拖出去斩了。

魏延虽然日后被刘备重用,可是诸葛亮还是抽空警告他:“你魏延心里那点小心思我心里跟明镜似的,你要是以后有一点不忠的意图,我就真的杀了你。”当时吓得魏延唯唯诺诺的连连说是。

后来在后主刘禅的蜀汉时代,魏延冒进的作战风格,总是与诸葛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思想起冲突,最大的矛盾就是诸葛亮完全否决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内心早就拿了个小本本不知道记了多少次了。

这还不算什么,最致命的一件事,就是诸葛亮感觉自己快挂了的时候,想用七星灯续命,眼看着续命大法就成功了,魏延一个破门而入的报告,由于走得快,一阵风就把七星灯的主灯给灭了,气得姜维差点一剑杀了魏延。

诸葛亮眼看自己真的要凉凉了,就秘密地嘱托被我们戏称“马岱字丁啉,因为吗丁啉专治胃炎(魏延)”的马岱:“我死后,魏延必反,到时候你就先假装跟魏延一伙,然后趁其不备直接斩杀他。”

诸葛亮死后,魏延真的就不遵照诸葛亮“大军全部撤回”的遗言,果然就反了,想自己统领蜀汉全军,马岱也就按照诸葛亮的遗言假装配合魏延,最后狂妄的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最后马岱果然趁魏延不注意,把他秒杀了。

正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

首先这并不是诸葛亮给安排的,正史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绝对不是演义中偏见这么大,正史当中魏延完全没有杀主投降这件事情。

魏延在找刘备老板应聘之前,他是私人武装雇佣军那种性质,属于干私活的那种。刘备入蜀之后,魏延觉得刘备不是一般的上司,还是很有前途的,只有跟着刘备混,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不会埋没自己的才能,至少刘备集团家大业大,在他手底下干每月稳拿高薪不说没准儿还有五险一金呢。

所以说,魏延既然是这么个路子,诸葛亮也就没有动机和理由去对魏延有偏见甚至还要杀他。

正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是真心看好他,毕竟他有着卓越的武艺和作战能力,这一点有目共睹,他作为一个半路招进来的新人,刘备能让他去当汉中太守,诸葛亮还没有异议,足见两人对他的器重。

北伐战争的时候,因为五虎上将都凉凉了,魏延也就担起了挑大梁的责任,混上了蜀汉军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上文说到底的魏延灭掉诸葛亮七星灯主灯这件事,正史中纯属子虚乌有,诸葛亮就是操心操多了身体扛不住累死的,演义看看就好了不必当真。

既然不是诸葛亮给“安排”死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客观上讲是死于没斗过杨仪,主观原因就是自己在作死。

正史中的魏延没有反骨是不假,不过也依然是刚愎自用的这种性格,文武百官里面除了顶级智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和五虎上将,其他的人他就没有看上眼的,这也算是给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临终前,除了交代费祎继承他的丞相之位后,关于蜀汉的军权由谁来掌握这一问题,没等明明白白交代呢就咽气归天了。

此时根据权力排名来看,最有希望的是魏延和杨仪两个人,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魏延是谁都看不起,杨仪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妒忌心强,也是谁都容不下,就这样,丞相尸骨未寒,他俩就这么掐起来了。

魏延上报后主刘禅说杨仪造反,请允许先斩后奏,杨仪跟魏延同样的骚操作,上报后主说魏延要造反,也请允许依葫芦画瓢,先斩后奏。

大家想想,你要是刘禅,你能同意谁?那肯定是谁都不能同意啊,当皇帝的精髓就是要学会平时自己要集权,关键的时候要放权,出现分歧了要学会制衡分权,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其实他还是有点东西的。

他就假装没看到这两个互相说对方造反的报告,谁都没给先斩后奏的权力。

刚才说了,权力这个东西,你要是偏袒了一方,你的下属要是集了权,对皇位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于是魏延开始了自己作死的表演,他把自己看的太牛逼了,想当然的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军就该他魏延接管,强迫大家站他的队不说,还违背丞相的遗愿,不让大军护送诸葛亮的遗体回成都,直接派一支小队送回去就可以了。

这不是扯淡吗?

