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要全部依靠朱熹的翻译吗?

as297243008


《论语》是记载孔子的言语行为和跟他的弟子相互间问答,以及弟子之间的言语行为,甚至还有再传弟子的言语行为的一部书。

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称为圣人了,他整理和传授了很多古代典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和他的弟子们相处,犹如父子一般,这种感情的存在,使得他的言语行为都被流传和记载了下来。

《论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仁,具体体现是忠恕。忠,用孔子自己的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所以他的学生众多,他的教育方法也很独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种教育方法比灌输式的教育强百倍。

从西汉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便成为了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尤其在元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必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语句命题,所以要参加科举应试的士子们必须读的滚瓜烂熟,我们现在也把它作为重要的古籍之一来读。

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是救世的,要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以他奔走于齐、鲁、陈、蔡诸国去传播他的思想,朱熹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史上是继孔子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又一人。《四书集注》也成为钦定的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作为宋朝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在元明清三朝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封建社会青年人修身的准则,也是官僚地主阶级的治国之本,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模本,人们精神上的支柱。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形态。

所以说朱熹的学说对我国尤其元明清以来影响深远,是所有想入仕的士子们必须背的烂熟于心的教科书和官方哲学。





五猫


这个倒不一定非要依靠哪家的注解。首先要有一个根本的问题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们要从《论语》中学习什么?以及将《论语》读到什么程度?

如果仅是对《论语》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说明我读过,并能做出一些解释,那不但朱熹的注解可以看,其它的注解也可以看,现代的注解也行。这也是初期看《论语》的一个基本态度。不下结论,只是作为一种谈资,免得说到的时候搭不上话。注解只能作为一个工具,而绝不是结论。并不是哪一家的注解就一定对,而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些解释在现今而言已经不合时宜。对于《论语》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原则是不变的,但形势肯定会有变化,那解释也肯定要跟着变,所以单依靠某人的注解肯定是学不好《论语》的。

再说一下朱熹的注解,自明朝以来是作为教科书使用的,科举考试时是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的,不能出圈,并不是以谁的见解更新奇或者更高明作为评判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想,但也是开科取士最公平的一种方法,降低了考官们主观评判的随意性,有了标准答案,考试的结果就会相对的更公平一些,这也算中国的一大发明。

单看朱熹的注解是有问题的,不是说他的注解不好,只是说他解释的不圆满,绝没有达到孔子的思想高度,“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研究原文是必不可少的,个人觉得真的要读《论语》还是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好好的研究古文,训诂之学。真正精通了古文,才算掌握了一把钥匙,而注解和词典的功用是一样的,就是工具书。对《论语》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形成了一个看法,下一步就是读其它的经典了,不光四书五经要读,甚至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也要读,从其它经典中寻找答案,有时这一句话会成为另一句话的注解,总之你读的越多理解就会越深,捎带着也把其它的经典也学了。

再下一步就是研究历史了,结合历史研究已不仅仅是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是结合史实研究《论语》应用的原则。宋朝有个宰相叫赵普,当他遇到某些问题无法解决时,就回去翻翻《论语》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可见赵普读《论语》是读通了的,能在其中找到应用的原则已经很了不起了。

其实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单读一本《论语》是远远不够的,博与精不是矛盾,知识越广博,见解越精深,见解精深,眼界,肚量自然就越宽广更能接受不同的学问,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过说到底这也只是一个道理,不搞学术研究下几十年功夫在这上面实在没必要。个人觉得人老了基本就成精了,年轻的时候多读点儿书,到老了弄不好就明白了。所以趁自己眼不花多看些书总没错。

我的观点是读书尤其是思想性比较强的书,不要求解,一解释,完了,等于拿个绳子把你拴在那儿了,只管读,让解释来找你。这和搞技术不一样,搞技术要力求精准。玩儿思想实在没什么意思,尤其要给思想来一个精准的定义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就像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文字上说得通,不给你来那么一下子,你永远也不会理解它的真正的含义,所以经历也是学问,没人家读书多就好好保养身体,活得久也是资本,一把胡子上台讲课在人们心中总是可信一些的,你要活到二百,别说什么学问了,说你是活神仙都有人信。


夕魄腾辉


不能。五四运动的成果就是打倒孔家店,但打倒孔家店不是说孔子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而是我们需要从孔子的崇拜和信仰中脱离出来,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思想,重新认识孔子。

