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半了,總是喜歡發脾氣,該怎麼正確引導呢?

曉風晗悅


寶寶為什麼會亂髮脾氣呢?或許一是因為他們還不會說話,語言表達不清楚的情況下就會著急,如果爸爸媽媽猜不到他們的意思,就會發脾氣。第二種就是家長的寵愛,對寶寶有求必應,沒有適當的延遲滿足,寶寶的情緒管理會失控,得不到區域的限制。一旦不順著他的意思,肯定是暴跳如雷。還有一種情況,寶寶沒有可以在心靈上交流的同伴,比如爸爸媽媽忙於工作,很少陪伴,忽略寶寶的需求,爺爺奶奶體力有限,又怕寶寶刻著碰著,很少帶寶寶出去玩。長期下去,寶寶的心情就會糟糕透頂,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所以也會發脾氣。

那麼遇到這種脾氣很大的寶寶,爸爸媽媽會用哪些精囊妙計拆解呢?除了給予雙方互通有無的交流模式,還可以根據寶寶的興趣找到解決辦法的鑰匙,比如寶寶愛看書,或者畫畫,可以和寶寶一起遊戲,強化寶寶的語言系統,寶寶愛上躥下跳,就要極力寶寶多做運動,轉移注意力,當然還有很多方式都很管用,前提是媽媽一定要多多陪伴,多多觀察。

▼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情緒管理,是時下最流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即通過情緒管理教育,讓孩子學會傾訴和表達快樂、悲傷、緊張、膽小等各種情緒。同時,教育孩子學會聆聽別人談話、欣賞別人優點、對待生活中得失等。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而這一切,也是奠定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礎。

▼第一階段:轉移孩子的注意▼

很多時候寶寶喜歡觸碰媽媽的底線,尤其是看到一些不能玩,或者不能碰的危險物品,他們會用盡各種辦法達到目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媽媽首先要秉持原則,告訴寶寶為什麼不能動這個東西,其次可以給寶寶提供一些別的玩具,或者把他帶到另一個地方,轉移寶寶鍥而不捨的注意力。這樣既讓寶寶有新鮮的感覺,又不會違背父母的原則。把發脾氣消滅在萌芽階段,也就是說不等到他大發脾氣以前,就已經化解了。

▼第二階段: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媽媽完全置之不理,想用無聲讓他懂得“錯了”,這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不合適。當孩子在發脾氣時,媽媽可以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寶寶發完脾氣之後幫助寶寶學會管理情緒,從而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首先要鼓勵寶寶多說話,用語言代替行為,其次要保證寶寶的一日生活中不能缺少語言交流的渠道,這種渠道可以是一次遊戲,也可以是一次簡短的對話。 

▼第三階段:做親子游戲促進溝通與交流▼

在寶寶的生命中,爸爸媽媽是永遠無法替代的血肉之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父母沒有親子維護的概念,把照顧孩子的生活全部交給老人,自己卻已工作為由做甩手掌櫃。所以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寶寶其心理肯定是有缺失的,難免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在週末的閒暇時光,爸爸媽媽和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游戲,通過遊戲從側面告訴孩子平時發脾氣的行為是不對的,並且告訴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小布林媽媽咪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頑皮是正常的,特別是三歲的孩子已經進入叛逆期,就算平時性格特別好的孩子,也有可能亂髮脾氣,在面對孩子發脾氣時,我建議用以下的方法引導來孩子:

1.孩子往往想通過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能輕易妥協,如果妥協了,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就會知道以後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博取家長的憐憫,以求達到目的。所以家長要有一定的原則,不能太過溺愛孩子。

2.當孩子正在生氣時,肯定聽不進家長的大道理,這時不妨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面。

3.小孩子發脾氣也是有對象的,如果家長不予理睬,那麼孩子的脾氣就不會持續太久。適當的冷處理,可以讓孩子知道,以後遇到事情亂髮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4.在對待孩子發脾氣的問題上,家長的意見一定要一致。

5.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亂髮脾氣,原因有很多種,但不管哪一種,家長都應該認真對待。採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從這些因素中解脫出來,同時家長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感受。

6.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要給孩子多些高質量的陪伴,如多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畫畫等,通過平時的親子活動,適當的給孩子進行引導。