魏延觉得,他魏延刚出道的时候,杨仪还不知道在哪猫着呢,你杨仪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就跟我这个权,再加上他在军中的威望肯定比杨仪高,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大家心里都有这个数,就凭这个杨仪就没资格也没底气跟他争。

他这么想倒是也有点道理,不过似乎他忘了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一点,蜀汉是姓刘还是姓魏?

谁去接管这一摊最终不是他魏延说的算吧。

再者说了,魏延是老臣,是刘备器重的爱将,这没有错,可是刘备已经死了好久了,蜀汉早就不是那个刘备手下五虎上将和卧龙凤雏这种体系的领导班子了,当时的蜀汉政坛已经是关系盘根错节,旧蜀汉大臣众多,是以旧蜀汉大臣士大夫家族为根基的。

你魏延再怎么说也是半路草根出身,你说争权就去争权,这不是要动摇蜀汉的根基吗,就算杨仪不跟你掐,那些蜀汉大臣也不能同意,后主刘禅也不能说同意就同意。

还有一点,这件事,从蜀汉吃瓜群众的角度看来,也是不占理的,首先他的这种做法具有强迫性,其次这给大家一种魏延要谋反,强迫大家一起拉下水的感觉,魏延跟诸葛亮的情况还不一样,因为诸葛亮是先主后主两代人共同授予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的,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大家只有听他话的份儿,而魏延想自下而上地掌权,这对当时奉行“王权至上”思想的群众来说,风险是极大的。

所以说没人愿意跟魏延冒这个险,魏延就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也就彻底失去了夺权的资本,就这么输给杨仪了。

最后,魏延带了几个亲信逃到了汉中,结果让杨仪派出去的马岱给抓住了,杨仪也够能作死的了,在没上报刘禅的情况下,杀了“蜀汉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南郑侯”魏延不说,还诛杀他三族。

杨仪的凉凉之路也就此开始了,没经过中央同意就随便杀人,杀的还是蜀汉的重臣,虽然这件事上刘禅网开一面,并没有处死他(因为他占理魏延不占理呀,是魏延先强迫群众站队的,杨仪正好就可以以诛杀反贼的名义搞死魏延,就是没经过皇帝允许而已),不过从此刘禅再也不待见杨仪,杨仪也处处受到费祎等百官的排挤,最后因为诽谤费祎被入狱,在狱中含恨而终。


历来现实


魏延被杀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34年魏延逃到汉中北门外,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魏延大叫:“谁敢杀我?”结果人头落地,马岱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魏延三族被诛灭。


一,平步青云,四面树敌

魏延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他是三国时期一个小草根,遇到伯乐刘备提点,又因屡立战功被刘备当成军中之宝,蜀国的财富。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战功赫赫被刘备升为牙门将军。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把治所迁往成都,急需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此时刘备心中已有人选,但大家的心愿是选张飞。刘备毅然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心知大家不服,在一次宴会上就魏延的任职问题让魏延发表讲话,魏延情绪激昂大声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番大话刘备非常满意,但是下面的官员只好表面附和刘备,心里对魏延不满,感觉他锋芒太露,口吐狂言。

魏延不负刘备厚望镇守汉中10年,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之后魏延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他既善于养兵,又善用兵,成为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屡次被委以重任。

二,猛将遇到小人

杨仪是个搞部署管粮草的文官,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办事挺利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但他是个诡计多端的小人。诸葛亮评价他性情急躁狭隘,孙权评价他:“牧竖小人也”。


魏延的性格自大高傲,史书上描述魏延与人吵架的地方也不少,他一言不合,就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逼死人的节奏。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惟有杨仪对他不服,魏延对杨仪也十分仇恨,几次都想拿刀砍花他的老脸,两人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魏延在和诸葛亮合作时,诸葛亮不采纳他的观点,他就会当众大发牢骚,不考虑大局。诸葛亮把他驾驭的很好,充分利用他的才能给屡次他升职加薪,并不希望魏杨关系闹僵。魏延提出个“偏师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招,诸葛亮因风险太大坚决不同意,引来他的牢骚不满。