朱熹是建立起孔家规范文化的主力干将,朱熹对孔子的解说夹杂着太多个人的东西,他对孔子的思想的理解和发扬都存在着偏面性,从而导致后来的理学与心学之争。连孔家店都要打倒,那么朱熹的解读同样也要一样打倒。

要打倒的不仅仅是朱熹解说的论语,还有他解说的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

现代人要解读孔子,需要用现代哲学思想去解读,比如康德的思想就和孔子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可以借鉴。

在现代思想家中以熊十力,牟中三师徒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最为深刻而精彩,最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传统文化重新复兴的可行之路。


云外乔林


现在学术领域几乎所有论语解读版本都没有跳出朱熹版的桎梏,挂羊头卖狗肉。都不是孔子本来的思想。当今谈文化复兴,如果不推出有别于朱熹“理教”的论语解读版本,用不了多久,孔家店又会被重新打倒。。。有一个北大教授李零版《去圣乃得真孔子》,尝试着讲点与朱熹不一样的,结果被老学究围殴。还有个《论语熙解》版,才算真正摒弃了朱熹的那一套,跳出框框来解读论语。还原了孔子原本鲜活的思想。可惜这个本子还没成为主流。


狮仙


论语是夫子通过点点滴滴的言行来展示了在夫子当时的各种情况下君子当何为、不当何为,然后我们需要在理解了夫子的言传身教之后来想明白在当下何为君子、想明白自己在当下、在以后当如何。

我自己理解,三十而立是立命,即自己赋予自己人生意义,所谓安身立命,即让我们面对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的现实能平静从容的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得人生之快乐。

所以呢,论语的知识性不重要,让我们能安身立命、能平静从容、能乐在其中更重要。

所以呢,需要先读中国史以理解论语中,那些言行所发生时情境的历史背景,以理解夫子为何会如此说如此做。

然后再读点中国思想史,理解儒学和其它家的差异、理解儒学的演化、理解儒学的核心点。

最后就是多找几本大师级别的对论语的解读,这种解读呢,我觉得一是不能只看谁谁的,要多看几家,不能偏听偏信;二是要找近现代的大家的解读,毕竟,夫子所说的是传统中国,而今天是现代中国,而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在近代有一个断层,有很多东西发生了割裂,在传统是天经地义的东东在当下怕是不行的,而在当下是天经地义的东东在传统是惊世骇俗。所以呢,如果无法在很清楚哪些是儒学的魂魄前就去读传统的解读,嗯,不好。

现代解读论语的有很多家,我也读的不多,钱穆先生和李泽厚先生的都很不错,可以去读一下。


闻道国学


朱熹的注解整体上是对的,但也有不少错误。相对来讲,朱熹的算是最适合学论语用的注释版本了。其他版本要慎用,一是心灵鸡汤的,基本上脱离了论语原意,不值得看,譬如于丹的,二是梦呓型的,自己胡乱猜想就当成了创新,譬如杨潤根的,三是反动型的,作者本身就反对孔子的思想,那就不可能解对论语,譬如李零的。但是,作为研究论语的学者,朱熹的解释就不够了,要多参考其他有修行的学者如钱穆等人的注释,最后还要综合各注释,研究论语外其他经典的思想,研究古文字的用法和本义,最后才可能逐步超越朱熹的版本。


国学研究者时金科


朱子借孔子而推出自己的“私货”,不合孤意则曲解之。搞出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理学”,所谓“新儒学”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对教育者的正确要求。朱子改为“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成为愚民政策。一一应该看汉儒的注解,不仅因其距孔子近,更因其有今、古文之争。更因汉朝尊儒而强盛。南宋崇理却灭国。一一试问读书人,你愿成为士君子还是要成为伪君子?


祥云广瑞


不读朱熹注,只读论语原文还有点明白。读了朱熹论语注就彻底糊涂了。如果不彻底否定程朱理学借儒学外衣曲解儒学,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的呼声会再起。朱熹集注四书是儒学的悲哀,彻底将儒学引入了僵化腐朽没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雨轩品茗2


朱熹注是必读参考。

张居正的注解也要读。

王船山的注也可参考。

钱穆的注也要参考。

这四注比较有代表性,今人之注鸡汤比较多,慎选。

陈立夫的《四书道贯》也不错。


刘文新2019


朱熹,解论语,无一句可靠,无一字可信!他的歪解曲解,玷污孔丘!对论语是一种亵渎。现许多恶儒替朱熹,改头换面后重新出版,是一种欺世盗名,是对读者不尊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