雲美育兒


您好,感謝您的提問。

不得不承認,很多的父母都會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甚至有些父母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管理著幾十個人甚至上百個人的團隊,可是回到家中,面對撒潑耍賴的孩子,還是兩手一攤,無所適從。

打,不忍心;罵,張不開口;不管,卻被挑戰著極限;管,不知怎麼管。

這麼多的父母面對這個尷尬的痛楚,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接下來我從三個原因和四個步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三個原因:

1.父母由於陪伴少而產生對孩子的內疚感。

由於社會壓力大,現在的很多父母大多工作忙碌,因而對孩子的陪伴時間少,孩子平時交由老人來帶。這種做法會帶來兩個方面對孩子的縱容:

一是老人帶孩子本身對孩子寵溺的可能性更大;二是父母由於平時對孩子陪伴時間少之又少,因而也容易對孩子忍讓和縱容,即便是面對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

這無形中會導致孩子索求無度,以自我為中心。

2.自己的父母在童年時對自己管教嚴厲。

很多做了爸爸媽媽的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後,常常會在無意識中想到自己小時候所經歷的教養方式。

很多人在小的時候曾經受到過父母的嚴厲對待,對小時候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心有餘悸。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有很多人無形中便會產生:我不能按照這樣的方式對待我的孩子,不能讓他們像我小時候一樣。

但是當孩子撒潑無賴的行為挑戰到他們極限的時候,他們又會下意識的去模仿自己父母當年對待自己的方式:吼叫、打罵和懲罰,然而過後心裡格外自責和後悔,再變本加厲的去補償、縱容孩子。

正是這樣搖擺式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得孩子情緒無常。

3.很多父母由於自己養育經驗不足而產生不自信心理。

很多父母都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去做好父母的。

現在社會的發展使得父母們越來越重視科學育兒。但是許多父母會自認為自己沒有養育經驗、認為自己在帶孩子方面不能做到專業,進而常常無所適從,不敢確信自己的對錯的時候,索性就什麼都不做,只是出於本能的去哄勸孩子。

這樣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有些孩子的“暴脾氣”。

以上是常見的三種容易導致孩子脾氣暴躁、撒潑無賴的家長心理。

父母們該如何做呢?有四個步驟:

(以帶孩子外出,孩子想要玩具在公共場合撒潑耍賴這樣的事件為例)

1.和善的向孩子表明原則,然後堅定的執行。

出門之前與孩子和善的溝通:......我們今天外出的計劃裡沒有買新玩具這樣的事,因此寶貝要知道,即便是你在外面哭鬧,爸爸媽媽也不會妥協。

當孩子真的因為想要玩具在外面撒潑打滾時,父母要做的是:遵守約定,抵住外人的目光但同時平靜的提醒孩子:我們出門前的約定是什麼。

父母切忌:因為孩子哭鬧,就心疼孩子,答應孩子的要求;

由於被孩子激怒,而以吼叫、打罵的方式來平息事件。

2.用平靜的方式表示對孩子的理解:

父母可以說:爸爸(媽媽)很理解你想要那個玩具的心情,因為看上去那個玩具確實很吸引人。來,媽媽先抱抱好嗎?

3.別擔心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

這個時候很多爸媽會糾結:因為一個玩具讓孩子哭的如此傷心旁人會怎麼看我?

孩子會不會因為不給買玩具而產生自卑心理?......

當這樣的想法產生時,父母可能會容易對孩子妥協或者因為自己沒有給孩子買玩具而心生內疚。

父母們應該知道:你想要培養的是一個懂感恩、守承諾的孩子——在培養孩子這一品質的過程中,旁人的眼光和你對孩子無節制的滿足帶給自己的內心滿足感,其實都只是“面子問題”。

4.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父母要適當的對孩子放手,給他們更多選擇和決定的權利。

穿什麼衣服或者鞋子、學習和娛樂的時間計劃等等,對於類似這樣的事情,父母營嘗試把更多的權利交回給孩子,這不僅是對孩子信任的放手,更是培養孩子更加獨立、學會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放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較小的孩子,可以從命令他們到給他們兩種或者三種選擇開始;而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放手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那些容易造成危險而孩子並不能準確預知的事情,父母要在引導無效後,堅決的表明自己的立場。

因為對孩子的放手是有界限的賦權,而非一味的放縱。


總之,孩子撒潑無禮是需要父母有方法的循序漸進的引導的。

不然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更會影響他們未來的生活。

我是梅子,更多育兒話題請您關注@梅子說育兒。歡迎您將此文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更多朋友,非常感謝!