三,诸葛亮死后内斗更加激烈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积劳成疾躺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在病榻上召开一个没有魏延参加的临终会议,他说,他死之后,停止北伐,军队全部撤回蜀国,撤退时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只管行动。

诸葛亮安排好就病逝了。秘不发丧,杨仪却不怀好意令费祎传达了丞相的命令并试探魏延意图。魏延直言道,丞相死就死呗,还有我呢,不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 让我受杨仪摆布,去断后,做梦去吧。他还同费祎说出下一步行动北伐,要求费祎在文告上联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结果费祎骗他说:我得把这个建议反应给杨长史,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他肯定会同意的。费祎飞马而去,魏延立刻反应过来,知道是杨仪的圈套,想到杨仪一定会向刘禅告发自己谋反,但追他又来不及。


大军随杨仪退兵,魏延气愤不已,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及二人谁是谁非,结果众人都担保杨毅忠心,说魏延反叛。

魏延为了自保早点辩解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王平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结果被杀。可惜一代猛将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却冤死在内部小人的暗算之下。

魏延忠于蜀汉,他始终支持北伐反曹,只要是打曹操他就兴奋想当急先锋。对于他的是否谋反《三国志》上面已明确给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说明魏延的死只是不满杨仪不继续北伐,他与魏国作战心切,想除掉杨仪,代替诸葛亮北伐。

他的死完全是被杨仪诬陷,杨仪违背诸葛亮的遗言,钻空子公报私仇,试探诬告魏延谋反,当马岱把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时,他用脚践踏,口出恶言,可见平时他对魏延的恨有多深,人品也够垃圾。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诽谤犯罪,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


小姐姐讲史


正史中魏延是被马岱所杀害的,而且马岱是奉了杨仪的命令,追上正在逃跑的魏延,一刀把魏延给斩杀于马下的。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魏延,还是马岱,杨仪他们都是同事,为何他们会互相残杀呢?这其中是否和诸葛亮有关系呢?

你还别说,这其中多多少少和诸葛亮,还是有那么一丝的关系的。

根据《三国志》的记录,诸葛亮病重五丈原。

在诸葛亮病故之前,他就吩咐杨仪,姜维等人。若是自已去世,就带领部队回师。这个仗暂时我们就不打了。

按道理说退兵不打仗,执行诸葛亮的命令,蜀军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诸葛亮看来,唯有魏延,他觉得可能不会听自己的话。

所以,他就叮嘱杨仪等人,说若是魏延不听调遣,你们就直接退兵好了。

也就是说魏延是死是活,就不用管他了,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叮嘱完一些事情之后,诸葛亮就撒手人寰了。

杨仪依计退兵,不过他还是派了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径,看看他是否同意撤军。

结果当费祎告诉魏延,退兵的事情之后,魏延果然破口大骂了。

丞相诸葛亮去世,就去世了,不能说他去世了这个仗就不打了呀。没有他我魏延照样也可以打胜仗。

费祎探到了魏延的意见,目的达到了他就回去了,魏延也并没有对费祎有防备。

但是,当费祎离开之后,他才知道大事不好了。

杨仪他们要撤兵,自己不撤。若是这时候杨仪去刘禅那里参自己一本。说自己要谋反,那岂不是自己就吃了大亏了。

想到这里,魏延一边撤军,一边给刘禅写信,大致内容就是说杨仪要谋反了。

恰在魏延写信的时候,杨仪告魏延谋反的信件,也被送到了刘禅这里。

所以,刘禅同时接到了两个人的信,并且互相说对方谋反。

刘禅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人谋反了?他就召集了臣子开了一个会。

大家讨论之后,一致决得谋反的人,肯定是魏延。

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骄横无礼,本身对诸葛亮就不怎么尊重。

诸葛亮去世后,他反的话,也是很有可能的。

刘禅就做出决定,让人去讨伐魏延。

事实上魏延本来就没有想过谋反,所以,他也向蜀国这里撤军了,而且他还走在了杨仪的前面。

魏延边在前面走,边把杨仪要路过的桥,走过的路全部给毁掉了。

不过,魏延还是被杨仪等人给追上了,因为杨仪手里有讨伐魏延的诏书。魏延在杨仪看来等于就是叛将了。

这个诏书拿出来,魏延的人马就害怕了,毕竟他们不能当叛军呀。

所以就缴械投降了。

魏延见大事不妙,就带着自己的人,向北逃去,结果被马岱给追上,然后杀害了。

你看蜀国这边,诸葛亮一死,能征善战的魏延就死了,而且杨仪回去之后没多久,也被杀了。这样的蜀国,喜欢自相残杀的蜀国,怎么可能不败呢?


汉史趣闻


不管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区别在于:

正史中魏延是在逃奔汉中路上被马岱追杀,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即所谓的武侯妙计。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的真相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有两个版本,一是成王败寇的蜀汉版,一是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成王败寇的蜀汉版:

1、诸葛亮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商定自己死后退军事项,以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命,就自行退军,不管魏延。

2、杨仪派遣费祎问魏延对诸葛亮安排让魏延断后的意见,魏延和费祎联名下令准备进军攻击。

3、费祎以报告杨仪为由脱离魏延。

4、杨仪以魏延不从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准备退军事项,不理会魏延。

5、魏延知道后,在杨仪没有开始退军行动前,帅不下先走,并烧毁阁道。

6、魏延和杨仪同时指责对方反叛,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都保杨仪不反。

7、魏延在南谷口抗拒杨仪班师,被王平指责背叛导致魏延军溃,魏延逃回汉中;

8、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父子。


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1、诸葛亮死前叮嘱魏延自守,并让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秘不发丧。

2、魏延按照诸葛亮遗嘱退师,直到褒口才发丧。

3、杨仪因为与魏延不和,加上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于是散播流言说魏延要率军投降曹魏,率领因此不满的蜀汉军攻打魏延。

4、魏延不想蜀汉自相残杀,于是没有对抗杨仪而走回汉中,但被杨仪派遣马岱所杀。

蜀汉版和曹魏版的争议核心是:

1、诸葛亮是让杨仪掌军,还是魏延?

2、是魏延不听命令,还是杨仪造谣叛乱?

3、魏延之败是部下离心,还是不忍自相残杀?

蜀汉版的缺陷:

1、若说诸葛亮让杨仪掌握兵权,诸葛亮为什么在指定将琬继任丞相的情况下,让性格隘狭、不能容人的杨仪掌握兵权呢?既然知道杨仪不能容人,就预料到杨仪和魏延必然爆发冲突。

2、杨仪在杀魏延回到蜀中后,蒋琬出任尚书令,统领蜀汉军政,而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军师这样一个并无实权的职位。这侧面说明蜀汉对于杨仪杀魏延非常不满,但出于稳定又不能杀杨仪,否则何至于给一个深受诸葛亮遗嘱的人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位。

3、杨仪回到蜀中后,和费祎不和,最后被费祎告密,被废为庶人。这侧面说明费祎在魏延军中时,未必是被魏延逼迫,相反是回到杨仪处时被杨仪逼迫。简而言之,费祎是诸葛亮究竟安排杨仪还是魏延代理兵权的知情人。

因此,不能排除是杨仪和费祎、姜维等人合谋驱逐魏延而夺权:

杨仪想以诸葛亮遗嘱人的身份出任尚书令,取代将琬;

费祎回到蜀中后成为辅佐蒋琬的军师,从司马晋升军师;

姜维回到蜀中后成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从护军晋升右监军。

三人除了杨仪被废自杀之外,费祎、姜维都依附蒋琬先后成为蜀汉的支柱。

阴谋论角度而言,魏延被杀的真相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没有理由让一个没有军功的长史而不让前将军掌军,杨仪、费祎、姜维三人造谣夺取魏延兵权,魏延死后,费祎、姜维背弃杨仪,投奔诸葛亮明言制定的继任者蒋琬,架空杨仪。