梅子說育兒


3歲的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當其獨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達時,常會以發脾氣表不對抗。父母長輩難免會寵愛孩子,但過度溺愛會滋生孩子任性、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惱。

孩子不聽話、小任性有時候會不分場合,尤其是公共場合會導致父母的很尷尬。長久下去對孩子日後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長大後會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暴躁,與他人相處困難。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宜一味的遷就憐憫,否則會助長他發脾氣的劣性,愈發愈烈。這時家長可採取分散注意力、冷處理或引導法來糾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暫且不理睬,忽視他,可以先讓孩子充分的發洩。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軟。當孩子撒潑時無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鬧、打滾。但是時間久了當無人應答時,他便會逐漸停止。當孩子安靜下來後父母要給他講清這樣做是不應該的,父母都不喜歡撒潑的孩子,讓他說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滿足的就滿足,但應作為對他發脾氣的一點懲罰,孩子的要求要延後滿足。不能滿足的要給孩子講明道理,逐漸改掉孩子發脾氣的壞習慣。更不可讓孩子養成為滿足條件時,就以哭鬧變成要挾家長的砝碼。

只要家長態度一致,堅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較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儘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如出現過激行為,家長可介入並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寶寶的共同努力。


兒科醫生鮑秀蘭


兩三歲的寶寶正是無憂無慮天真可愛的時候,寶寶發脾氣說明他有自己的主見了,寶寶發脾氣要分析一下寶寶為什麼發脾氣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滿足,做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想要得到父母的安慰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寶寶發脾氣的原因,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有時候寶寶發脾氣並不是一件壞事,他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比憋在心裡什麼也不說強很多,比如要吃飯了寶寶還想玩玩具或者看電視,不讓玩不讓看就會發脾氣,哭鬧,以前我家寶也是這樣,剛開始就立下規律,吃飯的時間就好好吃飯,玩具電視等吃完飯再說,如果哭鬧就晾他一會,時間長了就知道哭鬧是沒有用的,當然家裡其他人也不能干擾,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放縱他,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他也不可能聽進去,等他鬧完了哭完了就好了。大人都有情緒不好發脾氣的時候更何況是寶寶呢,等他哭完再跟他講,等過了兩三歲的階段慢慢的就教著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寶寶發脾氣了大人不能火上澆油繼續衝著他發脾氣,這樣會造成兩種極端,膽小的孩子以後會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膽大的就容易有逆反心理,越說脾氣越大,等孩子發完脾氣俯下身認真的傾聽一下寶寶的心聲,問問寶寶是怎麼想的,讓寶寶知道有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一味的發脾氣,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寶寶大了不再對你發脾氣的時候也許這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素沁恬


很多時候我們教育孩子都是從正面進行說教,比如直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要聽話,要懂禮貌等等,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心智還不成熟,大部分情況下對我們苦口婆心的說教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時間久了,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會取得多大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些逆反心理,會讓他覺得父母很嘮叨,同樣的事情還要反反覆覆說好多遍!

其實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當正面說教效果不佳的時候,我們不妨試試運用一些技巧來達到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

比如說激將法就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激將法大家都很熟悉,歷史上有很多人都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那麼如何將激將法巧妙的運用到教育孩子身上呢?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只要學會說反話就夠了。

舉一個例子,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我們如果從正面去批評他,雖然也會取得一些效果,但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把你說的話忘得一乾二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告訴他:我就知道你不是一個乖寶寶,你肯定沒辦法乖乖的玩遊戲,不去調皮。這話聽起來很幼稚,但孩子的好勝心都比較強,聽你這樣說反而會學的乖一些,然後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給你看,讓你知道他也可以做一個乖寶寶。

再比如我們想要鼓勵孩子努力學習,但因為這樣的話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孩子早都聽膩了,再加上孩子都比較貪玩,所以正面說教完全無法取得任何效果。此時我們不妨激一激孩子,告訴他說你肯定沒辦法進入全班前幾名,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聽到你看不起他肯定會愈發努力,然後向你證明他可以做到。

當然,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辭,千萬不要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儘量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溫和一些,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去教育孩子,比如給他們講一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是給他們講一些小故事,讓他們從這些具體的事例中自己去感悟,去體會。故事一般對孩子的吸引力都比較大,相較於傳統的正面說教孩子也能更認真的去聽,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還記得那個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嗎?