4、蜀汉版中支持杨仪的蒋琬、董允、费祎、姜维四人都如意高升,成为蜀汉的支柱,只有杨仪一人美梦成空。但不管怎么样,这四人既然先前支持了杨仪,即便知道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也只能坚持自己的说法。成王败寇,四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死了魏延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曹魏版的缺陷:

1、曹魏是蜀汉敌国,目的很有可能是挑拨离间,当然也可能是最真实的发生;

2、曹魏的说法,是属于流传说法,但最主要是还是来自诸葛亮病死、撤军过程中曹魏百姓的听闻,难以了解事情全貌。即属于第三方的说法。蜀汉版,只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得益派的说法。但相比之下,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说法有可能更客观。

导致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并引发魏延、杨仪先后而死的是诸葛亮的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导致军队各将对于诸葛亮死后谁代理兵权产生困惑。

秘不发丧,虽然可以让蜀汉军没有发生叛变、骚乱,但却让蜀汉失去魏延这个军事支柱,可以说这是诸葛亮的错: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是诸葛亮这种后世安排不足的贻害。

诸葛亮安排后事,只有杨仪、费祎、姜维、魏延等有限几个人知道,其他将士都不得知。当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时,无论是蜀汉大军,还是后方的刘禅君臣都是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哪个人才是诸葛亮真正安排的人。

即:魏延被杀,完全是诸葛亮的错!

魏延之死导致蜀汉再无大将

不管诸葛亮是让魏延,还是杨仪代理兵权,魏延的死和曹魏张郃的死,都是对蜀汉、曹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张郃的死,让曹魏失去了对抗司马氏的大将,给了司马氏取代曹魏的机会和时间。

魏延的死,导致蜀汉没有大将,致使有将才但无帅才的姜维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继承人,最后导致蜀汉因此灭亡。

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是文臣,因此在他们主政期间,虽然担任大将军之职,但都没用发动北伐战争,而是让蜀汉修养生息,修正因诸葛亮北伐而给蜀汉带来的困顿。

从诸葛亮死的234年,到费祎被刺杀死的253年,蜀汉得到了19年的休养。从234年到263年这29年里,姜维发动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

更关键的是,姜维改变了魏延防守汉中的实兵诸围策略,采取坚守险隘、放纵魏军进入的消极防守策略,导致关键险隘一被攻陷、一投降,最终失去汉中,不得不退守剑阁,把阴平丢给了邓艾,让邓艾得以学习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大胆进入蜀中灭蜀汉。

综述

诸葛亮秘不发丧,导致了魏延之死,蜀汉连续失去两大支柱,后续无人。

魏延在211年以刘备私兵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到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以一个私兵,成为镇守一方的五虎大将,超越了和刘备关系良好的张飞。这足以说明魏延大将的能力。

以魏延的能力,出任蜀汉大将军一职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从资格、资历、军功,魏延比杨仪更有理由成为诸葛亮遗嘱中的兵权代理人。曹魏版更接近魏延被杀的真相。

说魏延有反骨、想要投降曹魏等说法,不过是杨仪等人的造谣。《三国志》的陈寿认为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从没有背叛蜀汉的想法。

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的真相,现在难以知道。但以下却是事实:

1、魏延不死,蒋琬、费祎、姜维都没有机会担任大将军,因此三人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得益者,蜀汉版主要还是他们三人的说法,特别是费祎这个绝对知情人;

2、魏国百姓看到的是魏延率领蜀汉军撤退,到了南谷口才发生魏延杨仪之争,并非蜀汉版的杨仪率军撤军,这是曹魏版的基础;

3、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重用的大将,连诸葛亮都不敢轻视,在诸葛亮死后,一旦担任大将军,蒋琬、董允、费祎、姜维等人难以对抗魏延。这或许是四人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原因。

当然,即使魏延如同诸葛亮一样专权蜀汉,因为家世卑微和刘备提拔的原因,不能像士族大家司马氏取得曹魏一样取代蜀汉。

如果魏延能够出任大将军一职,相比于谨慎小心的诸葛亮,作风大胆冒进的魏延,能够以“勇略”二字夺取关中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魏延应该是蜀汉除“五虎上将”之外名气最高,能力最强的将领了,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并无谋逆之心,他的死,是一个悲剧,是他的性格害死了他。




魏延是较早追随刘备的将领,刘备入主成都后,与曹操爆发争夺汉中之战,结果汉中被刘备夺取。鉴于汉中乃西蜀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需一员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来镇守,当时大家都以为刘备会选择张飞来镇守汉中,张飞自己也觉得他是不二人选,结果刘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破格提拔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魏延把汉中治理的井井有条,政绩卓著,此后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魏延也步步高升,成为蜀汉的核心将领。




魏延是一个正直的忠臣,他对蜀汉赤胆忠心,日月可鉴。《三国志.魏延传》里记载过一段刘备和魏延的对话,在刘备策封魏延为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群臣会议上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这一句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其对蜀汉之忠心,日月可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六出岐山、北伐中原”,魏延也数度随军出征,并献“子午谷奇谋”直捣长安,此计虽妙,但太过于冒险,因此并没有被向来小心谨慎的诸葛亮采纳。魏延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在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后,蜀军全军撤回,但魏延不想北伐大计半途而废,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魏延传》)这个时候,蜀汉所有将领,包括长史杨仪、护军姜维,都认为应该撤军了,而魏延不,他要留下来继续抗曹。可见魏延是蜀汉政权中最坚定的抗曹分子。




魏延能堪大任,是一个优秀的大将之才,但是他的另一面,却是性格上的缺陷太明显。陈寿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评价魏延“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矜高”。魏延是一个自视甚高,孤傲自持的人,因此,在蜀汉政权内部,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算是“孤家寡人”的存在。他与长史杨仪关系素来不合,二人势同水火。魏延能力出众,但也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杨仪看不惯他的飞扬跋扈,经常在公开场合对他呛声,因此魏延与杨仪关系非常紧张。魏延最后的死,也正是二人矛盾激化的结果。




由于魏延、杨仪二人关系不合,诸葛亮也是深感担忧,“诸葛亮深惜杨仪之才,也相当信赖魏延之勇猛,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据《三国志》),诸葛亮的这种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他在世时,尚能驾驭的了魏延,他若病故,谁又能控制的了魏延呢。因此诸葛亮病重不起自知时日无多后,密召杨仪、姜维等人告以退军部署:“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渭南退军遗令》);一面又召魏延,“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五丈原遗嘱魏延等》)。魏延没有把诸葛亮的临终叮嘱放在心上,而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公开反对撤军,要自己引一军继续北伐。并且,他对杨仪代理三军心怀不满,在全军后撤时,魏延后军变前军,不听调遣自引人马率先南归,还火烧笺道阻扰大军南归,杨仪凭着诸葛亮密授“军便自发”,命马岱于虎头桥前斩杀魏延,并遗灭三族。


魏延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一方面,他与杨仪关系紧张,对杨仪代行丞相职责非常不满。另一方面在诸葛亮去世后阻扰大军南撤,险些造成蜀军内讧,魏延虽无谋反之意,但他不听调遣阻扰大军南撤却给蜀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在当时司马懿大军紧追不放的情况下,其后果不堪设想。魏延的悲剧多半是由于他桀骜的性格造成,一切合我意的事情就干,不合就对着干,至于大局,一概不顾。


大国布衣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魏延其实并没有被历史所丑化,史书上的所记载的魏延还算是较为正面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里的魏延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丑化,还是因为诸多演义小说的宣扬,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刻画的“脑后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让其民间形象低到了谷底。

还是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具体出生年龄不详,他第一次在史书上露脸,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刘璋脑子一发热,不顾刘备先前的“劣迹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带着军队入蜀,帮“兄弟一把”,以抵御近邻张鲁的骚扰。