狼來了:一個放羊娃在山上放羊覺得無聊,便想辦法向山下的村民取樂,他像村民們大喊“狼來了、狼來了”,村民們正在幹農活,聽到放羊娃的喊叫聲立刻拿著農具衝上山去幫忙,結果連狼的影子都沒見到。村民們剛剛回到山下,放羊娃又一次大喊“狼來了、狼來了”,這次村民雖然有些將信將疑,但還是再次衝了上去,與之前的結果一樣,還是沒有見到狼的蹤影。氣憤的村民再次回到了山下幹活,沒想到這次狼真的來了,放羊娃在山上大聲的呼救,但村民都以為放羊娃在騙他們,沒有一個人上去幫忙,因為他之前說的假話,這次再也沒有人相信他了。

像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而且這種講故事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孩子喜歡和接受,我們不妨在生活中多嘗試一下。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有靈性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所以我們要學會靈活變通,巧妙的運用一些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既能達到我們的目的,也不會讓孩子對我們產生牴觸心理,何樂而不為呢?


超級育兒經


孩子三歲多,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正是會鬧人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對,想我行我素,會和大人講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不要因為心疼去哄他。任他去哭去鬧,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理不睬就行。但是要悄悄看著,防止孩子有過激行為。

然後,偷偷地把孩子的哭鬧發脾氣的過和給拍下來,等到他心情好的時候讓他看,並告訴他這樣有多羞多醜。別的家長和小朋友要是看到,會笑話的。

同時告訴孩子,無論何事如果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平心靜氣地和大人講,說服大人,大人會同意的。如果靠發脾氣來解決,即使是對的,大人也不會同意。

試一試吧,會有效果的。


七月的雨媽媽



孩子三歲半總是發脾氣您應該找找原因!孩子是因為什麼發脾氣!😊孩子發脾氣和身邊的人應該有關係,爸爸媽媽比較急躁,孩子就很容易發脾氣!孩子如鏡子般映照了父母,孩子的情緒反應模式也來源於對父母行為和情緒的習得。媽媽發得越多他們就發得越多。媽媽心情好,多耐心,及時檢討自己及時道歉,他們會比我們更講道理,更甜心。準得很!😊當孩子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自尊心會讓他們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而對於負面情緒的反應模式,又來源於他在原生家庭中的習得。😊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孩子的叛逆,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表達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進入「叛逆期」,證明他們的自我意識在成長,邀請他們共同來建立規則是必要的,在規則建立後,還要不斷地強化。😊對於任性及胡攪蠻纏的孩子,用上積極暫停法無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這是一種源於國外比較有效的育兒方法,當家長和孩子雙方都充滿不滿情緒時,不要不管不顧地講道理或者責罵,而是及時喊「暫停」,各自回到各自的空間裡,釋放完壞情緒後,彼此都回歸到理性,感覺好起來後,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


斯笛


弗洛伊德認為“侵犯傾向是人天生的,獨立的本能傾向”,孩子發脾氣、打人等攻擊行為實際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樣的,孩子餓了出於本能就會表現出哭,孩子內在的攻擊性的表現在行為上的體現就是不聽話、發脾氣、打人、罵人等攻擊性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既然人有這種本能的傾向,那麼讓他表現出來會更好些。如果本能的宣洩方式不對外、不釋放,而是深深埋在兒童的心裡,這往往會給人帶來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說從攻擊性的本質來說,孩子表現出來的所謂的不聽話、罵人打人的表現實際上是正常的本能反應,只要孩子表現的程度不嚴重,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就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一個行為模式。呆帝媽蜜們不要把它看做洪水猛獸,一點都不能容忍,完全可以放下焦慮。


但是如果孩子們外出時躲著其他孩子不敢靠近、平時稍微不如意就會出現喊叫哭鬧,這個時候,當爸媽的需要給予一定的關注和引導了。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大體源於模仿

既然發脾氣、愛哭鬧、打人都是外部呈現出現的行為,那麼他們怎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


先給大家講一個“寶寶玩偶實驗” ,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出現。具體實驗是這樣的:

安排兩組兒童,一組孩子觀看成人對玩偶進行攻擊的場景,具體攻擊行為就是拳打腳踢;另一組孩子看到成人對待玩偶非常平靜,和平共處。之後把孩子們帶到相類似的房間。

第一組孩子進入房間之後,立馬模仿成人的行為,對玩偶進行比較暴力的行為舉止。另外一組的對玩偶沒有出現暴力行為的表現。

上面是第一個實驗,第二個實驗是把孩子分為三組。第一組,讓他們看到成人攻擊玩偶之後,有人對成年人進行嚴厲的批評。第二組,讓他們看到成人對玩偶進行攻擊的行為後,得到了表揚,甚至還得到了一些物質獎勵。第三組,成人有這種攻擊行為,但旁觀者沒有給予評判。


然後,實驗發現,除了第一組,其他兩組都有明顯的攻擊行為。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大多數的孩子出現的打人、發脾氣這樣的攻擊行為是通過他們有意或無意地觀察成人的行為模式形成的。大家可能真的沒法想象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有多強,他們在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爸媽發脾氣、吵架等,就會不自覺模仿,並開始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如何找尋到孩子壞情緒背後的原因?

孩子越小越表現出來的發脾氣等行為和遺傳的關係更大,比如父母性格脾氣秉性會遺傳給孩子;還有小的時候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的地方,肯定會影響到孩子情緒穩定性。

所以同樣是吃喝拉撒和身體不舒服,在嬰兒期,不同的寶寶表現的情況也會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就會一直大哭大鬧,有些就會相對平和一些。

到了孩子兩三歲時,人格會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爸媽的引導是否正確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性格和脾氣。

有的爸媽對孩子管教非常嚴,屬於絕對權威性的服務,對孩子說一不二,甚至出現懲罰高壓管教方式。這會讓孩子以後遇到問題時也採取和爸媽一樣的方式,比如叛逆和對抗。

有的爸媽會過度溺愛,對孩子無要求,沒有原則滿足任何需求,這樣對孩子也不好。因為孩子長到一定階段一定會要走出家庭,會更多得和外面的世界接觸,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發生衝突,他就會適應不了,爸媽不正確的溺愛會教導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想媽媽都經過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拿他沒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三歲的孩子有自己的個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點,她開始有主見。更喜歡什麼都是有自己的操作,他想要成就感。



然而三歲半的孩子,他更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疼。在父母和家長的面前,他明白哪個父母都是對她的疼愛寵愛,哪個父母是對他的語言,他開始去揣摩父母的脾氣。他一旦知道了,他就會去在你面前試圖的任性。

三歲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樣。你的脾氣,你的性格,會決定孩子今後的脾氣和性格。特別是現在6+1的環境,孩子都是皇帝,想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要隨他,一下沒有順著他的意,他就開始發脾氣表達出自己的不滿,長期下去孩子就有現在的任性,不聽話。特別是現在很多新聞,那些殺父還是殺父殺母的現象。這些現象都是因為孩子前期所模變出來的

在我兒子三歲的時候,記得也很喜歡發脾氣。當時我也特別的生氣,孩子生氣,家長生氣就更沒辦法去溝通,更為引導他父母都是這樣,更會刺激他的性格。



基於現在孩子的成長的情況,我總結幾點:

第一,孩子發脾氣,我們首先要找到其發脾氣的原因因素,然後分析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一般孩子多以鼓勵和講道理。

第二,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訓斥,不打罵,不激動。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往往很多家長就非常的生氣,他又開始罵孩子,有時候甚至會打孩子,這個十後的孩子,他會更加的生氣。脾氣就越大了。

第三,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理會,讓他哭讓他鬧。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就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這個是我們讓她哭,讓她鬧,不管他。他鬧的沒意思,覺得不好玩,他就不會鬧了。她哭了很久,感覺沒人去理他,他覺得沒意思,他還是會不哭。



第四,事後一定要跟孩子談話,跟他講道理。

孩子發完脾氣之後,我們要找孩子談話,問問他的原因,為什麼要發脾氣另外告訴他發脾氣有什麼不好?有沒有用能不能解決辦法?

跟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發脾氣是沒有用的,只有去靜下心來想辦法去解決。

第五,跟孩子一起看行為習慣培養繪本。

跟孩子一起看繪本,既能增加親子關係的感情,還能讓他學會一些行為習慣,培養他良好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故事中明白其道理。

與孩子一起成長,我是洪太太,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