魏延当时将刘备看成了绩优股,就带着私人部队,投靠了刘备,一起入蜀,后跟着刘备驻防在葭萌关。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兄弟俩”,说翻脸就翻脸比起翻书还来得快,两刘军队开打。

魏延与膺、黄忠被刘备派去与刘璋军队作战,在攻占涪城、广汉郡的过程中,战绩不错,因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随刘备攻占了雒城,并且还参与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规定,必须得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汉中,当时很多人认为,汉中太守的这个位置,绝对是预留给张飞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就连张飞都认为,汉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稳当。

然而地,然而,让大家都失望了,最后刘备直接提拔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先前的牙门将军也就此升为了镇远将军。

这个指派,当时可以说是,引得“全军哗然”。

为了“服众”,刘备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会议,他召集了群臣,并把魏延喊来。

刘备问魏延:“现在委派了你这个职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说得很豪迈:“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大军来入侵汉中,我为大王您抵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着十万军队来,我为大王您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些话,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认为他很是有“英雄气概”,刘备对他也是很认同。

事实上,魏延说的话确实有点大,然而,从表现上来看,魏延驻守汉中的这几年,还是没有让曹操军队占到便宜的,可以说是独当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刘备的赏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史上所称的蜀汉政权,魏延由此晋升为镇北将军。

等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也还混得不错。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一上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将军队开进到汉中,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干得还是很卖力,也有不俗表现。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军队攻入汉中,魏延被指派反击,攻入属于曹魏的凉州。魏延军队行军途中正巧遇上曹魏军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两军交战,魏延军队获胜。

之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他还被授予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成为亮点所在,表现可圈可点。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议,给自己上万人马,走另外一条路,攻入关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给自己五千人马,取道子午谷攻取长安。

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不上档次,蜀军一到,就会丢弃城池逃跑。诸葛亮以为这个计谋,太悬又危险而弃用了。

建议屡次不能采用后,魏延在背后对诸葛亮颇有怨言,他认为诸葛亮有些胆小,常常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战场上作战,确实是十分勇猛,他所训练出来的兵士也十分厉害,魏延本人却是极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较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争锋。

魏延先前就和刘琰有过过节,是诸葛亮的维护,才和刘琰化解。另外地,魏延与蜀汉大臣杨仪也是很不对付,两人经常性作对,有几次争论得厉害了,魏延还做出拔刀做掉杨仪的气势,因而与杨仪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从而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事后,还是诸葛亮从中调停,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够表面上过得去,真没到激化不可调解的程度,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没好果子吃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临死之前,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托付后事,命令魏延断后,大军慢慢退回。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遵从诸葛亮遗令,退回到蜀地。

当时,魏延坚决不同意,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还有自己在呢,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将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会听从杨仪的指令,任由杨仪摆布,去做断后的任务。

蜀军开始撤退后,魏延发飙了,他带着部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掉阁道,制止大军撤回。魏延同时上表刘禅,杨仪有谋反举动。

杨仪也不甘示弱,向刘禅上表,举报魏延谋反。

刘禅看到表章,不确定两人哪个有猫腻,就喊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两位还是跟杨仪较为亲近,因为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嫌疑。

与此同时,魏延的军队与杨仪大军交战起来。

杨仪派了王平去和魏延军队作战,王平个人能力上比起魏延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但他还是挺具有说服能力。

见到魏延军队,王平劈头就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呢,你们这些人就闹腾起来,像什么样子!”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信还是很高,魏延军队都觉得魏延这次做得有些过分了,就都散了。

这时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几个兵了,他带着儿子以及其他几个亲信逃亡到了汉中。

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魏延,马岱斩下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同时,魏延三族也被诛灭了。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评论,大多数认为,魏延并没有反叛的举动,被杀纯属是被冤枉了,主要还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实上,这些评论还是较为中肯的。

而众多有关魏延之死的评论中,最为到位的,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作出的论断: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

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其一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

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挡在杨仪前面,而是应该率军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测,魏延迅速南下,阻碍杨仪撤军,可能是为了斩杀杨仪。《魏略》中也曾这样记载:

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军行事,惧为所害,乃张延欲举重被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